新浪展讯| 林伟光画展(上海•浦东)

2018年10月17日 13:3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林伟光1977年出生于广东潮阳,1999年毕业于广东汕头工艺美术学校,2004年移居上海,造禅光竹房于海上,擅长画竹,爱种竹,墨竹师宗文同,对历代写竹名家技法多有涉猎。画竹入古出古而独具风格。

  2017年5月20日在上海举办个人首展,编辑出版有《元 吴镇墨竹谱》等。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爱竹子。竹竿中空有节、竹枝坚韧挺拔、竹叶常绿不凋等自然属性,使竹子被赋予了人文精神。竹子常被喻为高风亮节、虚怀若谷的君子。史上画竹名家,并非只是简单地对竹子的自然形态进行忠实地摹写,而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使竹子上升为人文品格和精神的外化。

  北宋画竹名家文与可主张“胸有成竹”,苏轼评价文同画竹的关键是“胸有成竹”才能“身与竹化”。他写道:“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元代文人水墨花鸟画兴盛,画竹名家更是辈出,如李衎、柯九思、顾安等。李衎画竹,能在竹子的“形色情状,生聚枯荣”作仔细的研究,穷尽风姿雨态,新篁、老竿、壮枝多种形态。赵孟頫评其画曰:“仲宾为此君写真,冥搜极讨,盖欲尽得竹之情状。二百年来以画竹称者,皆未能用意精深如仲宾也。

  清代“扬州八怪”多擅画竹,尤以郑板桥最擅长。郑板桥提出画竹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的见解。“眼中之竹”是自然生态,经过画家的选材、构思而成为“胸中之竹”,但落笔时又用笔墨浓淡干湿趁“势”写出,而临时又会产生许多变数,成为“手中之竹”。他提出“化机”即是“趣在法外”。

  竹子这个题材,之所以能被中国历代画家不断地刻画表现,常画常新而经久不衰,就在于画家笔下的竹子不是简单地再现其自然生态,而是画家通过竹子这个物象表达自己的情怀、思想和情感,通过画家对竹子的不同理解、感受和认识,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审美追求,从而升华为具有高度精神内涵的、本民族的艺术形象代表。这才是中国画家反复画竹、历久常新的意义所在。

  评林伟光墨竹

  徐建融(戊戌中秋于海上长风堂)

  墨竹有湖州、文人两派,湖州竹派者,朝游乎竹,暮朋乎竹,饮食乎竹,偃息乎竹,所以胸有成竹。条达遂茂,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而厌于人意,所以达士之所寓耳。文人竹派者,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所以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倏作变相而各当个介,合于八法而厌于天造,所以标风雅之致耳。

  伟光君之竹也,用功于湖州,心慕手追,不遗馀力,师与可之迹,更师与可之心。观竹之阴晴风月,变态移情,措一节一叶之意于法度之中,时习不倦,真积力久,然后脱去蹊径,得乎自然。盖就规矩绳墨以畅神寓意者也。所以有道有艺,技进乎道,其智与百工通,无穷出清新。

  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伟光君格竹,思无邪者如此。

  徐建融

  上海浦东中国画院院长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部分作品欣赏 / 入古篇

林伟光作品欣赏林伟光作品欣赏
林伟光作品欣赏林伟光作品欣赏
林伟光作品欣赏林伟光作品欣赏
林伟光作品欣赏林伟光作品欣赏
林伟光作品欣赏林伟光作品欣赏
林伟光作品欣赏林伟光作品欣赏
林伟光作品欣赏林伟光作品欣赏
林伟光作品欣赏林伟光作品欣赏
林伟光作品欣赏林伟光作品欣赏
林伟光作品欣赏林伟光作品欣赏
林伟光作品欣赏林伟光作品欣赏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