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宋文治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展在江苏陈列馆开展

2018年12月20日 18:5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今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宋文治艺术馆共同承办的“百年宋文治——纪念宋文治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开幕。宋文治先生是新金陵画派的重要成员及代表画家,值此宋文治诞辰100 周年之际,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实施“纪念宋文治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通过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学术研讨等,回顾并缅怀宋文治的艺术造诣与精神风貌。

  下午,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方标军等领导参观画展。

  讴歌时代 新金陵画派重要代表

  宋文治先生(1919-1999),生于江苏省太仓县城厢镇,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曾在太仓、安亭从事美术教育达16年,其间先后拜张石园、吴湖帆先生为师,并得到陆俨少、朱屺瞻先生指导。1957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先后任院长秘书、副画师等职,1977年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教授,第四、五、六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洞庭春色》油彩 1960年《洞庭春色》油彩 1960年
《洞庭春色》 97cm×70cm 1960年《洞庭春色》 97cm×70cm 1960年

  20世纪60年代初,宋文治开始以苏州太湖流域景色为题材进行创作。从现有资料来看,1960年先生所作油画《洞庭春色》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幅。画面从构图到用笔、用色,都显露出中国画所独有的形式和特点,让人耳目一新。

  宋文治先生初学“四王”山水,师从吴湖帆等名家,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他恪守贴近生活的原则,强调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热情讴歌时代巨变;于20 世纪50 年代入江苏省国画院,参加过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形成独具魅力的创作特色。他一生求新求变,在艺术道路上锐意探索,创造了许多新的中国画技法。他生活、工作在江苏,创作内容、技巧风格具有清新秀润的江南特色,人称“宋太湖”。

《江南春朝》 64cm×46.2cm 1962年《江南春朝》 64cm×46.2cm 1962年

  作于1962年3月的《江南春朝》是宋文治画江南山水中最为成功的一幅作品。以苏州水巷常见之景为素材,用轻松笔调写出片片桃花,点染出一派春暖花浓之景象。此画吸收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一些特点,曾被北京荣宝斋复制成木版水印发行,先后再版10余次,与《山川巨变》一道,同为宋文治20世纪60年代的代表作品。

  宋文治先生早年作品风格疏秀;中年作品笔墨劲健,意境灵奇,时代气息浓郁;晚年变法,尝试没骨泼彩,作品格调清新,意境空蒙迷茫。

  致敬前辈 续写江苏美术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直重视对本地域名家大师的纪念与宣传,借此挖掘、展现江苏美术的深厚历史积淀、高端学术品质,以及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

《拙政园图》 67.5cm×45cm 1963年《拙政园图》 67.5cm×45cm 1963年

  该作品以五分之四的画面,自下而上以双勾法画出大片荷花,画幅最上方才是回廊水榭。1989年宋文治自题款识曰“此种笔法仅此一幅”,可见其珍贵。综观画家这一时期的江南山水,视角宽广,大都自写生中来,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喜作多种尝试。

  纪念宋文治先生,既是向前辈艺术家致敬,也是从江苏文化建设的高度挖掘新金陵画派的文化内涵和实践价值。激励当代江苏画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新金陵画派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以体现民族精神、时代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美术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续写江苏美术的历史辉煌。

《太湖新装》 93cm×145cm 1973年《太湖新装》 93cm×145cm 1973年

  该作品为宋文治上世纪70年代代表作品之一。画出了苏州洞庭山银线(高压线)跨越太湖的宏伟气势。画家在山峦上画满秋林,高压线钢架由近及远,穿过层层山峦直跨太湖。

  科技助力 陈列馆首次采用AI识别

《洞庭山小景》 28cm×103cm 1978年《洞庭山小景》 28cm×103cm 1978年

  此画作于1978年春。画面完全采用没骨法,泼彩和泼墨浑然一体,使太湖氤氲的气氛得以充分表现。该作可看做宋文治先生小泼彩画法的前奏,而小泼彩成就了画家晚年在山水画创作上的又一高峰,故此画意义正在于此。

  此次展览共汇聚宋文治艺术精品100件以及其他珍贵的文献资料,全面展现了宋文治先生的艺术造诣与丰硕成果,同时也为观众认识、欣赏宋文治艺术提供绝佳机会。展览同时还制作了AI识别的导赏程序,观众在现场打开省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在菜单栏内选择“AI识别”,拍摄展厅中带有红色AI标识的展品,即可获得该展品的详细语音、图文解说。展览将至2019年3月20日结束。

  部分展出作品赏析

《西庐笔意》 90cm×34cm 1949年《西庐笔意》 90cm×34cm 1949年
《桐江放筏》 84.4cm×47.2cm 1956年《桐江放筏》 84.4cm×47.2cm 1956年
《山川巨变》 77cm×98.5cm 1960年《山川巨变》 77cm×98.5cm 1960年
《三门峡》 27.5cm×78.5cm 1959年《三门峡》 27.5cm×78.5cm 1959年
《山川巨变》 69.5cm×77.9cm 1960年《山川巨变》 69.5cm×77.9cm 1960年
《山川巨变》 34cm×132cm 1960年《山川巨变》 34cm×132cm 1960年
《新安江上》 55cm×40.5cm 1965年《新安江上》 55cm×40.5cm 1965年
《太湖之晨》 96.5cm×180cm 1973年《太湖之晨》 96.5cm×180cm 1973年
《茨坪常青》 90cm×240cm 1977年《茨坪常青》 90cm×240cm 1977年
《轻舟已过万重山》 87cm×60cm 1977年《轻舟已过万重山》 87cm×60cm 1977年
《广州造船厂》 40cm×28cm 1960年《广州造船厂》 40cm×28cm 1960年
《井冈山八角楼》 145.6cm×78cm 1973年《井冈山八角楼》 145.6cm×78cm 1973年
《晴雪》 45cm×37.5cm 1980年《晴雪》 45cm×37.5cm 1980年
《今天的运河》 73.5cm×115cm 20世纪50年代《今天的运河》 73.5cm×115cm 20世纪50年代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