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图片来源:寒山美术馆
2019年12月6日与7日,“寒山:寒山美术馆两周年主题展”暨“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论坛在苏州寒山美术馆举行。身为文学臆像之一,“寒山”早已众所周知,虽在民间多与“拾得”携手,但其蕴含的深邃自由精神实为众人向往。
本次主题活动选择在寒山美术馆成立两周年之际举办,有着特别的深意。而本次也是第一次以艺术视角为主体,从其“图像与文化传布”、“文化的艺术阐述”等方面为大众呈现对寒山及其精神延续的当代阐述,主要通过展览与主题论坛两方面展开研究与探索。以期在苏州寒山美术馆解读“寒山”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寒山,中国唐代著名的诗僧。其身份多样,学儒、修道、奉佛,却又非其一种,在民间的他又以“文殊”“和合二仙”(与拾得合称)的形象为人们所敬仰传颂。而历来对寒山的生平没有确定的结论,一般有“初唐时人”与“中唐时人”两种说法。寒山代表了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是回归自我、回归原点的精神趣味,也正因为此,成就了其精神的连绵影响和持续传播。
探求寒山诗意的当代形态
寒山美术馆两周年主题展选取了高世强、管怀宾、王公懿、徐龙森、严善錞、陆衡、梁绍基、曹晓阳、佟飙等9位艺术家,这九位艺术家
有着各自的表达方式,每个人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代表了各自独特的清流,他们利用当代艺术的媒介,来致敬传统、致敬山水文化。策展人王岩表示,本次展览采用了强策展的理念,力求呈现出一场高规格的学术展览。
高世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云山六章》将自然的山水“移到”实验影像之上,体现的是带有禅思的哲学情境。管怀宾的作品连接古典与当代,将中国古典美学融入其空间装置形态,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广泛的延伸与拓展。
徐龙森的水墨山水画作品以大幅的形式呈现,直接追寻山水画最本质的意义,营造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意境。王公懿的作品多是来自于她登山亲近山林随缘而化的任心之作,参展作品《辋川图错综》《寒林》与《高古·太华夜碧》都反映出其创作意图与寒山精神观的契合。
步入古稀之年的王公懿老师的《秋瑾组画》,代表了木刻版画的一个高峰。而本次展出的《辋川图错综》系列,受到了王维《辋川图》的影响,她将《辋川图》中的元素,进行了完全的解构与呈现,用点与线的方式呈现在画面上,而在其背后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关于点线的山水构图,是一件完整的作品。
来自天台的艺术家梁绍基,他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本次参展的《云》是他携蚕丝弥满的镜子驱车去天台名胜琼台仙谷追云的记录。此外,书法家陆衡所抄录的《寒山诗》(及本次展览标题的题写),佟飚的山水符号和图式,严善錞的静适之境,以及曹晓阳所图绘“山水结构”的察万物、明心念等,都与我们今天所提及的寒山文化在很多层面上形成了呼应。
破译寒山文化传播之密码
“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论坛”精彩纷呈,寒山美术馆在视觉展示的基础上,集结了来自于国内外范围内的一批有影响力的寒山研究学者,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Bill Porter),台湾学者、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钟玲,复旦大学教授查屏球,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善蒙,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张文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勇,苏州本地寒山文化研究学者温波,台州学院教授胡正武等,论坛从“寒山文化及其域外传播”“寒山与中国思想”等方面展开,以跨文化的视角为观众探寻寒山在艺术形象、外域传播、精神内涵上的边界,与会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大众呈现出不同视角下的文化解读。
而寒山的隐逸和禅宗的寒山精神也正是寒山美术馆举办此项目的出发点。王岩表示,将来会将本次参展作品与论坛相关讨论集结成册,供将来深度研究提供资料。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2月29日。
序厅 图片来源:寒山美术馆
嘉宾在展厅现场观看文献资料 图片来源:寒山美术馆
策展人王岩为观众在展厅导览
艺术家王公懿为观众导览 图片来源:寒山美术馆
云山六章,多媒体影像装置,320×150cm×6,高世强,
管怀宾《破晓》综合材料 750×450×300cm 2016年
大物,宣纸水墨,360×280cm,徐龙森,
展厅中徐龙森的三幅作品
辋川图错综,法国康松纸、日本专业油印,278×122cm×5,王公懿,
梁绍基《云》,影像作品(12分20秒)
西湖拾遗之四,拟庞贝壁画,平版 23×40cm×4,严善錞,2019年
无情对面是山河,纸本木炭 230×110cm×4,佟飚,2018
《二十四节气》系列之一,纸本木炭 128×251cm,曹晓阳,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