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元说壶:曼生十八式

2016年11月28日22:51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山河烟雨颂,一人散淡归。记得许多年前初识怀一先生事,他便一直淡淡然,随意而居,因我俩在各自的文化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创作,故时时能侃侃而谈。我与他烫壶茗茶,说些闲话,交谈些旧人故事,没有所谓画家壶家的派头,是个真正的凡夫俗子,只有一派散淡心情。因此他画画也是散淡,随意画一两笔山水,一块石头,一条线条就是一个人物,都是一副散淡的景象,却又回味无穷。

怀一所赠怀一所赠

  怀一先生赠画与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的确是个“画画”的,而我又是个作壶的,没有一场精精绝绝的合作,岂不可惜哉?且不论他的画风与我的壶风融不融洽,单单从我提出要重修曼生十八式,创作属于我与怀一先生的一套经典时,我就兴奋不已跃跃欲试了,怀一先生眼神露出光芒,点头说愿意一试,还是这副淡淡的样子。

  我与怀一先生有一处共通点,不论作画还是作壶,都喜自然,喜妙,不喜刻意规矩严谨。当时正炎炎夏季,一壶微苦的绿茶下肚,热意渐消,窗外蝉鸣四起,瓢虫乱飞,一派生机勃勃。我俩几乎异口同声,壶上也别刻字刻山水了,就画这些蟋蟀瓢虫蜻蜓之类的吧,简单好看!

  就因这简单好看四字,曼生十八制式壶敲定盖章,从设计到烧制完成进入展览柜,足足经历了9个多月。曼生十八式有它自己固定的数十种文人壶形态,因此可不必大改大动,只需在手捏方寸之间把握力度,灌以我自己的一些做壶思想便好。虽有流传的18种标准制式,我却并没按照规矩来,因壶要与怀一之画相契合,少了几味其中方正严肃的,多了几味之外自然可爱的。大约是这么十八把:百衲、半瓢、扁石、斗笠、井栏、高井栏、高柱础、合欢、横云、葫芦、吉直、镜瓦、匏瓜壶、瓢瓜提梁、三足周盘、石铫壶、瓦当、子冶石瓢。

  若观者不嫌恼,且听我长篇大论娓娓道来。

《百衲壶》清水泥《百衲壶》清水泥

  饿处千家饭,渴时水一瓯;

  清心随寡欲,老衲有何忧。

  百衲壶如老僧端坐,无欲无求,圆通随和。本是清心寡欲的一把壶,添上怀一先生所作的一只跳跃张望的蟋蟀,立刻生趣许多,灵动起来。我又将壶嘴、壶把的横向视觉线条刻意拉长些,更显清瘦。

《半瓢壶》 清水泥《半瓢壶》 清水泥

  半瓢除了桥钮表示瓢葫芦的藤蔓之外,壶型自壶盖开始就自然下垂并顺势展开,比较松软下坠,来模仿自然状态下的瓢瓜的欲坠的模样。我捏造时特意选用了薄胎手法,短流更短,壶身更加丰满,因此宽高都不足10厘米的半瓢依旧圆润紧实,刻有蚂蚱与怀一先生之印章,意趣盎然。

《扁石壶》段泥《扁石壶》段泥

  晴雪满竹,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履寻幽。

  扁石壶造型古拙,并不起眼,用段泥作之壶面也有些粗,然粗而不糙,久久观望才能品出大拙大雅之意,是一把需要细细观赏而回味无穷的壶,或许以宁静致远形容它最为恰当。它形扁圆式,如钿盒,壶嘴暗接,盖钮如桥,拥此壶以茶再合适不过了 。

《斗笠壶》段泥《斗笠壶》段泥

  人无精神,便如槁木;

  文无精神,便如死灰。

  壶无精神,便为俗器,斗笠壶一如其名,形似一斗笠帽,用来遮荫蔽日,清净自我,因此斗笠壶也叫笠荫壶。昆虫落其上,立刻妙趣横生,我并未将斗笠的下半部分作的如半瓢一样顺势展开,而是顺势稍微收紧,这样一来这把壶的竖向视感就被拉长,能够显得挺拔一些,突出一个气势。

《高井栏壶》黄金段泥《高井栏壶》黄金段泥

  高井栏一壶在我眼中约莫是文人壶中最经典的一把壶,取材为妙,即为乡下或老一点的城区都寻常可见的水井栏,栏高水深也喻作文山书海,只是取之不竭,需倚靠井栏时时汲取。文人壶的文雅之意,咀嚼起来还是非常津津有味。

  造型简洁,身若井栏,嵌盖平缓合体,柱钮与壶身统一,一弯嘴曲而微妙,把圈大,外扁平,里圆润,底圆而大,实用性佳。

《高柱础壶》紫泥《高柱础壶》紫泥

  南方的天气闷热潮湿,然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个天然的天气预报,便是柱础,俗话“础润而雨”,柱础一旦还潮,便要阴雨连绵数天。柱础就是上面图里承受屋柱压力的石墩,像古南街那儿的老房子里还存有许多,现代都市都不曾见到了。曼生之柱础壶的取材来源一目了然,敦厚朴实,沉稳凝重。弯把,短嘴飞流,嵌盖桥钮,这三样我都做的比较之小,将整壶的重点放在顺势微展的身筒上,蟋蟀跳上去,有趣了许多。

《合欢壶》紫泥《合欢壶》紫泥

  大镲凹凸有致,合而响,合而美。

  曼生见酒席间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创造出合欢壶。合欢壶一如其名代表喜悦,曼生合欢壶以朱泥作之,通体大红,寓意吉祥,而我考虑到怀一先生的昆虫小刻,弃朱泥而用紫泥,金色与紫色相配,更加养眼。

  用合欢壶茗茶其实很不错,壶身看上去小巧实则容量蛮大,招待个三五好友,喝茶谈欢,非它莫属。

《横云壶》清水泥《横云壶》清水泥

  横挂彩虹,飘于云端。

  横云的由来想必壶友们也不会十分陌生,是曼生见彩虹隐于云端似在汲水时所得的灵感,因此横云壶也叫饮虹壶。横云壶的壶型与西施很像,但没有一提倒把,身体不那么圆,呈梨形,圆形壶钮上我添了一铁环,使之不那么单调。短直嘴,口小肚大,泡茶有利于逼香,壶型圆润流畅,线条过渡自然,欣赏把玩起来十分得手。

《葫芦壶》黄金段泥《葫芦壶》黄金段泥

  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葫芦的确是个特别可爱的小玩意,”福禄“寓意也很好,特别暖心,曼生以葫芦形意茗壶,吉祥雅趣显矣。试想,官衙秋院,葫芦挂实,细听月下鸣蛰,和悦新情戚敬,话叙天伦乐道,真人生兴时幸事也。葫芦壶的形态可爱经典,壶身圆胖,中间收缩一个小小的度,把与流作之藤蔓,十分还原,壶钮置一套环,轻轻把玩时丁当之声不绝于耳,让人很是欢喜。葫芦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艺术风格,造就了葫芦壶朴实无华的形态特征。

《吉直壶》段泥《吉直壶》段泥

  此壶造型脱胎于曼生壶之造型“汲直”,造型创意来源原意应是直爽无曲,从井中汲水之意。直来直去,不事雕琢,挺然直立,也寓做人。用正、直、圆、润、厚、朴、文、智、涵,九个字来感悟吉直壶之美态,亦不能言尽矣。

  圆盖,拱形提钮,直口折肩直腹,腹部呈圆柱形,短流而直,耳形柄。

《井栏壶》紫泥《井栏壶》紫泥

  与上篇讲的高井栏同出一辙,壶身矮一些,钮为拱形,虚嵌盖。只是怀一先生所作之蜻蜓让我十分惊喜,翅膀硕大,占据半壁江山,却并未夺去井栏的“主人翁”地位,主次之分依旧鲜明,怀一先生之功力我深感佩服。

《镜瓦壶》紫泥《镜瓦壶》紫泥

  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所谓的镜瓦是以汉瓦、铜镜取材造壶。壶身直似瓦筒,口大、盖平似铜镜,嘴曲上平下圆,把外平内润,钮似壶身缩小的微型,在变化中求统一。铜镜为鉴,于是相照相鉴成为了士人修身之准则,以鉴取水,可得鉴戒;瓦承泽,可得惠融。

  家乡丁蜀不但盛产紫砂壶,陶瓷制品琉璃瓦也十分之多,然琉璃砖瓦承受风雨年代久后就会斑斑驳驳,为更好地贴合题意,我在这把镜瓦的壶身表面作了一些小小的修改,也呈斑驳之状,怀一先生在此铭刻,也别有意趣。

《匏瓜壶》清水泥《匏瓜壶》清水泥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只独勤。

  匏瓜又叫瓢葫芦,是葫芦的变种,匏瓜壶则与葫芦壶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趣的是,匏瓜在古时象征着男子与妻分离,因此匏瓜壶最初的用意是解相思之苦。然我作此壶时,家人好友相聚,并未有什么相思之情,这把壶上也看不出这层意味来,只道它疏宕超脱,不拘于物,率真可人。

《瓢瓜提梁壶》段泥《瓢瓜提梁壶》段泥

  落花无意言当远,人淡如菊品自高。

  瓢瓜提梁实是南瓜提梁,系有感于苏东坡提壶所得,是文人气息最为浓厚的文人壶的一种。我之前也有所作南瓜提梁则是仿生类花器,与之有所不同。三叉提梁是这把壶的精髓所在,我的想法是提梁取材于供南瓜藤缠绕攀爬的竹竿,因此我将它做的不显规则,更有自然之态。

《三足周盘壶》黄金段泥《三足周盘壶》黄金段泥

  相逢重大抉择,执周盘品清茶,三思而后行,方能至方至圆。

  三足周盘以罗盘为原型,因其三足形似乳钉故又唤作乳鼎壶。圆润而不失刚劲,三足鼎立方显智者胸襟,周盘暗蕴太极,有形而无穷,或曰大视野,宽胸怀,任凭大风大浪,我自巍然不动。坡颈平口,瓶盖扁钮,劲道中出媚姿,纵横中见青铜古韵,肃然绝俗,寓意为人处世,宽容大度,能屈能伸。

《石铫壶》黄金段泥《石铫壶》黄金段泥

  器之要者首推铫,煎茶煮水皆宜。石铫之形如一般陶瓷制水壶,嘴直而尖,身筒直长,倒茶落水精准。陶瓷制铫一般都有两个金属把可拎起垂下,而用紫砂制铫则别有一番风味,提梁细长,握置方便。提壶临风兰亭上,便觉淩虚太空中。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瓦当壶》清水泥《瓦当壶》清水泥

  秦砖汉瓦为名贵之古玩,备受文人推崇,瓦当壶为仿汉代瓦当式样,呈瓦当状,造型以几何线条为主,器型稳重,流畅雅致。这把瓦当属于耐看型的壶,壶器型端庄、简约,壶身为梯形,浑厚有余,大口平压盖,平整有力,壶钮似拱桥置于壶盖之上,弯曲方把挺括大度。

《子冶石瓢壶》段泥《子冶石瓢壶》段泥

  最后一把子冶石瓢,石瓢约是曼生壶中流传最广、经后人改良最多的一款经典壶型,古韵最浓,壶身小巧,风格中和淡泊。子冶石瓢壶身为等腰三角形,在盖子壶钮部分上,我将壶钮设计成整体立正形的缩小,为求取得与壶体的协调。钮部与盖面的衔接内曲线为椭圆形,使得造型上有动感而不僵化,感官上和谐而灵动。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用石瓢饮茶时,真的会有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感受。

一震编辑

张静,又名译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969年出生于宜兴蜀山,陶艺世家,其父张树林为宜兴紫砂厂资深工艺美术师,自幼耳濡目染随父学艺,对紫砂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和梦想,86年考入紫砂工艺厂,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国良学艺,练就了扎实的传统制作工艺,并得到工艺美术师周定芳老师指导。1994年进中央工艺美院深造,更具备了传统创新的设计能力,擅长各种光货素器,筋纹器等,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学习结业。作品风格清晰自然,端庄逸秀,深得行家喜爱和业内好评。  张静,又名译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969年出生于宜兴蜀山,陶艺世家,其父张树林为宜兴紫砂厂资深工艺美术师,自幼耳濡目染随父学艺,对紫砂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和梦想,86年考入紫砂工艺厂,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国良学艺,练就了扎实的传统制作工艺,并得到工艺美术师周定芳老师指导。1994年进中央工艺美院深造,更具备了传统创新的设计能力,擅长各种光货素器,筋纹器等,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学习结业。作品风格清晰自然,端庄逸秀,深得行家喜爱和业内好评。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