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亦斌:漫谈渐入佳境的紫砂花货创作

2013年07月23日 16:47   新浪收藏  微博

  文_储亦斌

  任何一件艺术品的诞生,离不开作者对自我存在环境的理解。也即是说任何一件作品都附属在自身环境条件下诞生,都或多或少带有时代的影子。譬如中国的诗境诗品,书境书品,画境画品等等,几千年下来,这些理论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艺术审评标准。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影响中走出来的陶艺品,同样烙印着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和审评标准。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依据中国程式化的艺术审评标准,将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陶境和陶品给品出来。本文仅以中国陶瓷艺术中极具代表的花货紫砂壶为例,与读者一起来漫谈细品。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认知到感知的过程,一般的交流可以对简单的主题进行认知,研究细品可以深度领悟主题的思想内涵,交流是一种学习,领悟是一种境界。所以在还未谈及紫砂花货创作是如何入境之前,我们得知道花货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是它不受传统紫砂壶光货造型所约束,二是它以紫砂壶作为载体来表现自然界中的某种物象(不以紫砂壶作为载体的现代陶艺不能称其为花货,只能称为雕塑或紫砂杂件)。花货一词在紫砂古文献中并没有如此称法,它是在解放后紫砂工艺品大量生产的成批量产品“货运”销售中自然产生的词汇。但花货的历史与紫砂壶的厉史是同步的,最早文献记载的供春壶,就是不折不扣的紫砂花货。

  将借物抒情的具象紫砂花货与抽象拟物的紫砂光货相比,紫砂花货是直接亲近自然、感知自然和描摹自然的现实表现,是作者领悟自然物象最真实、最天真、最圣洁的客观再现,有如苏轼“见与儿童邻”般的童真那样真言无忌。紫砂光货则是理性地对客观物象进行高度抽象的概括,是作者感知物象后的再思考和再创造。相比之下,紫砂花货的创作更能托物言志,更能见情见性,我们也可将此称为紫砂花货的独立特性。

  所以,在审视紫砂花货的品评标准时,我们可以将其拿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和谐中去漫谈,同样也可以将其拿来与中国传统的诗、书、画中去进行参评。其实,诗书画也好,紫砂花货也罢,作者在亲临、认知、感受、触动和描摹自然与艺术创造的修炼过程中,肯定少不了先“身同感受”,后“境由心造”的创作过程。也即是本文漫谈“渐入佳境”的过程,而紫砂花货创作同样如此。

  紫砂花货创作入境过程基本可以分为临物描形、身同感受、刻意为之和境由心造四种认知层面,是每位花货陶艺家在每个创作阶段表现出来的对同一物体的不同认知,而这种认知深浅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过程。临物描形是作者最初认知事物的阶段,作着通过观摩和临习自然界中的真实景物的方式来认知实物本体。这是作者最初接触所要表现物象的第一过程第一印象,也是作者对物体本身进行美学思考的第一次定位,表现在临摹的作品上,作品所体现的只能是对物象的简单记录和作者对物象单方面的自我描绘:作者在临物描形的过程中倘若只是为了使作品更接近物象本身,那么,作者就会走向“身同感受”的第二阶段。倘若作者将在第一阶段认知的物象直接加以自己的大胆抽象或是想象,那么作者就会直接向当代的抽象表现创作,而不是向花货的入境过程那样走向对物象的身同感受。

  渐入佳境的第二过程也即是作者想要从自然环境与历史外界影响的角度来深入理解所要表现物象的形体变化过程,即为身同感受。也即是说,作者在表现物象本体时,是充分理解物象形体的变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外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作者想要表现的则是物象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这种结果,这种结果就是物象本体所给人的审美带来的那种沧桑感(比如干枯的荷叶、枯萎的树根等)、或是活泼感(比如春天的各种藤蔓植物和鲜艳娇嫩的花朵等)、或是节奏感(比如健傲的松、竹、梅)等身同感受的精神表征。

  刻意为之是作者基本理解自然物象的存在规律后,借以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存在的某种想法或是自我对外界某种现象的反思。这就是其他紫砂艺术门类难以像紫砂花货这样能在“刻意为之”的过程中去托物言志,借物达意。而作者心性也会在所表现物象的或粗糙或犀利或灵秀或大气等的处理方式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作者对社会外界的某种理解与反思也会通过作品的造型、构成和对自然物体本身的勾勒构造等体现出来。一般而言,一件较力成功的紫砂花货都会成为那个时代的诸多现象的代名词。比如它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感,时代审美表现元素,以及作者在特定时代里的某种状态等都可以在“刻意为之”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我们认识紫砂花货创作渐入佳境的过程,实质也是对自然物象渐进深入理解的过程。紫砂花货的历史与紫砂壶文化的历史同步,对紫砂花货意境的品评,实质是对紫砂工艺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上的品评。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