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强造壶大巧若拙

2014年03月04日 17:23   大公网  

图:张明强将造壶视作嗜好 图:张明强将造壶视作嗜好

  本报记者 陈旻 文、图

  于老辣处见苍莽淳朴,是江苏宜兴陶艺家张明强製作的紫砂壶给人最直接与最强烈的感受。其作品或古雅、或沧古、或醇古、或荒古、或古淡、或古秀,等等,于简练中显现中国紫砂艺术的独特“语境”。

  荡涤机锋心境平和

  鼻梁上架一副眼镜,给张明强平添了几分书卷气。一开腔,他的本色、平和、厚道、真诚、执著等其为人特质便在瞬间显露无馀。

  张明强是土生土长的陶都宜兴人,在父母造陶的泥?旁长大,常常放学回来,就帮?父母做砂锅。一九八一年,二十岁的张明强高中毕业后,与当地的大多年轻人一样,他顺理成章地进入陶瓷行业,先后从事陶瓷原料、成型、烧成、研究所工作。他说:“我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完整经历了陶瓷工艺所有的工种。”那时候的他,对紫砂造型格外痴迷。

  一九九二年,他被调到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进出口部专做陶瓷外贸工作,从造壶变为卖壶,大跨度的角色变化,张明强迅速适应,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二十多年来宜兴紫砂外贸的兴衰历史变迁。

  造壶对于张明强来说,从专业变为业馀,随之调整的是他作为紫砂从业者的心态。张明强说:“近三十年来,我一直研习紫砂艺术,并嚐试紫砂壶的设计与创作,几乎用去了我所有的业馀时间,一心想把紫砂原料製备、紫砂成型及烧成工艺弄清楚。”

  张明强造壶仅为嗜好,而非谋生手段,一份平常心令张明强所製作的紫砂壶弥散?“古拙”的意蕴。在张明强看来,“拙”不是笨拙,而是不争,荡涤机锋,荡尽风烟,以无争的境界与平和的美感立于不败之地。

  紫砂外贸历练眼光

  张明强的职称是高级经济师,自一九九二年至今,他的“主业”一直在做紫砂外贸,即把紫砂壶销往境外。二○○○年开始,他一直担任宜兴市陶瓷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正是紫砂外贸令他有机会零距离频繁接触到紫砂大家製作的高端紫砂壶,大师的作品直接历练了他的审美眼光。

  宜兴紫砂从一九八八年开始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当时主要是通过香港四家贸易商做转口贸易。他们到宜兴定製紫砂艺术品,八成转口到台湾,另有一部分是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一九八八年以前,宜兴紫砂壶每年的出口量不到二十万美元,一九八八年以后,出口量大增,一九九四年最多的时候年出口量在三百万美元,翻了十五倍。

  张明强还说,现今,浪漫的法国人最喜欢紫砂壶,认为“这是中国特有的红色瓷器”,其次,紫砂壶在俄罗斯、西班牙、美国、澳洲等国都有一定市场。

  说到香港的紫砂收藏,张明强表示,香港收藏家罗桂祥是最早到宜兴定製紫砂壶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与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成为莫逆之交,正是由于罗桂祥的推动,在香港、台湾才掀起长达十多年的紫砂壶收藏热潮,并创建了世界上唯一的专业茶具博物馆─香港茶具文物馆的诞生。

  壶隐人间已半生

  张明强认为:紫砂追求的是造型艺术的人文精神,工艺是紫砂的灵魂,紫砂材料是它的本质,大家现在都纠结在紫砂壶的手工上,过分追求所谓纯手工或半手工,其实意义不大,“好紫砂壶,要我说,就是要原料的精湛、工艺的精绝、造型的端庄、内敛的气质。说到底,就是艺人的创作态度,把壶看成是艺术创作才能出效果,否则就只是茶器而已。”

  所以,“大巧若拙”在张明强创作的光素紫砂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他的作品无一例外,于古拙中透?老辣的意味。“做一百个烂壶不如做一个好壶”,张明强说,这是在他少年时期,一个造壶的亲戚教导他的,这麽多年来,无论紫砂市场如何翻云覆雨,他却一直默默恪守?。

  张明强有一枚印章,刻?“壶隐人间已半生”,他说,壶若造得充满禅意,他就在壶底盖上这枚章,“造得不好就不敲这个章”。他固执地跟自己较真。

  张明强认为,紫砂艺术家要注意个人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这是艺术家的生命之所在。他说,没有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品是不可能成为传世之作的,一味地摹仿和照搬是不可取的。艺术之路取法无际,上承古法、下启新风。在紫砂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独闢蹊径,自创一家,逐步积累和创作自己独特的紫砂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使之自成个人面目。

  不过,紫砂壶在张明强眼里,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器具。他说,现在许多人把紫砂壶异化成一种投资,一种以增值为目的的收藏,紫砂壶已逐步失去作为茶器的本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