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斯北京伟大的表演(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1日 11:09 艺术财经
最近在佩斯北京举办的《伟大的表演》则忽略了作品的时间承接,以一个独立的视角作为回顾性群展的策展主线。
文/沙子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逐渐成熟,回顾展相继应运而生。不论是UCCA举办的《'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民生现代美术馆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等,多以时间点或时间段作为展览主线,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更清晰的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而最近在佩斯北京举办的《伟大的表演》则忽略了作品的时间承接,以一个独立的视角作为回顾性群展的策展主线。这样的策展理念难免有些冒险,一方面在于参展作品是否可以回应主题,并通过共同展示进而深化主题;另一方面在于这个主题是否具有群体性与时代性,这决定了它是否可以作为一个被讨论命题。伴着这样的疑问,最近艺术界的很多人都去了佩斯北京感受现场。自然,对于这次展览的评价有褒有贬,部分对策展人的展览主题与策展水平表示认同,也有人对这一主题命题的有效性表示质疑。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值得花上一两个小时去仔细观看的展览。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行为艺术群展,而策展人仅仅用了“以‘行为’的视角来解读当代艺术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现状。”这样一个暧昧不明的定义。以“行为”的视角显然是一种方式,而并非呈现结果。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伟大的表演”并非真的在表演,而是在叙述表演。进入展厅,整体空间布置的紧凑而细致,静态与动态的作品摆放的十分合理。整体看来,虽然很多是大家熟悉的作品,但却显得非常具有现代感。其中,吴小军的《礼物-2006》从天而降,闪动的灯管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感。其对面是每次提到中国先锋艺术便一定会谈及的——张洹《为池塘增高水位》,很难得这次配有记录了张洹在97年做这件行为作品的全程录像。回想当年张洹跟着一群民工颇具仪式感的从四周走入池塘的景象,想必张洹当时一定无法想象十年后他在国际上获得了如此显赫的地位。展墙上贴着一句话“无趣就是真理,感受就是生活。”很温情的体现出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徒劳,然而从张洹今天的成就来看,此徒劳非彼徒劳。在展场的最后一面墙是何岸的偷字系列《看看大哥能帮帮她吗?》,这句常见的垃圾短信配上这些带有城市记忆的霓虹灯,反而透着一股别样的人情味儿。而展场的中间竖立了四个长方形的独立空间,里面分别是杨福东、孙原彭禹、胡向前以及王庆松的影像作品。整体对展墙的设置和利用将空间分隔的恰到好处,而紧凑的布局也凸显了一种紧迫感。
参展作品因“行为意识”与“表演性”被聚集在一起,从策展人冷林的意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激情的、本能的、夸张的、也略带焦虑感的“表演意识”是与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改革开放后,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身份认证的迫切需要,人们开始通过角色扮演的表演形式来平衡内心的不确定感,而艺术家将此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是一种本能情绪的抒发,也是对主体意识的回应。正如冷林所言:“在这样一个压缩的时代,我们的“表演”无疑带着激情。这是一场既‘现实’、又‘超现实’的伟大表演。"笔者理解这种“表演”之所以“伟大”,则归因于时代的特殊性。八十年代,西方艺术界随着新形象(New Image)运动的发生,六十年代兴起的具有先锋意识的艺术形式逐渐趋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而九十年代中国又将这些艺术形式再次掀起了一股思潮,并以不可替代的特殊魅力引发一次新的命题。无疑,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了国际艺术界的新鲜血液。在这个意义上,“伟大”的表演确实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