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年古琴重现羊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7日 09:59 南方日报
伯牙摔琴谢知音成千古美谈,嵇康临刑前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而成千古绝唱……提及古琴,必然浮现一个明月松风的意境。为了重现古琴之韵,一个题为“琴心若诉”的古琴文化艺术展将于11月20日至12月10日在广州五仙观内广府文化艺术馆展出,展览由白云区委宣传部、广东古琴研究会主办,白云区文联承办。
展览不仅为纪念岭南古琴大师杨新伦而举办,还首创了岭南古琴与书画、古玩一起展出的模式,首度邀请了饶宗颐、王贵忱等著名艺术家、学者创作抚琴图及咏琴书法,“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意境扑面而来。
元明清古琴齐亮相
岭南古琴在近代的关键人物是杨新伦。据考证,他是现白云区人和镇鸦湖村人,今年是他逝世20周年,白云区特别筹划了这个展览。白云区相关负责人卢瑜介绍,古琴文化传递的高山流水与白云区一直倡导的云山溪水的生态文化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这次展览展出了9张元明清古琴,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岭南古琴第8代传人、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导秀的明代古琴“谷响”。还有一把明代古琴“亚绿绮”,已有630多年历史,传到了杨新伦弟子、古琴修复家区君虹手上时已经“支离破碎”,此次经过艰难修复,得以重新展出。
著名岭南古琴演奏家谢东笑认为,古琴蕴含的文化内涵很深。古代文人都将思想寄于琴,人与琴是一种对话关系。“士无故不撤琴瑟”,古琴主要用以文人自身的修身养性,和如今的乐器主要的表演功能不同,古琴常用来和知己交流、招待亲朋以及祭祀等。
邀名家共绘抚琴图
而把琴棋书画、文玩雅韵荟萃一堂,为的是立体地展现古琴之韵,重现古代文人所追逐的明净清和的意境。所以,展览现场不仅有杨新伦弟子、古琴名家谢导秀抚琴,还配以粤曲演唱、太极拳表演、书画家舞墨,置身其中,现代人业已生疏的古人文化趣旨重现。
展览邀请了当今岭南画坛上著名书画家饶宗颐、许钦松、王贵忱、刘斯奋、陈永锵、卢延光等40多位著名艺术家和学者创作了抚琴图及咏琴书法作品60多幅,著名人物肖像画家李晓白还以照片为蓝本,创作了杨新伦大师抚琴图。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都是相通的。”著名岭南古琴演奏家谢东笑说,“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在古琴的曲折琴韵中,历代文人所追求的是养心,即弹琴如参禅的境界。而此次的古琴艺术展,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立体的展览方式,让现代人领略古人高山流水、天人合一的“养心之境”。
相关
羊城千人学古琴
日前记者前往拜访岭南派古琴传人、已至古稀之年的谢导秀时,他正与乐师、花旦合奏一曲《平湖秋月》,琴声飘然入耳,清越持重,与箫声融为一处,浑然天成。
谢导秀背后隐匿了古琴在岭南微妙的传延。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岭南派古琴仅存一脉,正当岭南古琴陷入失传的困厄时,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谢导秀,机缘巧合得以师从杨新伦。1976年,文革刚过,谢导秀和老师杨新伦花了4年时间搜集和整理岭南派古琴谱《古冈遗谱》,那是南宋时遗留在新会县的古琴曲谱,如今已成为岭南派古琴的教材。
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开始复苏。谢导秀告诉记者,现在古琴师徒已是“四代同堂”,自己的学生就有几百人,他们遍布全球,有些学生再教学生,如此传承,已经有四代,估计在广州学古琴的人就有上千人。(记者 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