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录像艺术的开端 观看单纯的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3日 07:18 信息时报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2011年3月26日,《出格:中国录像艺术的开端(1984-1998)》在时代美术馆举行,这个展览呈现了上个世纪最后十年,14位中国艺术家为了打破当时中国社会的限制和传统习俗的禁忌,制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和传统艺术家不同,他们走出工作室,将影像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媒介,其关注点集中于其身边的事物,从而为中国的艺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历史背景

  1992年左右,通过私人关系和地下渠道,录像机作为一种创作工具开始被中国大陆的艺术家所使用。虽然这个时期的条件是如此的艰苦,但艺术家与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的联系还是更紧密了。在那个前市场化所主宰的时代,艺术家发现了一种独特且持续的方式去重构他们的艺术实践。在这种“求新”过程的持续性激励下,艺术实践被不断更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还没有定论的艺术品过时了,或者是行将消失。

  本次展览,策展人皮力向广州观众展示了一系列早期的影像作品。这些影像,在过去的许多年,只有少数人在中国看过这些作品,因为艺术家只能在自己的公寓中为他们的朋友展示,或者只能在没有旅行预算的海外展览上展示。甚至有些展览连名字听起来都了无生气:“中国录像艺术观摩”、“XX作为理由”、“没有空间”等等。

  个人姿态

  王劲松&小红北京您早1994

  行为录像30分钟

  北京103路公共汽车

  艺术家选择了公共空间,在运行的103公共汽车和北京景山公园各站立30分钟,录像中收录了各种短波新闻作为背景声。

  王蓬墙1993

  1989年的“中国前卫艺术展”结束之后,在隆福寺成立中国第一个“当代美术馆”。已经留校成为教师的王蓬,停止了自己充满前途的抽象绘画创作。他的第一个装置作品是以美院教师的名义在“当代美术馆”申请了一个展览。这个名叫“墙”的展览,是用砖墙将美术馆的入口封堵起来。原计划三天的展览,在开幕一天后就被拆除。两年后,王蓬辞去中央美术学院的工作前往美国,并于2000年回到中国,并坚持创作。

  杨振中洗澡1995单频录像

  相比其它的作品,虽然《洗澡》很少为人注意,但是它却是杨振中的第一件录像作品。在参与90年代早期“以 1994.11.26为理由”的艺术活动后,杨振中开始了录像创作并参与了1996年的“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洗澡》这件作品,配合诙谐的进行曲,艺术家本人穿衣服戴帽,但是却十分认真地冲凉擦身,这彷佛将一个目的性极强的简单过程转化为是一个反复繁琐而自娱自乐的程序。杨振中在其后的创作中,多少延续了《洗澡》中的幽默感,以及对标准的社会行为概念不断挑战的愿望,并由此折射出他关注的就是中国日常生活中内在的不协调以及强烈反差。

  杨振中,1968年生于萧山,如今生活工作在上海。1993毕业于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于1995年开始以录象和照片创作。他的作品几乎在所有主要的双年展和三年展里展出。

  告别传统

  张培力褐皮书11988

  1985年,张培力、耿建翌、王强等人创立了“85新空间”,并在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了绘画展览,并获得了当时官方美术家协会的肯定。在此背景下,他们决定成立一个更加回归艺术本体的团体:“池社”,并在杭州进行了4次行为表演。同年,张培力开始了以概念艺术为主的创作,并逐步放弃了绘画。1988年的《褐皮书一号》是这些观念/行为作品的最后一部分。根据这个行为,艺术家在1988年4月~6月分别4次向中国美术院校的学生邮寄了乳胶手套和相关的说明书。对于张培力而言,《褐皮书一号》意味着他对传统绘画形式的告别。

  王蓬84'行为艺术1984

  1984年,王蓬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并升入中国艺术的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学习。同年,他创作了“84’行为艺术”,作为毕业的狂欢,他在身上沾满了墨汁并在宣纸上滚动身体,形成了特殊的画面。对于20岁毕业生而言,这是一次狂欢。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未来的学习中,他的道路已经被教条的学院体系所限制。

  王蓬,1964年出生于山东,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璧画系,1988-1996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周铁海必须1996

  《国际航班》是中国第一件声音装置作品。艺术家通过录音的方式,模拟了一个飞机场的环境,广播中不断地用例行公事的方式,亲切播报着前往巴塞尔、纽约、威尼斯、卡塞尔等地的航班被延误的消息。在传达出等待的焦虑的同时,这件作品更多的是对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舞台关系的一种揶揄。

  在经历了1990年代中国艺术的国际化历程之后,周铁海发现艺术活动已经转变成围绕着艺术家、画廊、博物馆,以及画家、策划人和批评家这些三角关系展开的一种战略。他将艺术家向外国人展现作品的过程,拍摄成病人看医生的过程;他除了为那些频繁出入国际大展的艺术家设计了一个航班永远延误的飞机场意外。周铁海,1966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1998年获瑞士中国当代艺术协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艺术奖金。

  日常生活和都市化

  陈绍雄风景11996

  《风景I》标志着日常生活和都市化问题以明确的形象出现。作为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一词,在珠三角的高速发展中,开始改变了本身的意义。在这件作品中,心理和现实风景、个人和私密空间的交织充满着意识形态的矛盾。珠三角特殊的市场经济催生了艺术家表达的欲望,这一点,和北京流行的象征主义风格形成很大区别。

  陈绍雄七天的沉寂1991行为表演

  《七天的沉寂》是1991年大尾象(陈劭雄、林一林、梁鉅辉)在广州第一工人文化宫中第一次展览的作品。在这个展览上,陈劭雄用七天时间刷黑了展厅中的塑料(11485,-220.00,-1.88%)帷幕。一直到1993年,他的作品都是用展览时间的长度来命名的。这些作品的标题显示南方艺术家所面临的特殊境遇,他们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却在急速的城市化洪流中挣扎,而只有通过艺术生产,他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特有的片刻。

  陈劭雄1962年生于广东汕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现生活工作在北京及广州。为中国当代艺术史重要艺术团体”大尾象”的创始成员之一。

  徐坦在中国的家里制造1997

  “在中国的家庭制造II”所呈现的是珠三角地区都市和个人生活的场景,它呈现了在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日常生活的发生和变化。对于徐坦来说,这个系列作品的核心是从家庭的内部活动和都市公共生活来反应城市化的实际影像。

  徐坦1957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研究生班。现时在广州和上海生活和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重要艺术团体”大尾象”的创始成员之一。

  社会关怀

  汪建伟生产1996

  1996年开始,汪建伟在四川周围的6个县城的茶馆拍摄了《生产》。在这部片子中,我们看到“茶馆”虽然是一个公共生活空间,但是却同时容纳了很多私人空间。在此公共与私人空间共存并彼此侵蚀。所有这些“生产”关系与空间的重迭深刻地放映出社会空间、城市变革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汪建伟1958年出生于四川,是中国杰出的影像和装置艺术家。

  王功新布鲁克林的天空 1995方案及文献

  1995年,在纽约生活了十多年的王功新回到了北京。“布鲁克林的天空”是他回到国内的第一件作品。这件作品母题来源于美国的俗语“打个洞去中国”:纽约和北京被视为两个相对的极点,同时也都是艺术家的居住之地。因此,从报房胡同的家打个洞就可窥看布鲁克林的天空:深 3.5米的井中用电视播放着艺术家拍摄布鲁克林的天空,并不断传来“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揶揄之声。 “布鲁克林的天空”完成于艺术家在胡同中的寓所,是中国第一次以开放工作室的方式展出的作品。

  杨福东我并非强迫你 1998

  这是杨福东最早的录像作品。杨福东把不同人物如此接二连三地快速串联一起,甚至看不清楚人物形象。12~14个人物各自的动作又构成了一个假想中的“他”,而这个“他”不断对一个女人重复说着:“我并非强迫你”。影射了忙碌的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忽视。 杨福东是近年来备受国际关注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国录像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留兰》令国际艺术界记住了他的名字,继蔡国强、黄永之后,杨福东成为入围古根海姆Hugo Boss当代艺术奖的华人艺术家。

  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

  耿建翌视觉的方向1996

  这是艺术家的第一个录像作品《视觉的维度》。拍摄了一个濒临死亡的鸭子的眼睛,同时配合着垂死挣扎的声音。这件作品在对“时间性”思考上,延续了他从1980年代以来对于视觉和心理的“距离”的兴趣。

  李永斌脸1995-1996录像36分钟

  李永斌表现出的是对个人与个人心理空间的关注。1995年,作为对离世的母亲的怀念,他在黎明时分将母亲的头像投射在自己脸上,随着白天的到来,母亲的影像消失,而他自己的形象重新回来。这件作品成为脸的系列的开始,也是早期中国影像艺术的标志之一。在过去的15年里,李永斌完成了17件同一主题的作品。它们都以艺术家自己的脸为对象,且全部完成于艺术家的公寓,以一个录像带的时间为长度。对于艺术家而言,日常生活是虚幻的,而这一录像带的时间却是真实的。

  李永斌1963年出生于北京。他没有接受过艺术专业教育的背景,其作品倾力于对瞬间的展示以及人们感受事件发展的不同的方法和结果。

  王功新婴床1996录像装置

  1995年,王功新的儿子在中国诞生,并成为全家的焦点。在“婴语”中,王功新将家人(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逗弄小婴孩的表情动作投影在铺满牛奶的婴儿床上,从而对调了婴儿和成人世界关系。婴儿床中,所有的牛奶从图像的口部流出再从其它地方循环回来,伴随着影像的动作,观众能听到的只是牛奶流动的声音。以婴孩的视角观看成年人的方式,趣味性地置换了人们的视角。

  陈绍雄跷跷板——以肺部活动为支架的拍摄/观看方式

  1994影像装置

  《跷跷板》是陈劭雄的第一件录像作品。跷跷板的一边是播放着抖动的海景的电视,另一边是用同样拍摄方式的该展览空间的内外场景,而正中间则悬挂着一杆气枪瞄准对面的屏幕。两个物体之间虚假的张力(专栏)关系,使我们觉得跷跷板的晃动彷佛会使气枪似乎要不断射击对面的屏幕。《跷跷板》以及随后的《视力矫正器》都是在迫使观众进入特殊的观看方式,它使我们意识到虽然认知决定我们对事物的定义,但是它往往也是充满偏差的。

  朱加衣柜1991

  在1994年创作了《永远》之前,朱加完成了最早的两部录像作品:《衣柜》和《对话》。与中国录像艺术脱胎于行为和观念艺术不一样,朱加对于录像的使用在于视觉心理的驱动。《对话》中,摄像机是观看的延伸,其中的移动体像是交流过程的延宕;《衣柜》则是将摄像机作为手和眼的混合。 朱加,1963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生活工作于北京。

  访谈

  皮力:中国当代艺术特别信仰成功学

  信息时报:为什么会举办《出格》这样的回顾展?

  皮力(策展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三十年了,大家都在往前走,市场也越来越好,经济也越来越好,但我们没有考虑过这三十年,我们究竟创造了什么,这些创造跟以前的文化有什么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想做一个重新梳理的工作,这个展览就呈现了这个梳理工作。

  信息时报:也就是这个展览是梳理的第一步?

  皮力:对,我们之后还会做一个抽象画的展览,也可能做行为艺术的展览。我觉得,回头去看不同艺术之间、不同时代之间的关系,挺有意思的。

  信息时报:此次展出的作品和今天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有没有很明显的不同?

  皮力:这些作品都是90年代创作的,当时市场渐渐形成,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有了一定市场。但这些艺术家一直保持思考,并在作品中体现了反商业化,反异国情调,反肤浅政治学的倾向,这一点是我们今天的艺术家最需要去学习的。这些作品中有一种很革命性的能量。这种能量是我们想呈现的。

  信息时报:这种革命性的能量是不是在今天的艺术市场面前,变得更加稀缺了。

  皮力:中国当代艺术特别信仰成功学,当然不止是中国当代艺术,整个中国的艺术和文化都信仰成功学,崇拜那些成功的人。我们说有一个美国梦还有一个中国梦,我们信仰成功的人、成功的风格、成功的样式,认为卖的好的就是好的艺术。其实不一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这个时代有时要去学习怎样去做一个不太成功的事情,去做这些事情,可能这才是知识分子需要去做的事情。因为,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成功的人才能创造价值。

  信息时报:你如何选择此次展览的作品?

  皮力:选择这些作品是很简单的。我会选在当时具有某些方面独创性的事情,比如第一个录像作品,第一个互动装置作品,第一个特定场所的装置,这里的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第一”。

  信息时报:今天看当时的作品,会有怎样的体会?

  皮力:他们创造了很多新的语言和新的样式,这些东西我们今天还在使用。

  信息时报:有些人会好奇,录像艺术的特质是什么?和电影、电视有什么不同?

  皮力:电影、电视是按照文化工业的模式创造的,录像是艺术家很个人化的写作,它先天就包含了文化上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和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活动影像不一样的个人影像语式。

  信息时报:那么,当代艺术的特质是什么?是创造性吗?

  皮力:创造性、原创性对所有的艺术都很重要。当代艺术的核心是不再以创造美的事物,它不以创造美的事物为唯一目的。它保持着对社会文化、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的态度,用视觉化的方式,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当代艺术不一定让我们很愉悦的。

  信息时报:那么,在这个展览上,你希望给观众带来什么?

  皮力:给观众一些历史记录,提出一些问题,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这些体验是你在传统艺术里,在大众的文化工业中体验不到的。1分2分3分4分5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