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 11:14 深圳特区报 微博

辛亥革命历史陈列第一部分《晚清中国》。 辛亥革命历史陈列第一部分《晚清中国》。 辛亥革命历史陈列第二部分《革命原起》。 辛亥革命历史陈列第二部分《革命原起》。 辛亥革命历史陈列第三部分《武昌首义》。 辛亥革命历史陈列第三部分《武昌首义》。

  深圳特区报(微博)特派记者 冷雪冰 曹崧

  一座以“楚国红”为主色调的“V”形组合建筑,坐落于武汉市武昌区首义广场南侧。它就是8日上午正式开馆的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

  馆内大型主题展《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分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起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5个部分,用700余件珍贵文物、700余幅历史照片、27处复原场景,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了百年前的波澜壮阔史。

  “V”形建筑寓意胜利

  武昌首义广场南侧,一座“V”形组合建筑总会吸引路人的目光,特别是那“楚国红”的主色调。博物馆工作人员万玲介绍,这是武汉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重要活动之一,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V”形和红色都是象征着武昌起义的胜利。

  记者注意到,博物馆北与鄂军都督府相望,南与“起义门”相眺,周围还有彭刘杨三烈士铜像,蛇山炮台、首义发难处工程八营旧址等武昌首义相关景点,是武昌首义文化荟萃之地。

  通过广场进入“V”形口处是序厅,一组名为“共和之基”雕塑映入记者眼前。这组雕塑,运用浮雕、圆雕等形式,展示了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创建共和的宏大场面。“武昌首义的成功,奠定了共和之基。”万玲说,雕塑高8米、长50米,整个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2万多平方米,分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

  漫画展示经费筹集艰难

  在晚清中国部分,首先进入记者眼帘的是“条约墙”。12条不平等条约的名称,被刻在两侧青黑色墙壁上,给人庄严沉重之感。复原展示的“辛丑条约”签约场景,人物蜡像表情逼真,右侧的清政府代表表情黯然,左侧的列强代表趾高气扬。

  清朝丧权辱国,使得有志之士开展救国运动。张之洞此时任鄂督,一边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一边致力包括军火的工业建设,“增发湖北强跑厂经费的奏折”就展示了这一切。而此时的孙中山正在海外筹集革命经费。在复原场景的轮船甲板上,孙中山依船而立,前方的太阳刚露出海面,预示着救国方案也才刚刚开始。

  来到武昌起义部分,展出了湖北两大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中发展组织、开会制定起义计划的情景。起义活动需要大笔经费支持,革命党人四处奔波筹集经费。展厅的漫画展示了一个个筹集经费的故事:焦达峰、居正盗庙里的金菩萨,归途中碰见早起的农民,疑被发现,弃金佛而去;邹永成从婶母中骗得金首饰,卖得800元,用于革命;张振武变卖祖产充当革命经费……

  逼真场景展示首义风云

  记者由武昌古城“保安门”进入,踩在青石板路面上,站在复古的街道中,酒庄茶楼就在路面……这就是武昌首义部分复原的武昌古街。

  店门紧闭,靠近时,门口的纱窗幻灯会展示出一个士兵,他喊道:“反了,我们豁出去了!”、“革命党人要起事,真的假的?”“革命就要流血牺牲!”房间内,革命党人在窃窃私语,枪声响起前的紧张气氛跃然而出。

  从武昌古城的“中和门”(今武昌起义门)走出,一个圆形展厅映入记者眼前。游客可以站在形似蛇山的台上,观看凹下地面半米的武昌古城沙盘。沙盘演示着首义之夜的行军路线,对面的弧形墙面则以数字电影的形式展示着各个环节的战斗,令人身临其境,血脉贲张。

  当时的一个景象,则佐证了腐败的清政府如过街老鼠——漆黑的夜空下,总督府周边的民居灯火闪烁。“这是民众在为起义军做指引。”万玲说。

  (深圳特区报武汉10月8日电)

  武昌起义是共和革命高潮

  黄兴的孙子黄绍强、黄与群讲述武昌起义背景

  ■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曹崧 冷雪冰

  “武昌起义是黄花岗起义的延续,是共和革命的高潮部分。”8日,辛亥先驱黄兴嫡孙、旅加画家黄绍强的《辛亥革命人物画展》,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展出,黄绍强与兄弟黄与群接受了本报特派记者的专访,讲述了辛亥武昌起义往事。

  “武昌起义可以说是精心策划的。”黄与群说,辛亥革命前,同盟会已连续多次起义失败,1910年10月,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马来西亚槟榔屿集会,黄兴递交“上国父书”,详细地阐述了革命计划,准备聚集最后力量,推翻清朝统治。1911年4月23日,黄兴实施了这一计划的第一步骤,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的主要力量得以保存。”黄与群说,黄花岗起义后,革命军继续朝两个方向鼓动全国起义浪潮,一路深入两湖以及更北地区,一路剑指江浙一带。

  为何起义最后爆发于武汉?黄与群认为,一是在武汉起义的成本较小,这得益于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等洋务举措,为武汉的物质储备积聚了力量,也使得新军觉悟高涨,积累了非常多的革命党人;二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同盟会领导人已把革命重心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在一系列精心筹备后,中部地区实现了革命党人的大联合,基本具备了起义条件。“特别是1911年9月,湖广总督瑞澂奉命率部赶赴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同盟会眼看箭在弦上,马上成立武装起义指挥部,10月10日晚,一声枪响让中国从此彻底改头换面。”

  (深圳特区报武汉10月8日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