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美术馆《开放的肖像》展本周登场
总策划人:何炬星
主办:民生现代美术馆 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策展人:郭小力
展览时间:2012年3月10日至5月20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红坊艺术园区F座民生现代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字母):
陈丹青、陈文波、陈可、崔洁、迟明、段建宇、方力钧、冯梦波、俸正杰、郭伟、何多苓、何森、罗中立、李路明、李大方、李松松、梁远苇、凌健、刘小东、刘野、刘炜、卢昊、贾蔼力、毛旭辉、毛焰、马秋莎、邱志杰、祁志龙、秦琦、仇晓飞、潘汶汛、舒群、施勇、孙原&彭禹、宋永红、宋琨、汪建伟、王广义、王功新、王鲁炎、王兴伟、王音、王友身、王劲松、王迈、王光乐、翁云鹏、夏小万、谢南星、谢其、熊宇、颜磊、尹齐、尹朝阳、杨福东、杨少斌、杨茂源、杨勇、叶永青、喻红、余友涵、岳敏君、张晓刚、张洹、张培力、张恩利、张慧、张路江、周春芽、朱加、赵能智、曾梵志、曾浩、郑国谷、郑江、政纯办小组
作为民生现代美术馆2012年农历新年开篇之展,《开放的肖像》将于2012年3月10日至5月20日呈现。本次展览将展出共计76位艺术家的作品,是美术馆特别推出的架上绘画系列的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对肖像绘画的再认识。
中国的肖像画直至80年代,都是以写实的传统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代表是80年代初期罗中立的《父亲》。90年代以后,这种镜子般的写实逐渐改变。张晓刚沉默的中年男女、刘小东无聊的年轻人、方力钧空虚的光头呈现的都是一种变形的肖像,兼具夸张和收敛,爆发和压抑,热情和冷漠的肖像。在将画面引向人的内向性这一点上,这些肖像画与罗中立的《父亲》相比并无差异。他们之间的不同,只是人的内在性的不同,是人性内容的不同。在他们之后,肖像画很快进入另一个状态:在新的世纪,肖像画几乎看不到肖像了。抛弃了逼真性,画布上所有的人物肖像都针对着一个真实肖像而发生扭曲和变形:各种器官的扭曲,面孔的扭曲,身体的扭曲。在这之后,绘画不再只是记录和再现,而是有了其他的目标。这正是今日肖像画的背景。
纵观当代中国肖像画,我们勾画出一个最简单谱系:逼真的肖像画,但是没有内在性(50年代到70年代);逼真的肖像画,同时具有内在性(80年代);不逼真的肖像画,同时也充满着内在性(90年代);不逼真的肖像画,也没有内在性——这是今天的局面。以往的肖像画主要行使了记录的功能,而19世纪出现的机器的复制技术及摄影机的出现使肖像画开始退隐。但肖像画有自身的特殊性,正如本雅明说的,绘画有独一无二的光晕,在赋予对象以光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光晕,这是它同机器单纯复制对象的一个重要区别。
《开放的肖像》,主要意图不在于为肖像画在艺术的殿堂里找一个供奉的位置,而是将曾经作为重要资源的肖像画开放更多的可能性,如何利用历史资源,分衍肖像画,而不是消解肖像画。如此,画肖像并非画一个人,而是去探讨如何去画一个人;不是去表现这个人的所有存在性,而是去探讨这个人表象的所有可能性;如何去画一个人,较之画出怎样一个人更为重要。这是当代肖像画的一个重要转折。今日的肖像画意在解码肖像,从而成为一个绘画的试验场,展览则成为肖像画最好的试验场。
作为先锋艺术最早的实验载体之一,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历程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当前许多以影像、装置等为创作载体的艺术家,最早也是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观念。因此,在本次展览中,策展人特别邀请了影像、装置艺术家重拾画笔,创作许多罕见的架上作品。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发掘当代艺术家眼中的肖像画,也希望观众能够借此领略绘画的永恒魅力。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