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代表谈2012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8日 18:31 新浪收藏 微博

2012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评委 2012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评委

  采访:今日美术馆

  受访人:陈丹青、凯伦·史密斯、吕澎(微博)、谭平、吴洪亮、徐累

  今日美术馆(以下简称“今日”):2012年今日美术馆与马爹利艺术基金再次携手共同推出2012“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您作为本届评委,觉得本次送交的作品有怎样的特点?与去年的有何不同?体现了当下年轻人怎样的创作状态?

  陈丹青:今年送交的作品,多媒体越来越被使用,绘画少了,这是好现象。当代艺术的多种媒介,在八零后那里已经不太是问题。至少入选的艺术家多数摆脱了我们这代人的绘画阈限,他们很自然,很本能地就介入到影像、装置、行为等媒介,走出以绘画主要媒介的限制,我早就希望看到这一天。

  谭平:我看到这届送交的作品,给我的直觉是他们创作方式多种多样,非常自由,已经超出了学院教育的范畴,这是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再有一个他们所关注的题材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大部分作品是在关注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变化,这也是他们的一种特点。

  吴洪亮:这次送交的作品种类很丰富,不仅有多媒体、装置、行为、影像,也有雕塑、油画等传统门类的作品,现在的年轻艺术家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这是我们一直希望看到的。也就是说每个艺术家所热衷的点是不同的,不是大家卷入一个潮流,都在做一样的东西。我们期盼一个多样的艺术生态,丰富的艺术类型以及多样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更加个人化,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权利也有可能把自己很个人化的对于世界、对生命、对自然生态的感受通过他个人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非常的直感,而且也有自己的办法,这种办法是不是表述得很完善我们先放一边。但是他们都在寻找可能性。组委会做了很多工作,我们看到作品的水准还是不错的。 作品的感觉和呈现具有一定的水准,还是比较完整的。

  今日:今年的评选方式仍然延续了去年的方式,采用艺术家自荐和推荐委员推荐两种方式进行。那么最终的10位入围艺术家怎样评选出来的?您觉得这样的评选机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谭平: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是不错的。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作为年轻艺术家本人,他可以自我推荐,如果我们的这个项目影响力大的话,自荐的艺术家就会越多。说到推荐委员,每个推荐委员都有自己的一个小的视野。如果推荐委员推介的艺术家有代表性,那我们就可以看到相对成熟的年轻艺术家,这两种方式的配合也是不错的。这次选出来的10位艺术家跨度也很大,可以说代表了现在年轻艺术家的一种状况。

  徐累:目前来看,这种自我推荐和综合评议的方式,算是较为合理的。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好的艺术家在哪里。这次我也很意外的发现,有些已经在艺坛初有业绩的艺术家也自荐参与到这个项目里,这说明“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是有吸引力的,艺术家是有自信的。推荐委员也都有比较宽泛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在评选过程中,评委都很严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尺度,最终我看到一些呼声较高的年轻艺术家都在我们的入围名单里,说明评委之间也都有相似的感受和共通的价值判断。

  今日:“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您觉得通过这个项目推选年轻艺术家会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吴洪亮:我觉得积极作用一定是有的。因为年轻人展示他们作品的机会也比成熟艺术家要少得多。尤其是现在从事艺术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其实信息也都被稀释了。所以有这样的推介机会,非常好。从去年开始我自己也在做年轻雕塑家的推介计划,我觉得通过这样的方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能在美术馆展出,尤其是像在今日美术馆这样一个对当代艺术有很大推动力的机构展出,对他们无疑是非常有好处的。好处有几点,首先就是精神上的鼓励,因为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从美院毕业后,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放弃了艺术创作。一方面是经济原因,另一个方面就是精神方面的因素,不再有机会像在学校里展示他们的作品,获得别人的评价已经很少了。这样就会降低他们的创作热情。因此,这样的平台就会为年轻人提供新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可能一个人的某一句话,或

  者是某一次展览的获奖,哪怕是批评,都会给他们的艺术成长带来新的刺激。也使他们对这个行业的兴趣越来越大。尤其是美术馆不仅仅要关注那些成熟的艺术家,同样也需要关注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很敢实验,那么这个实验的过程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它甚至可以为艺术的某个概念带来新的可能性。可能性是我们最需要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找到的。

  谭平:这个活动做了两届下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它。如果说谁得到资助或者支持的话,对于年轻人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时机和平台。这个项目不仅仅对入围或者得奖的艺术家有好处,而且对其他年轻人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现在的作品越来越多样,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这次送选的作品有装置、影像等等。这是很好的现象。

  徐累:首先这个项目由今日美术馆和马爹利艺术基金共同推出,这会使年轻艺术家和美术馆之间发生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公益美术馆的平台,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美术馆富有活力的一面,同时年轻艺术家也需要更多的平台来展现自己。以往的沟通途径可能有画廊,有拍卖行或者其它推广模式等等,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由于这个计划是由美术馆推出,所以它的意义就有所不同,更能体现今日美术馆和项目本身的公平性和学术性。我们这个项目只有10个入围名额,那么在这种限制条件下,我们的展览规模也相对较小,注意力比较集中。所以艺术家可以相对充分的篇幅表现自己的才能,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有呼应,作品与作品之间的整体关系也较为清晰。通过这样的呈现方式,可以看出现在年轻艺术家的一种状态。那么对于这十位入围艺术家来说,能够最终入围是一种肯定,会对他们以后的持续创作有积极作用。此外,对于实验性的前卫艺术来讲,它的商业目的不强,市场效应不明显,今日美术馆作为一家公益性美术馆,就更有责任支持和推广,让更多的艺术家实现其理想,从而达到对一种创作态度的认知,让年轻艺术家体会到艺术创作还是要以精神追求为优先导向。

  今日: 您也曾以评委的身份参与过其他的艺术奖项,那么您觉得“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凯伦:不同之处在于,其他的艺术奖项都不是面对年轻艺术家的,因为他们的作品或者风格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评委之间在最后选择确定的时候,会有一个基准。但是在看这些年轻艺术家时,由于他们各自的水平和经验不同,不可能有一个基准进行判断。

  谭平:“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还是针对年轻人的项目。那作为评委也是有一些愿望,希望你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年轻艺术家发展的可能性。当然也有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看起来很成熟,但是新的面孔很多,我想这是针对“未来”的一个项目。

  吴洪亮:新鲜感, 这种新鲜感包括艺术家的心态还有他们的表达方式。我想“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本身的品牌化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样我们的选择性也更大。我希望我们可以对推介出来的艺术家有持续的关注。是“计划”而不是简单展览, 我们是不是可以给予获奖艺术家更多延续性的支持,我觉得这样会比较有意思。入围的艺术家变成是一种资源,而不是成为历史。我记得齐白石有个方印,写的是“知己有恩”,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一定是这样的。那么这个计划一定会成为“艺术英才”成长道路上的推手。我希望这个计划会延续下去。比如说,做了几届之后,我们给历届所有入围的艺术家或者获奖艺术家做一个新作品的群展。

  今日:今日美术馆将于2012年5月12日为10位入围艺术家举办群展,评委也将在入围展时评选出最终的获奖艺术家。您作为评委如何保证评选的公正性?您觉得最终获奖的艺术家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陈丹青:艺术就是天才。你不可能要求人的才能具备什么品质,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可能会有多大。杜尚和安迪·沃霍尔也不知道自己多有才能。

  吴洪亮:其实公正性的核心在于你设置的机制上。从每位评委的个人角度讲,在评分时还是会以个人性对于艺术的感受为前提。这种直觉的感受也是评委的基点。艺术创作也是有底线的,尤其是当代艺术,比如说人性的底线、民族的底线等等,这些都是评委需要把握的,那么在这个最基本的前提下,我们关注的还是艺术本体的东西。

  徐累:每个评委都有自己的道德操守和专业精神,这是公正性的前提。起码对我个人来讲,如果能从中发现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可能比自己做出一件好的作品还要高兴。而且我们也能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从评选的结果来看,艺术家各有方位,各有锋芒,符合目前的艺术状况和学术要求。作品质量和评委认知相互作用,这样的结果有待于大家来检验,我想应该不会让人失望。我们这个项目本身有前瞻性的特点,它不是一个盖棺定论的事情,对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来说,会从中受到肯定。这个项目需要呈现的是年轻艺术家的新鲜思维和活力,同时可以发现艺术家的智慧,和艺术发展的价值。从广义上来讲,艺术家的创作是社会状态的反映,如何现在通过某种形式揭示出文化矛盾性,以及个人体验,都是考量的范围。当然我们也不能只通过一个展览就片面的判断他的创作,而是要看持续性的发展。

  今日:今日美术馆和马爹利艺术基金一直有着广泛而又深入的合作,除了合作推出“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之外,还有马爹利今日艺术讲坛。您怎么看这样的合作关系?

  吕澎:有商业和品牌机构的合作,为艺术创造了发展的机会,这样的赞助越多越好。

  谭平:这样的合作模式对于当代美术馆来讲是非常健康的,今日美术馆在这方面做的一直很好。除了跟马爹利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品牌或者企业。这种方式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吴洪亮: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全世界的美术馆其实都在与基金会和品牌合作。当一个美术馆有足够吸引力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机构来支持。基金会、品牌提供资金的支持,美术馆提供艺术推广的平台,很好的结合。

  徐累:在目前国内的资助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尤其在商业社会对创造精神不断消解的现实中,对年轻人鼓励和支持的资源特别缺少。作为一个公益性的美术馆,能够与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或者基金会来合作,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形式。我也很高兴可以看到马爹利艺术基金推出这样的公益活动,这也体现了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心和对文化推动的积极动力。

  今日:您对年轻艺术家和“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寄予什么样的希望?

  陈丹青:我希望没得奖的人别沮丧。我也为得奖的年轻人高兴。但愿这个项目越做越成熟。

  吕澎:对于艺术家来说,要坚持做艺术,那是他们的本分;对于“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也需要坚持,这样可以亮出一个成熟的稳定的价值标准。

  谭平:我希望他们做出更好的作品。这种项目如果一届一届能坚持下来的话,不断总结经验,肯定会有好的结果。

  吴洪亮:我希望它是持续性的。如果是一个推介的计划,我想它的持续性是第一位的。这里既包括活动本身的持续性,也包括对入围艺术家持续的推介。第二呢,我觉得既然是给“未来”做的,那么它的开放性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要采用机制来建构一个更多的年轻人参与的平台。有的项目做着做着就变成是一个少数人的项目,或者有特权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它的品牌就会慢慢老化。如果我们这个项目能保证它本身的活力,青春,新鲜的特性的话,年轻人会越来越多的加入这个行列。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