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殷商文物展见灵动蛇影

2013年02月06日 14:36   台海网   

西周的作冊大方鼎。图自《中国时报》(台北故宫提供) 西周的作冊大方鼎。图自《中国时报》(台北故宫提供)

  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吉金耀采:中国历代铜器展”及“商王武丁与后妇好:殷商盛世文化艺术特展”,里头的展品文物有不少可以见到蛇的图样。

  据《中国时报》报道,“蛇”总让一般大众心生恐惧或敬畏,不过自古以来,蛇见于不同民族的图腾,甚至受人景仰、崇拜。蛇在中国传统里的角色,可以是神,也能变妖,形象差别颇大。例如炼石补天、搏土造人的女娲形象,就是“人首蛇身”。但另一位“白蛇娘娘”纵有深情款款,却仍因难掩冲天妖气,被镇在雷峰塔下。

  台北故宫器物处科长张丽端表示,在中国古美术当中,蛇似乎无处不在,却又若有似无,因为蛇常是组合式造型的元素之一。如“四灵”中的青龙就是蛇身,玄武的形象又是龟蛇合体,但若要找到单纯以蛇为主体纹样者,确实少见。

  张丽端举例说,如商代的“嵌绿松石动物面纹匕”是一件3000多年前的文物,长11.3公分、宽7.2公分,装饰华丽、造型雅致。它的柄端是一只身体弯曲、尾部蜷收成一圆的小蛇,器形产生轻巧的趣味。

  还有西周的“作册大方鼎”,鼎腹部上缘近口沿处装饰了单首双身蛇。《山海经》中有载:“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之蛇。”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大约是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记载上古奇异的神话传说,传述早期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

  张丽端表示,《山海经》中共有七十多处提到蛇,例如比喻人心贪婪无度的成语“巴蛇吞象”,反映出古称“巴蜀”的四川一带,聚居了许多以蛇为图腾崇拜的部族。

  此外,河南博物院藏、自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鸮尊”,可说是商代将组合的设计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器物。鸮尊每个局部形制当中,都巧妙安排一种动物在其中,最后汇集成一只昂首、挺胸、敛翅,华丽中又具有庄严感的鸮。而蛇就蟠蜷于翅膀处、尾部再拖曳到翅尖,可谓匠心独具。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