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对话德国新表现
7月6日,展洲国际艺术区开园系列活动的压轴展——“2013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当代艺术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除了德国新表现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纷纷亮相,策展人还有意识地将12位中国艺术家的20多幅作品用特殊的布展方式形成中西方的对话,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与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的首次对话。本次展览持续至7月18日。
布展方式凸显与大师对话
此次展览囊括安塞尔姆·基弗、乔治·巴塞利兹、约尔格·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兹、西格玛尔·波尔克、A.R。彭克6位新表现主义大师作品。除大师作品外,还汇聚了来自德国、瑞士、波兰、韩国等14位国外艺术家的20幅作品,以及中国艺术家的20多幅作品,例如杜春辉《2012.3-5》、孙国庆《固态的自由NO.3》、李学峰《吉祥蒙古系列》等,部分展洲国际艺术区艺术家最近在老牛湾写生创作而成的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首次与观众见面。
策展人黄梅介绍,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的作品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很大影响。曾有国有美术机构想策划一次德国新表现主义作品展,却一直因种种原因未现实。在这次展览中,黄梅将德国艺术家基弗的作品布置在展厅门口最显眼处,中国艺术家杜春辉、王雷的作品则紧随之后,此后又陈列了尚扬、张方白等中国表现派艺术家的作品,如此就可以营造出一种与大师对话和向大师致敬的气氛。
中国艺术家新表现中有创新
此次展览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慕名前来,希望能够一睹大师作品的风采。有几位专门从天津赶来观展的天津美术学院学生,他们对这次能够集体看到6位艺术大师的作品表示兴奋:“在现场看他们的作品比看画册带给我们更大的震撼,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很好,有很多创新出人意料。”
四川美院教授、著名艺术批评家王林看完杜春辉的作品后表示,杜春辉的作品包含了山水意象,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山水表现,画面中黑白关系处理得非常大气,而且光感很好,画面构图宏大、有气势。“《2013.3-5》这幅画的色彩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能看到画家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非常用心,画面的肌理处理得很好,黑、白、红这三种颜色在相互交织中,对视觉有一种刺激,更能深入人心。”王林说。
□赏析
杜春辉《2013.6.22-25》布面油画600cm×150cm万里长空、山崖、黄河水千古不变的存在,寂寞而壮美、历练而永恒。杜春辉试图解读此景的精神与之交流,他不愿意将室外对景创作称为再现景物的写生。绘画是心灵的表达,不论其在室内抑或室外。
孙国庆作品中所表现的形象大多是一些饱经时空磨炼、风雨沧桑的物体,千年老城墙、工业文明的废墟、严重腐蚀的物质表面等,他的作品反复地表现同一个主题:“世界不是永恒的,万物都在不停地流逝。”这流逝的症候弥漫在他所有的作品里、在封存的记忆里……
李学峰注重在绘画语言的重要性与油画现代性的本土化、民族化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以草原文化为创作母题,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木板画石刻唐卡宗教绘画中获取本土艺术养分,他从材料美感入手,准确地把握新的绘画语言结构。
□访谈
杜春辉:创作拒绝虚情假意
此次展览展出了杜春辉三幅作品,《2013.3-5》是他在今年5月刚刚创作完成的作品。作品一改往日含蓄、略带幽暗的画面色调,而是以红色为主色调,杜春辉说这是他今年3月到5月的一种真实情绪的表达,“我内心有压抑不住的激动想要表达,想表现怒放的春天,传达给大家一种喜悦的心情。”杜春辉说。
杜春辉的作品都是用抽象手法创作,他认为抽象作品是画家个体情绪的再现,喜怒哀乐皆在画间,不足为外人道。观者通过画面,与艺术家产生共鸣。“虽然不能奢望观众都懂你,理解你,但能有一二观众心中明白就知足了。”杜春辉说。这几年杜春辉不断思考,笔触更加具有当代性,在他看来,创作是随着内心情绪真实的状态进行创作,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创作,“艺术首先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如果表现的东西不是出自真情实感,再好的作品我都不屑一顾。”
孙国庆:用作品与观众互动
孙国庆的《固态的自由NO.3》《封存的记忆No.2》等作品让人有一种想去触碰的冲动,这就是孙国庆想要达到的效果——欺骗性。“当近距离都无法判断的时候,就有想要触摸的欲望,当观众用手去触摸的时候,就达到了我所设想的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这就是我的创作理念。”孙国庆说。
孙国庆自称他的生活经历与平常人不太一样,但是无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事情,它们都将成为过去,面对现实人们还是要继续自己的人生,所以他创作了《封存的记忆》系列。《固态的自由》系列也再现了铁锈斑驳的视觉感,对于起名为《固态的自由》,孙国庆解释:“固态和自由本身就是矛盾的,自由怎么可能是固态的呢?但是我想通过名称让观众进行思考,怎样从中获取更大的自由。”
李学峰:作品封存家乡记忆
由于李学峰出生在内蒙古,内蒙古留给李学峰特别深刻的印象,过去很多细小的情景,对于他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回忆,所以李学峰在创作中很强调蒙古族原始的感受。“我画画的时候经常放蒙古族的音乐,这样可以立刻把我带进那种情景当中,我就把这种感受融入到画中。”在创作《吉祥蒙古》时,李学峰在坦培拉技法上加以改进,岩彩的厚重、壁画的斑驳感,画面又用舞蹈等形式来传达蒙古族原始而又神秘的状态,给人一种原始的模糊感。
李学峰是学习绘画材料出身,所以他更注重绘画材料的物质感和品质感。在《物语》系列中,纸不再是一种载体,而是作为一种主体而存在,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李学峰将传统的纸浆与传统的拓印相结合,又融入西方流行的拼贴手法,让作品形成一种新的画面表现,使其有一种原始的美感。
京华时报记者杨菁展洲国际艺术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