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件土耳其精美文物首次来华展出
公元前5600年的陶土纹饰罐,赫梯帝国早期的鸟喙壶,罗马时代阿卡狄奥斯大帝的头像,奥斯曼帝国苏丹戴过的戒形印章、穿过的长袍,镶满珠宝的宫廷石镜……首次来华展出的122件土耳其精美文物,正在上海博物馆向观众讲述安纳托利亚的文明故事。
安纳托利亚“好似一把大彩扇”
被古代地理学家称为“小亚洲”的安纳托利亚,北临黑海,南滨地中海,西濒爱琴海,东接亚美尼亚高原,借助横跨欧亚的地理位置,成为欧亚两大洲之间的一座天然桥梁。
这里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它曾是《荷马史诗》中特洛伊城的所在地,诞生于此的古代帝国赫梯则依靠独有的冶铁技术一度成为东地中海地区的霸主,此后的东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也留下了丰富而精彩的文物与艺术品。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介绍,“安纳托利亚文明”特展是2013中国“土耳其文化年”的重要内容。2012年11月20日,作为土耳其“中国文化年”的压轴大作,“华夏瑰宝展”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老皇宫博物馆开幕。来自中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11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精品101件(组),全面展现了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本次迎来的“安纳托利亚文明”特展,则由托普卡帕老皇宫博物馆、土耳其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等3家极负盛名的土耳其博物馆共同呈现,这也是土耳其首次在中国举办文物展。
“以文明的名义对安纳托利亚3个主要时期进行全景式的展现,这个展览不仅好看,还很具价值。”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评价。
土耳其文旅部次长阿斯兰形容安纳托利亚地形“好似一把大彩扇”——“它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中国观众通过这些文物一方面可以欣赏安纳托利亚的文化精粹,另一方面也将目睹不同的文化如何和谐共生”。
文物讲述东西方文化故事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共分3个部分——“古代安纳托利亚和色雷斯”“突厥化、伊斯兰化的安纳托利亚”和“奥斯曼帝国”。
第一部分介绍了自史前到古典时期的安纳托利亚。史前时期,安纳托利亚是东西文明交流的枢纽,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以及爱琴海的思想与信仰在此迸出火花。赫梯帝国是这片土地上出现的第一个集权制帝国。其中,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藏的公元前5600年的纹饰罐,壶底饰有迷宫图案,壶颈雕刻菱纹,为难得的手工艺品。一份刻在泥板上的大约4000年前的婚姻契约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兴趣,泥板文书的主题是“属于双方”的房子,除了联姻夫妻的印章外,还有3个证人的印章。
第二部分展现的是安纳托利亚历史上重大的转折时期。在塞尔柱突厥的统治下,安纳托利亚的本土文化中又融入中亚和东亚元素,尤其是伊斯兰文化,从此步入了突厥化、伊斯兰化的进程。在这部分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是土耳其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青铜烛台,烛台上饰有金银镶嵌图案。烛台的表面刻有圆形图案、娱乐场景和音乐家。
第三部分则呈现了奥斯曼帝国宫廷艺术,包括象征权力和反映宫廷及后宫生活的器物与用具。作为东西方文化中权力和政权象征的宝座、缠头巾上佩挂的宝石和用羽毛装饰的头饰物等都象征着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与繁荣。古兰经、礼拜毯等宗教物品反映了其宗教信仰。展品中也可明显看出,奥斯曼帝国的集权制造就了全国统一的艺术风格。
与中国有关的展品也是一大看点。中国瓷器曾经风靡奥斯曼帝国皇室,豪门贵族争相搜购,视为珍宝。如今,托普卡帕老皇宫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瓷器就有1万多件,年代涵盖元、明、清3朝。有意思的是,中国瓷器进入奥斯曼帝国后,以多种金属进行了修补,碗、花瓶等瓷器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转变成适合奥斯曼人生活习惯的香炉、糖罐和水瓶等。
展品中,一件明代青花壶,加上了尖锥形银盖,雕刻了植物状和几何图案的纹饰,用螺母安装在壶口。另一件明代的青瓷盘,则镶嵌了两排叶状金线和红宝石,成了以苏丹为首的奥斯曼王朝喜爱的珠宝盘。在奥斯曼艺术极为辉煌的时期,将珍贵珠宝布置在中国瓷器上,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4年2月20日。(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原标题:“彩扇”轻摇送来西风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