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徵明大展谈开去:博物馆与社会化参与

2014年01月06日 09:59   东方早报  

文徵明作品《玉兰图》 文徵明作品《玉兰图》

  正在举行“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的苏州博物馆上周更换了部分展品,新换上包括《豳风图》、《玉兰图》等20幅文徵明书画精品。苏博前不久在全国一级博物馆评估中排名第八,成为中国地级市博物馆仅有的孤例,原因何在?苏州博物馆近日针对“社会化参与”以及“泛苏博”概念等话题邀请文化界人士进行了座谈。

  备受艺术界关注的苏州博物馆“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上周进行了换展,在撤下22幅作品后,换上了包括《豳风图》、《玉兰图》等20幅明代文徵明书画精品,同时,一些较长的手卷则展出了未展出的部分,如《烟江叠嶂图》等长卷。

  作为一家地级市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这些年在社会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更换文徵明书画精品的当天,苏博邀请国内文化界人士和展览支持单位进行了一场关于“博物馆社会化参与”的对话。

  陈瑞近(苏州博物馆馆长)

  在文徵明大展更换部分作品之际,首先报告一件事,苏州博物馆2013年获得了一个很大的荣誉,在全国一级博物馆评估中排名第八。应当说,这里面的背景是有国家级博物馆,有“8+3博物馆”,各个省都有省级博物馆,而作为一个地级市博物馆能排这么前,也是不容易的。2013年,苏博还荣获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大奖。

  对于一个博物馆而言,最重要的核心是藏品。对藏品的研究、传播,比如展览也好、社会教育也好、服务也罢,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所在。比如我们做的“明四家”系列展。2012年我们做了沈周大展,2013年是文徵明,2014年是唐寅,2015年是仇英,我们有一个四年计划,准备要把明代的“吴门四家”一个一个做出来。除了向世界各地博物馆借藏品外,我们还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术会议、文化产品、新媒体、图录、普及本读物,这都是我们对展览推广的一种手段。

  再比如说企业对文化产品的支持。我们这次关于文徵明展览的企业合作相当成功,针对文徵明特展设计了不少文化产品。再比如,苏博与苏南万科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一个是万科对我们展览的支持,二是苏州万科在无锡建造了一个运河外滩美术馆,以后这个美术馆的运营也由苏州博物馆负责,这也是苏州博物馆走出苏州,做“泛苏博”概念的一个初步想法。前几天,我和万科的老总王石有一个交流。王石对企业参与文化建设,支持博物馆非常肯定。他说这是一件好事,万科就应该这样,除了地产外,还可以做文化。此外,还有我们的志愿者,为了这个展览去了很多社区进行宣传、讲座。

  谢晓婷(文徵明项目组负责人)

  “博物馆的社会化参与”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考量,一个层次是博物馆积极地与民众及社区对话。还有一个层次,可以说是公众积极地参与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这里就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说一种智力的支持,舆论的支持,包括资金的支持。这种社会化参与可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我还想介绍一下我们文徵明的展览,这是苏博2013年最主要的一个项目,分为六大块。其中,展览当然是最重要的一块,其次是图书会议,社会教育,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触摸屏、网站,传统媒体宣传,文创产品,另外志愿者、问卷调查也是一块。

  张遇(《译林》执行主编、《国际博物馆》杂志中文版负责人)

  苏博这两年无论从行政部门的评估还是民间的口碑都非常好,我觉得有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苏州博物馆敢于创新。下面我就想提几个小建议:

  第一,最近十八届三中全会里面有一条,是鼓励博物馆及类似的机构成立理事会。希望苏博在这方面能够继续创新。因为国内的博物馆有理事会的不是没有,但是真正按照国外理事会运作的博物馆几乎没有。特别是像有苏州万科这样的企业在,我觉得要考虑怎样把理事会这样的制度创新和运作起来,贯彻到以后苏博的工作中。

  第二,我希望苏博在PR这一块能够做得更强。这个部门中文大致就是公共关系部,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博物馆专门设立这个部门,但是在国际博物馆界是有的,而且国际博协专门有这样一个委员会。为何强调这个部门呢?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化参与的润滑剂。有了这样一个部门,对外是一个统一的形象发布,对内可以整合各方面资源,包括媒体、企业和民众。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大的战略框架,很多考虑的角度也好,实施的力度也好,可能都不一样。

  最后,我是做出版的,希望苏博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加大投入。我希望博物馆与出版界从策划开始,有一个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好的图录,可能影响一两千人,而一本好的普及类出版物,可能影响的是一万人、两万人甚至更多。

  顾鸿飞(苏州万科公司)

  苏州万科与苏州博物馆进行合作其实由来已久。

  苏州万科总经理陆军说过,苏州就一个苏博,从2011年的亚明画展,到2012年的罗中立画展,再到今年的明代文徵明大展,万科一直与苏博进行合作。万科也重视参与公益、文化、环保事业,苏州万科也继承了万科的基因。第二个部分,就是与苏博的战略合作。我们是想与苏博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不像单单赞助一个展览这么简单,而是在博物馆的整个运作上进行一个新的尝试与合作。目前我们在无锡,有一个当年荣毅仁的机床厂,边上我们邀请了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了一个建筑,现在我们暂定叫运河外滩美术馆。这个美术馆后期的整个运营由苏博团队帮我们完成。这个美术馆更多的是偏向于现当代艺术的展览。企业和博物馆的合作又跨出了一步。第三个部分是博物馆对万科或者说整个公众的一种利好。虽然现在我们中国的博物馆已经免费开放了,但是中国目前能够主动走进博物馆的人还是不多,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跟苏博的合作,能把苏博的文化在万科的社区、业主里面进行一个大规模的普及,这个我们也在尝试。

  孟晖(自由撰稿人)

  我是一个比较“宅”的人,而且工作特别多,对我而言,出门是一个负担。但是随着高铁、中国交通的改善,就不同了。

  20年前,我也在博物馆待过,那时认为苏博是一个地区性的博物馆。虽然大家都知道它的藏品非常好,但是也不可能跟上博、故宫等大博物馆竞争。但是现在高铁发展了,有一定经济、文化能力的中产阶层和新富阶层就有这个移动的能力,这一下就改变了中国博物馆竞争的格局。换句话说,苏博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性的博物馆。苏博还占了先机,特别好,比如说贝聿铭的这个建筑,在很多人心目中苏博已不是一个地区性的博物馆了。如果继续这样运营的话,今后就有可能是一个国家性的博物馆。

  另外,我想苏博能否给社会各界人士定各种各样的套餐。比如苏博挨着平江路,可以推荐“小资”来苏州,住在哪,有一个什么样价位的宾馆。套餐里,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以及比如南京、上海周边城市博物馆的展览信息,制定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旅游观展路线。

  顾村言(《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执行主编)

  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一直认为苏州是中国文化的苏州,而不应仅理解为一个地级市的文化。

  苏博这几年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从明代沈周大展开始,我尤其关注苏州博物馆,也特别期待。其实相比一些国内一类博物馆,苏博在某些方面远远走在前面,比如从创新的角度来说。再比如,我到故宫去看展览就觉得很累,那么挤,陈列条件也一般。如果好好地分析,中国有两个博物馆会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推广——上博和苏博。苏州是江南重镇,它有高远的文化追求和深厚的底蕴在,为何苏博能以一个地级市博物馆,把很多省馆甩在后面?这是有原因的。

  回到苏博本身的定位来说,对于“泛苏博”概念,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这个概念可能还要再解析、分析,看怎么展开、怎么细化,这里面可能会有很多的文章可做。“泛苏博”可能不仅是从展览角度,从整个策展、整个论坛、整个媒体策划来说,那都不要局限于苏州本地,而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

  我很敬重苏博四年办成“吴门四家”展览总体的思路。另外,刚刚谈到苏博跟企业的社会化合作,其实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最早的缘起就是一些企业富豪把自己的收藏积聚到一起,所谓“富人俱乐部”,把自己的收藏拿出来公开展示。苏博以后可以把与企业的合作常规化,更深入地系统化,成立博物馆理事会,这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成熟了,经验也很多。“吴门四家”之后,不知道苏博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从发掘苏州地方文化出发,比如陈白阳、祝允明、王宠等都值得发掘并筹备大展,还有苏州收藏家系列,如过云楼等。

  陈瑞近(苏州博物馆馆长)

  对,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多。就展览而言,自己要有深层次的研究,要搞好策划,设定一个主题,跟观众要有交流、有温情,不能就是把东西借过来、挂一下,这谁都会。这不是展览,只能说是应付。当然,每个展览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可能让展览部一年四季天天策划展览,这个也会很累。筹备文徵明大展的时候就觉得很累。当然,现在看到很多好的评价,觉得还是值得的。

  戴虎(雅昌华东中心总经理)

  苏州的这片热土孕育了像文徵明这样的一大批文人,苏博从沈周开始,成序列的,真正把这个热土培养出来的人,他们创造的文化、瑰宝,让它展示在所有这片热土上的人的面前,这是对当地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做得非常好。

  苏州人很注重自己的本地文化,有很好的文化基础,所以当年贝聿铭先生在拙政园边上建了一座博物馆,这其实冒了非常大的风险。这座将传统文化与后现代理念完美结合的建筑也从另外一个层面体现了苏州这座城市的质感。

  苏博在社会化参与以及对学术的把握上做得非常好,其他很多博物馆很难做到这么全面。希望苏博今后在文化产品的制作方面进一步加强,让受众在观展的同时也可以将“展品”带回家。最后,基础教育的推广普及也十分必要,譬如,可以将学校墙上的标语换成一幅幅精美的复制品画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普及。

  周秦(苏州大学教授、青春版《牡丹亭》的首席唱念指导)

  苏博是苏州当之无愧的文化窗口,是百姓的会客厅。作为苏州人我知道,苏州博物馆不仅拥有丰富的藏品资源,还有更为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料。我希望苏博应该根据自己的藏品特色、文化特色办馆,不必面面俱到。

  徐俊锋(北京炫展时空总经理)

  博物馆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但是像苏博这样,把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放在首位并持续做了这么多工作的博物馆不多见。

  现在,新媒体的影响巨大,它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从文化传播角度而言,新媒体与博物馆有着天然的契合,希望苏博今后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推广博物馆及其展览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

  顾文豪(书评人)

  博物馆的社会化参与不完全是一个大众化的问题。博物馆想吸引普通大众进来,这个方式不能完全以普通大众的角度来看。第二,讲到书的方面,我觉得上博的元青花、翰墨荟萃等方面的书,前提都是要有一个很强的学术能力。刚刚提到唐寅大展的普及本,我觉得唐寅的大展比文徵明的难做,难做的部分是唐寅的角色太明显,马上我们就会想到他是风流的,大众就会有一个认知,如果唐寅的展要做得成功的话,恰恰是应该在文化史的角度来讲唐寅,可能就高出一层。

  张眠溪(《中国书画》杂志副总编)

  在苏博参观有一种亲切感,这个来源于苏博的展陈方式,比如观众与展品的距离安排。通过与苏博的合作,我发现苏博在文化普及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各种展览推进公众对文化的深层次认知。希望今后苏博进一步加强藏品本身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开放藏品信息。同时,此类的艺术沙龙也可以多邀请一些相关的艺术家参与。■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