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美术馆:把城市影像作为收藏突破口

2014年11月25日 11:58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收藏本文     

公社成立幸福来(照片)  10.5×7.5厘米  1950-1960年代  佚名 公社成立幸福来(照片) 10.5×7.5厘米 1950-1960年代 佚名 历史车轮不容倒退(照片)  10.8×5厘米  1976年3月 麻建雄 历史车轮不容倒退(照片) 10.8×5厘米 1976年3月 麻建雄 庆祝祖国十五年来的伟大成就(中心百货商店橱窗)(照片)  4×5.3厘米  1950—1960年代  佚名 庆祝祖国十五年来的伟大成就(中心百货商店橱窗)(照片) 4×5.3厘米 1950—1960年代 佚名
长江牌音响(照片) 11.8×5.8厘米 1981年12月 麻建雄长江牌音响(照片) 11.8×5.8厘米 1981年12月 麻建雄
金鱼牌搪瓷(照片) 11×7.5厘米 1950—1960年代 佚名金鱼牌搪瓷(照片) 11×7.5厘米 1950—1960年代 佚名

  本报记者  高素娜

  11月22日,“为工农兵服务——武汉美术馆藏麻建雄捐赠武汉老橱窗照片展(1950—1980年代初)”在武汉美术馆开幕,共展出武汉老橱窗实拍照片300余张,许多作品为首次公开问世。作为文化部“2014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此展一经亮相,就显得格外抢眼,其藏品专题的稀缺性、研究的深入性及观众的互动性等均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部商业发展史和

  商业美术史的重要文献

  本次展览分为4个部分,一是麻建雄1973年至1983年间橱窗设计作品的照片和创作手稿,二、三部分是1950年至1960年代和1970年至1980年代初武汉的老橱窗作品照片,第四部分是文献资料与观众互动区。展示的橱窗设计大致可分为三类:单纯的政治宣传设计、单纯的商品宣传设计、集商品宣传与政治宣传于一体的设计。

  麻建雄是武汉商业美术设计界的老兵,在他看来,老橱窗不仅是“汉货精品”的万花筒, 更是经济大潮起落的风向标和政治风云变幻的晴雨表。从现场的照片来看,虽然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橱窗设计风格较为单一,多数是在展具上摆放展品、背景用广告颜料写上宣传标语口号等,但这种展示也成为一个宣传阵地,体现了特有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面貌。如此次展出的一件为纺织品设计的武汉本地橱窗,在陈列商品的背景上以“缝缝补补手艺好,勤俭安排生活好”为标语,极为应景;另一款为闹钟设计的橱窗,以一位站岗哨兵的剪影作背景,主题标语为“时刻警惕着”……诸如此类在主题传递之下体现商品定位和特点的例子在展览中不一而足。“在特定时代中,橱窗设计集社会意识形态和视觉审美于一体,成为了一项综合艺术形式。此次展览不仅呈现了老橱窗的情态风貌,更从商业美术之‘窗’考察了本地社会图景的变迁,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供探究的材料和议题,弥补了对武汉乃至中国橱窗设计及相关领域理论研究未能加以重视的现状。”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说。

  许多专家、学者观看后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周韶华说,老橱窗作为文化历史的记录之物,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艺术和设计的风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被忽视和埋没,武汉美术馆将它作为专题研究展,是一件值得提倡的幸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教授陈雅丹说,这些丰富多彩的橱窗设计图片,是武汉商业文化现象的缩影,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研究员邵学海说,“老橱窗展”对今天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赞美是从一张张图片背后折射出来的,它对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也是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娓娓道来,它用真实的图片一一展开历史的演变过程,用自己忠于客观实际的态度和对于现实存在美的发现,正面肯定时代的美,侧面间接地道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像拨开云雾般让阳光出现在你面前。

  “对于武汉,这是一份珍贵的城市记忆,是一份横跨了30多年历史的视觉文献。对于新中国商业史与商业美术史,它们是一份有关中国商业发展史以及商业美术史的重要历史文献。同时,这些武汉老橱窗照片中的商品本身,也构成了一部新中国成立后的国产百货商品的历史。因为这些珍贵的视觉文献的存在,武汉的城市记忆与中国商业美术史都变得更为具体、真切与可感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说。

  多渠道、多形式对藏品

  深入研究、广泛传播

  对于藏品的研究、展示和宣传是衡量美术馆工作的重要指标。此次展览历经一年半时间的组织和筹划,武汉美术馆对这些照片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梳理和考察。聘请著名学者顾铮为策展人,邀请杨晓彦、王璜生、李媚、王庆松、付羽等进行专家论证。听取他们对研究方向、藏品修复、展陈方式的意见。经过多次研讨,确定展览从社会学、设计学两个方面入手的研究思路,形成了“为工农兵服务”的展览主题,使展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当代色彩。为丰富展览的文献史料,让观众充分了解这些橱窗作品的政治与文化脉络,武汉美术馆还专门辗转新闻机构、档案馆、图书馆、电影制片厂等地采集图片和影视资料进行整理编汇,尝试通过结合多种视觉文化产品(新闻报道照片与政治宣传海报等)以及附加武汉橱窗设计大事年表等方式,使展品能够在更具脉络化的场域里获得观众的深切认知。出版了《为工农兵服务——麻建雄藏武汉老橱窗照片》一书,内含学术文章十几万字。

  如何吸引公众并发挥藏品的社会功能,也考量着美术馆人的智慧。“我们就是要做一个涵盖学术、文史、公教等各个方面的立体展览,既有图片、文字的展示,也有知名人士的访谈和武汉商业发展的纪录片等,力求透过作品展现历史。”武汉美术馆副馆长刘宇说。为了使展览与市民进行更大范围的互动,武汉美术馆还组织了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展览前期组织社会名流如王瑶、吕厚民、冯天喻、于丹、方方等撰写短评,为展览宣传造势。针对中老年观众,联手媒体采访知名作家、艺术家和商界人士,请他们讲述武汉文化艺术与商业的变迁,还推出了“老物件与青春故事”“您家的老物件也能上美术馆”等活动。公开向武汉市民征集50年代至80年代的老物件,包括家电、搪瓷制品、铝制品、玻璃制品、纺织、五金等常见橱窗内展示的商品,并邀请嘉宾与老物件所有者一起畅谈时空变化、城市变迁。针对青年观众,一系列创作和手工实践活动也在展厅上演,如高校师生创作的微型老橱窗模型、老物件彩绘等活动,提高观众参与度、关注度。联合武汉正在筹建的武汉商业博物馆,对“品相好”“有故事”的老物件进行收藏,把展览从美术馆延伸到社会。

  “我们希望借助此次展览,从多个角度讲述市民与橱窗的故事和经验,也希望通过与武汉本地观众各种形式的互动,来重温与确认观众对于武汉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以期建立对于这个城市的文化与身份认同,而这本来就是武汉美术馆的使命与责任之一。”樊枫说。

  有信心打造武汉完整的

  近代史影像系列

  虽然是重要的艺术门类,但国内美术馆对于影像作品的收藏、展示和研究还远远不足。武汉美术馆看到了这一现状,并致力于建立独特的摄影品牌展览。

  “每个美术馆都应该有自己的收藏方向和重点,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新建的地方性美术馆来说,如何找准定位,结合地理和文化特点组建自己的藏品体系。”刘宇说,由于武汉的地理优势,摄影技术刚刚诞生时即有大批西方传教士、外交官等在这里拍摄照片,保存了许多影像资料,包括近百年来的重大事件、人文和商业发展等,均有迹可循。因此,武汉美术馆决定将收藏“武汉城市的纪实影像”作为研究本地物质与精神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不但收集国内相关的作品和资料,还远赴法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博物馆和大学进行考察、交换展览,并邀请国外艺术家驻留武汉拍摄他们眼中的城市形态。建馆5年来,武汉美术馆所藏影像作品已占据藏品总数近一半。

  “近几年来,我馆已先后组织了20多项关于武汉城市的影像展,包括自主策划的‘江风如影:1858—1910武汉影像’‘武汉:1978—2013 谢国安纪实影像作品展’和‘为工农兵服务——武汉美术馆藏麻建雄捐赠武汉老橱窗照片展’等,它们都是在共同地域语境下,互为补充又相互独立的展览,都是记录城市影像的一部分。”刘宇说,虽然影像藏品的存放、管理、修复、利用、版权等都是美术馆面临的挑战,但他们仍然有信心打造一部完整的、关于武汉近代史的影像系列。

  樊枫表示,作为城市文化艺术的窗口,武汉美术馆将继续通过“武汉影像”系列,客观而深入地梳理武汉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民生、视觉图像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本地域的文化生态,这也是武汉美术馆不懈努力的文化使命。

 

文章关键词: 武汉美术馆影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