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冈博物馆(组图)

2014年12月17日 12:05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收藏本文     

云冈博物馆外景 云冈博物馆外景

  云冈博物馆坐落在云冈石窟景区内西端,建筑面积6640平方米,属半地下式建筑,其整体设计洗练大气,跨幅达40米的拱顶呈大写意式的忍冬纹样,暗喻着曾经波动的岁月历程。馆前下沉式广场由数道放射状砖壁式通道环形围绕,象征云冈汇聚多元文化的艺术特质。

  云冈博物馆由中央大厅、三个主题展厅、一个放映厅以及分布位置不同的多媒体展区构成,主要介绍鲜卑民族与北魏王朝的历史、云冈石窟的开凿与艺术源流等。展陈上采用传统与现代并用、实物与图版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视频播放、三维立体影像等19项数字演示内容,则为展馆增添了浓郁的现代气息。馆内所展示的文物,多为建国后云冈石窟窟前、山顶历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也有近年来征集到的流散文物以及从海外回归的文物。目前,馆展文物约500余件,种类丰富,异彩纷呈。

  数字技术在云冈博物馆的应用

  进入博物馆中央大厅的通道,是一段10米长的“时光隧道”,上起鲜卑发迹创建北魏王朝,下迄近现代云冈保护工程,一道道与云冈历史相关的大事纪年字幕条,通过LED光束迸射出来,云冈的历史与形成、变迁与发展,一目了然。

中央大厅中央大厅

  中央大厅两侧壁设计为两面长达70米的巨屏,24部数字投影机同时作业,播放一部关于拓跋鲜卑创建北魏王朝、开凿云冈石窟的主题短片。超宽的视角,宏大的场景,气势磅礴,骇动人心。

  北魏定都平城期间,作为当时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城怎样繁华?“居近塞下”的胡汉商人与“驰命走驿”的外国商贾在这里怎样相融共处?塞北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又如何?《平城生活画卷》长达11米的幕墙,用动画长卷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平城街坊布局及其市井文化生活,豪饮畅聊的鲜卑人,表演把戏的艺人,击掌喝彩的围观路人,胡汉杂糅,极尽繁华。

  馆内的伎乐天、弥勒佛、三世佛佛教精舍均结合数字技术来实现。“伎乐天精舍”采用镜面反射原理技术设计,观众靠近预设范围,即便呈现出一派诸天舞乐的佛国世界。“三世佛精舍”是通过一个投影装置与一面U形千佛墙相组合营造出的视觉效果,观众置身于中,三世佛浮现,整个U形墙面同时幻化千佛与其呼应。

  第一展厅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第一展厅第一展厅

  拓跋鲜卑原居大兴安岭深山,过着“逐草而居,射猎为业”的游牧民族生活。迁徙,是他们对生存环境出于本能的择求,鲜卑人就是在不断的迁徙中壮大、拓展并走近文明的。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创立北魏王朝,平城进入了长达97年的帝都时代。和平初年(460~465),文成帝与高僧昙曜之间的一次不谋而合的对话,让武周山石破天惊,开启了营建云冈石窟寺的大型皇家工程。

  展厅中的生活用具主要有陶器和石器,它们基本上都是1992年窟前考古发掘和1993年第3窟前北魏文化层的出土物,主要有平沿直颈壶、矮颈罐、宽折沿盆等器物,种类比较丰富。器物纹饰具有鲜明的北魏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武周山石窟寺寺庙生活的风貌。如第3窟窟前北魏文化层出土的一件宽折沿盆,体高25.5厘米,口径54.5厘米,底径22厘米,口内沿收敛、外沿为浅盘口,上腹外鼓、下腹斜收,内壁上部两组凹旋纹夹一组水波划纹,中下部的纹带多呈螺旋状盘绕于内壁。1992年出土于第20窟前的一件石钵,口径17.7厘米,高7厘米,钵盖与钵体都浮雕莲花,作风朴拙敦厚,别具匠心。无疑,这是一件具有浓重佛教意味的器物,钵的底部阴刻六字铭文“西北方主妙兴”,应是北魏佛教寺院中的用品。

  展厅中的建筑构件或出土于窟前,或来自武周山山巅的寺院建筑遗址。有螭首、瓦当、莲花帐座、石刻塔檐等,其中石质构件均属砂岩质地,显然是开凿石窟时切割下的石材又根据所需加工凿就的。这里特别介绍以下几件:

  1.螭首门墩

  螭首,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大门上的石质构件,它不仅能支撑门框、门轴,而且兼具装饰意义。这件螭首出土于1993年云冈山顶塔基遗址中,长60厘米,宽21厘米,正面雕兽头,圆目,利齿,牛鼻,形体清晰饱满,线条粗犷有力。

  2.“传祚无穷”文字瓦当

  瓦当是古建筑中保护房屋椽子和装饰美化屋檐的构件。北魏瓦当的图案样式繁多,主要有文字瓦当、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等,以文字瓦当居多,一般为吉语铭文。“传祚无穷”是皇位传承永远之意。在馆内的一座瓦顶建筑模型展品,脊顶上的瓦垄均为来自2010年云冈西部山顶北魏寺庙建筑遗址出土的筒瓦、板瓦实物,瓦当当面全部是“传祚无穷”字样,尽显北魏皇家气象。

  3.忍冬纹砖

  忍冬花纹属佛教装饰艺术之一种,其造型由来已久。北朝时期,莲花与忍冬装饰图案不仅出现在佛教石窟中,还见于同时代的建筑、服饰、铺首以及墓砖上,它是这一时期装饰纹样的主流,这种风气一直延续至初唐。忍冬纹砖是云冈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单体忍冬花型,分别雕于砖体四周侧面,造型精巧,手法细润宛转。

  第一展厅中另有几件征集来的北魏墓葬出土物,惹人注目的是这件石棺床板。北魏时期盛行石棺葬具,这一葬俗习惯已由平城北魏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石棺床证实。该棺板上部为素面,中部雕刻一条连续波状的忍冬纹带,忍冬纹带下是素面界框条,中下部为线条酣畅的划线水波纹带。此纹带下方正中雕一兽头,两端各雕一供养形象。整体构图错落有致,雕工古朴,臻丽巧致。另有一件陶武士俑,着武士装,双目圆睁,眉弓弯曲,嘴阔唇厚,大鼻上掀,为典型的胡人形象。

石钵1992年第20窟前出土石钵1992年第20窟前出土

  第二展厅云冈开凿与寺院营建

  此厅以图文展示为主,分设若干专题,择取一些与云冈石窟相关的背景材料,如北魏平城作为北方佛教中心的形成与确立、云冈山顶考古发现北魏塔院式寺庙建筑遗迹;讲到北魏皇帝由崇佛到灭佛再至复法弘教的全过程,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近乎一部北魏佛教史图说;此外在文献基础上,结合云冈出土的一些石坯料与半成品造像分析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工序。这些内容让游客通过了解云冈石窟寺的兴凿与衰落、历代护持与维修等,对这项大型皇家工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绿釉剔花罐1987年云冈龙王庙沟遗址出土绿釉剔花罐1987年云冈龙王庙沟遗址出土

  历代统治者都很注重对云冈的护持与维修,因此留下各个时期的珍贵遗迹,尤以辽金生活用具最为丰富,对了解辽代云冈僧侣生活具有参考价值。独立展柜中的8个陶制酒樽,出土于云冈9、10窟对面的西花园,其尺寸不一,内部涂有釉层。展架上另陈列有辽金时期的陶质盆、壶、罐以及瓷质的鸡腿坛等。其中一件绿釉剔花罐,于1987年云冈石窟龙王庙沟遗址出土。罐高31.5厘米,口径13.5厘米。敛口,卷唇溜肩,鼓腹。胎厚重,白中泛黄,内外施绿釉,下腹至沿下剔刻波浪形二方连续叶纹,是当时在清理云冈龙王庙沟西侧洞窟前积土时发现的。

  第三展厅艺术鉴赏厅——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源流

  云冈石窟是公元五世纪北魏皇室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凿的大型皇家石窟群,是以其新兴民族的魄力,融合东、西各方面的技艺,创造出的新的石窟模式。这一模式在石窟建造中不断发展,形成鲜明的时代特点,继而成为引领北中国石窟寺建设的典范。

  云冈博物馆藏有石雕造像149件,它们大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石壁上崩塌剥落的,经考古发掘又重现尘世,其中有佛像、菩萨、力士、供养天、飞天以及佛像衣纹残件等,虽然残缺不全,却因历经了一次脱胎般的诀别,再由地层深处走出时,因其无量的历史信息而绽放出更富魅力的艺术之美。中央展柜中的38个贴金千佛头像,同样是云冈石窟外立壁崩塌的造像,出土后发现,每一孔佛脸都敷着一层金箔,光彩夺目。由此勾起我们对辉煌云冈想象的同时,是那接踵而来的灭佛运动带给云冈的危厄。

  还有几件精品别具风采,用以介绍:

  1.菩萨头像

菩萨头像1993年云冈山顶塔基遗址出土菩萨头像1993年云冈山顶塔基遗址出土

  国家三级文物,出土于1993年云冈石窟山顶塔基遗址。当时,在对山顶东部一处盗洞进行抢救性清理时,发现了附近的北魏塔基遗址,其由地基、基座、石塔底层建筑三部分组成。在石塔底层回廊附近,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和一些石雕残件,它们都是佛塔坍塌之物。

  这件菩萨造像头戴华蔓冠,细目长眉,嘴角上翘,面部清秀,神态典雅而恬静,既融入了西来手法,又体现当时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属云冈中晚期造像风格。

  2.千佛残件

第三展厅 千佛残件第三展厅 千佛残件

  千佛图像是石窟造像中最重要的一种题材。千佛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七世佛及空间中遍满虚空的十方诸佛。佛经说,雕刻千佛像或抄念千佛名号功德无量,即可忏悔往世的生死之罪,又可消除现世种种灾难,得福获利,临命终时还可受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十方三世诸佛的迎接,往生佛国乐土。

  云冈石窟中普遍存在千佛雕刻,形式多样,有千佛壁、千佛洞。这组千佛残件,基本上是昙曜五窟外壁崩塌物,特别是第20窟前壁全部坍塌,这些残件对于探索研究该窟的原始风貌、坍塌时间及其原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菩萨立像

  此像采集于1981年大同市晋华宫马武山,国家三级文物。像高70厘米,面相丰圆,表情恬静,头戴三珠宝冠,上身斜披络腋,下着羊肠大裙,与云冈中期菩萨像的风格一致。造像衣裙、腰带及臂钏饰仅刻出大致轮廓,头冠装饰细节也没有进行雕琢。一切迹象表明,这是一件未完工造像。

  4.佛像衣纹残件

  1992-1993年考古发掘中,在第20窟窟前西侧的北魏文化层出土了这块衣纹残件,它应是第20窟西侧立佛的崩塌物。衣纹采用阴刻与阳刻相结合的雕刻手法,线条流畅、纹理清晰。特别是上面可见榫卯遗痕,说明曾与其他残件进行过拼接,最终又经历了二次坍塌。

  5.菩萨宝冠

  这件菩萨宝冠出土于1992年第18窟西侧,宝冠宽87厘米,高12厘米,厚4厘米,属菩萨造像头冠最上层部分,由此可以想见该造像躯体之高大。冠中央雕刻圆形莲盘,两侧点缀忍冬纹,上方雕饰源于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仰月,这是外来文化因素在云冈石窟的突出表现。

  6.弟子头像

  两件国家三级文物。一件出土于云冈山顶塔基遗址,广额,慈目垂视,嘴角含笑,形象端正俊逸,雕刻精美绝伦;另一圆雕弟子头像出土于1991年第20窟前,高17.5厘米,额头广平,长眉上挑,双眼微合,面呈笑容,额上的两条阴线表现出其年龄稍长。该像雕工简洁,造型生动。

  其它馆藏珍品

  这些文物藏品主要展示在馆内的佛龛通道内及其它位置。

  1.《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

《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1956年第20窟前出土《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1956年第20窟前出土

  魏碑,又称“北碑”、“魏楷”等,其笔法“魄力雄强,气象浑穆”,是北方鲜卑人淳朴简直、纵情豪放的精神世界写照。中华书法自汉隶肇始,到了魏晋时期,板正僵化、波磔矫饰的隶法不再适应时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而转向化圆为方的楷书之变。北魏正处于这一变革期,平城则是这一变革期的关键点,其最终成就了上承汉隶余风、下开隋唐真书,隶楷兼形、方正凝重的书体——即魏碑的初创。云冈石窟中北魏石刻铭记较少,共30余处。从铭记内容看几乎全部为发愿文,它们对研究云冈石窟营造的时代背景,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同时是研究魏碑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遗珍。

  这方景明四年(503)《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于1956年11月在清理第20窟前坍塌物和积土时出土。碑石略呈方形,高30厘米,宽28厘米。碑刻字10行,行12字,有3字残泐,2字漫漶,其余皆完好清晰。碑文内容不同于普通的造像发愿文,是当时为“冀瞻容者加祗虔,想像者增忻悕,生生资津,十方齐庆”而造。这是一篇颂扬佛教功德,赞颂云冈佛像的光辉与灵觉,倡导佛教徒开窟造像的 “感召”文书,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发展状况。碑文书体隶意楷书,表现出魏碑体向楷体过渡的变化。

  2.流失回归的文物——陶眼

陶眼1985年重归云冈故地陶眼1985年重归云冈故地

  这件陶眼,形制大体为圆锥形,眼球前端直径11.5厘米,高14.4厘米,由细腻的胎土烧制而成,表层涂有厚重的黑釉,其余周身呈现出暗黄橙色。这是石窟中佛像失落的一只眼球,眼球上有烧制时留下的近圆形凹坑状痕迹,可能是当时装嵌佛眼用来粘接眼球的一个固定点。

  陶眼是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史克门先生1932年考察云冈时,用一块大洋从云冈村民手里购买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史克门先生表达了将这只陶眼捐赠给云冈的愿望。1985年,经著名考古学家、北大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致函时称中国文化部文物局联系捐赠事宜,同年,由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解廷藩副所长赴京护宝,这只漂泊海外50多年的陶眼终于回归云冈故地。

  放映厅《周总理陪同蓬皮杜访问大同》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漫漫岁月中,在自然界各种营力作用下,多处洞窟出现裂隙或坍塌险情,更多

 

文章关键词: 云冈博物馆云冈石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