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西方艺术中的抽象研讨会即将举行

2014年12月20日 11:35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海报 海报 艺术家:曹吉冈,名称:朱华,材质:亚麻布坦培拉,尺寸:直径200cm 艺术家:曹吉冈,名称:朱华,材质:亚麻布坦培拉,尺寸:直径200cm 艺术家:尚扬,名称:册页-12,材质:布面综合材料 ,尺寸:89x166cm 艺术家:尚扬,名称:册页-12,材质:布面综合材料 ,尺寸:89x166cm

  “中国与西方艺术中的抽象”研讨会将在12月20日14:30于布睿克艺术空间(北京798艺术区中二街)举办,尚扬、曹吉刚、关晶晶的部分作品也将展出(2014.12.20-2015.01.10)。

  研讨会将着眼于中西方不同哲学传统下的“抽象化”,探索这些传统下抽象艺术的起源和演变历程,及其对当代艺术的持续影响。尚扬,曹吉冈,关晶晶的数幅作品将作为这次讨论的例证和补充。

  布睿克艺术空间艺术总监周思远(FilippoFabrocini)将主持这次讨论,参与嘉宾将包括:

  曹吉冈先生(艺术家)

  陈岸瑛教授(清华大学)

  Darish W. Doust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关晶晶女士(艺术家)

  郭安先生(筑中美术馆总监)

  夏可君教授(人民大学)

  中国与西方艺术中的“抽象”:

  研讨会及尚扬、曹吉冈、关晶晶作品展

  如果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检索“抽象艺术”,可以看到这样的定义:“抽象艺术,也称作非写实艺术,或非具象艺术:即不关涉对可视世界中事物具象描绘的绘画、雕塑、或视觉艺术。”在这个意义上,“抽象艺术”这个表述就直接等同于非造型,非具象,或非客观的艺术。

  在我们看来,以上定义有三个偏见:

  1.概念性偏见:我们认为即使是造型和具象派(或者现实主义的)艺术,有时也会游离肉眼的真实,并含有某种层面上的抽象化。抽象化的因素是持续存在的。至少在理论上说,即使是最力求逼真的艺术作品也可以说是抽象的,因为完美的再现通常都是相当片面的。

  2.历史性偏见:认为西方艺术史基本上遵循着线性的发展轨迹,从对现实的“现实主义”表现(这是由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逻辑确定下来的),演进到已经覆盖任何可识别之物的地步。

  3.地缘性偏见:许多艺术手册都立足于以西方为中心编绘的艺术史,它们的讨论没有把有别于西方国家的艺术考虑在内。

  此研讨会将会就三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尚扬、曹吉冈和关晶晶的作品重点探讨“抽象”的概念。我们将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传统意义上“抽象艺术”是西方艺术的一个标签,那么在当代中国艺术中借用这一概念展开讨论是否恰当?尚扬、曹吉冈和关晶晶的作品是否可以被称为“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是个含义很广的词,然而,“抽象”这个词又来自哲学中“抽象化”的概念。“抽象化”的概念在中西方艺术中分别指什么?我们讨论的是同一个概念吗?

  -自然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核心元素,它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起到何种角色?

  -抽象化是伴随着创作在画布上发生的过程,还是在开始绘画之前就计划好的?艺术的媒介如何影响抽象过程的结果?

  -那么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抽象化的过程又如何成为艺术家与自然关系的中介?

  -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把绘画定义为一个“形而上的行动”。中国传统绘画是内在而深刻地形而上学的,虽然是以有别于西方艺术的方式。中国哲学传统是否还在影响艺术?又如何影响它?

文章关键词: 艺术抽象展览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