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1930年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

2015年05月11日 15:44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根据全球高校博物馆及收藏联盟(UMAC)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52个国家中已经有263所大学博物馆成为该机构注册会员,而高校博物馆的实际数字还要更多。其中,来自法国、英国和美国的高校博物馆会员分别为251242,中国大陆地区仅有1家。我国的高校博物馆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而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的建立既是对现实呼唤的反应,也以探索的姿态为我国高校博物馆事业提供了可能的样本。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规划、建设与实施,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将于201559日正式开馆,届时将举办 “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展览开幕式以及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暨交钥匙与作品捐赠仪式。   

  万林艺术博物馆由陈东升先生在母校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出资1.2亿元人民币捐建,开创了国内大学由校友个人出资捐建具有专业水准的艺术博物馆的先例。除了捐建美术馆外,陈东升先生还将捐赠一批价值约3000万人民币的艺术品给博物馆,启动博物馆的馆藏建设。   

  作为泰康人寿董事长及嘉德拍卖的创始人,陈东升先生远见卓识,开中国企业收藏当代艺术、支持当代艺术发展的先河。一方面,泰康收藏从一开始就将理性化、体系化、学术性作为目标,以收藏作为梳理历史、书写历史,从而再造现实的手段;另一方面,泰康人寿自2001年以来鼓励、推动国内当代艺术的实验探索,通过设立企业内部的艺术部门——泰康空间,组织和赞助艺术活动。今天,泰康收藏已经成为国内企业收藏的标杆之一,以“泰康系”受到业界认可;泰康空间秉持“追溯和激励”的目标,在历史性地回看艺术实践及其社会文化情境的同时,以前瞻性的眼光把握当下现实和未来可能。   

  建立在泰康十余年来收藏与支持艺术并重的工作基础上,本次开馆展览由泰康空间担当策划与实施任务。本次展览的策展基础是泰康空间“追溯与激励”的空间理念和“将对当代艺术的观看和研究放置于1942年以来的历史跨度之中”的学术研究体系。依托泰康人寿丰富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收藏,展览力图呈现百年来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媒介发展特征。“聚变”原指“核聚变”,是指两个能量足够高但互相排斥的原子核相遇,在融合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却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发生核反应产生新的原子核。“聚变”这种本属于自然科学界的最基础的物质反应,也最好地体现了社会科学领域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征。中国现当代艺术发生、发展的两条线索(官方对艺术的期许与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探索)、两种基因(中西文化)的相遇,时代的更迭变化与个体间碰撞出的无数偶然和必然,促发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聚变,有了今天的艺术景观。   

  “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精选泰康艺术收藏中等70余件(组)作品参加展示。突出了泰康收藏以“人”——艺术家的研究为总方向,以纵向的历史线索和横向的媒介线索为策展的主要脉络。纵向上,展出作品的范围涵盖了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都既具有代表性(艺术家、作品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又具有特殊性(一些作品呈现了当时艺术创作主流声音之外的艺术实践)。一方面呈现了时代背景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又揭示了艺术家在回应、适应时代背景的同时保持作为个体创作者的主体性探索的努力。从横向上看,此次展出的从二十世纪30年代到2010年之前的作品媒介是油画与摄影,从作品的选择和历史跨度上,公众在观看展览的同时可以对这两种艺术媒介在中国的发展、变化,每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有一个大体脉络的了解。其中的摄影类藏品更是泰康人寿首次向外界集中公开展示。2010年以后的作品则聚焦于年轻艺术家的新媒介创作,有装置、行为、录像、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等,通过这些极具实验性的年轻艺术家的新作,呈现这一代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美学样貌。展览从媒介的角度尝试发现艺术家关于艺术语言、关于媒介本体的创作思考。同时,作为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展,“聚变”展所面对的是武汉大学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我们希望通过几个十年的并置、几种媒介的并置,通过展示个体艺术家的尝试,使观者发现艺术家们超越时代束缚“在想什么”,以及被时代束缚“在干什么”的不同状态,体会和想像每个时代的艺术现场,窥见中国现当代艺术聚变过程的一个个结点。  

  关于万林艺术博物馆

  万林艺术博物馆建筑的整体造型似一块巨石,周围绿树环绕,毗邻武大中心湖,傲立珞珈山旁,山、水、林、石互见互注。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这样一个典故:陈东升先生大学毕业时曾在珞珈山顶的一块巨石上亲手刻下一个“始”字(寓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石虽历经风雨,但至今犹在,对后来的学子们颇具启示意义。博物馆的造型即呼应此石,建筑面积约8410.3㎡,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高达28米。从201210月奠基到201412月完工,该建筑的落成也成就了一个“国内第一”的建筑难度——建筑总长度为78米,前端悬挑跨度达48米,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的大半楼体都处于悬空状态。建筑的外立面完全是用铝合金一块块人工浇铸、敲打,拼接而成,这种凹凸的手工感使之像一块从天外飞来的巨大陨石,所以有人将此建筑称作“石立方”,也有人叫它“飞来石”。   

  关于泰康空间

  作为本次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展的策划、组织和实施方的泰康空间(原泰康顶层空间)由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2003年,隶属公司公益事业室,同时它还是一个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与发展研究的专业艺术机构。   

  泰康空间秉持为泰康人寿建立起具有美术史意义的艺术品收藏体系为宗旨,现阶段关注则是以19421976年、及1976年至今的两段美术史的线索为核心;以及配合收藏进行的学术研究,以不定期的展览和活动的方式来发布其成果。   

  泰康空间在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的同时及其注重对“人”——艺术家的研究,通过对他们的选择与研究来体现其对艺术发展的关注。空间成立10年来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即“追溯与激励”。追溯过往,对已经发生的艺术历史进行再研究;同时关注未来,探索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空间的展览及活动籍此两个方向的定位展开,即针对已发生的或成熟艺术家的项目,和年轻艺术家的实验项目。至今,已经有200余位艺术家参加了泰康空间的数十个展览和活动。泰康空间尊重学术、注重学术,希望以学术的态度与标准,不仅为了泰康人寿的艺术品收藏事业,同时为社会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可以为公众所共用的判断和成果,并为未来泰康美术馆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展览的基本信息】

开幕时间:20150509 15:00

展期:  20150509日—2015528

展览地点: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武汉大学,科技路)   

活动总策划:陈东升、李晓红

展览策划:唐昕   

参展艺术家(以年代为序):

1930年代:郎静山、沙耆、张印泉

1940年代:高帆、孟昭瑞、林风眠、吴印咸、吴中行、吴作人  

1950年代:侯波、孟庆彪、李宗津、卢施福、吴作人、姚经才

1960年代:靳尚谊、李宗津、吴印咸、晓庄

1970年代:陈逸飞、吴鹏、吴作人  

1980年代:陈宝生、陈仁、韩磊、孟禄丁、张群、任曙林

1990年代:丁乙、曾梵志、刘铮、马六明、王彤、张大力

2000年代:洪浩、刘小东、尚扬、王庆松

2010年代:胡向前、李郁+刘波、刘窗、马秋莎、王思顺、王郁洋、徐文恺(阿角)、赵赵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艺术博物馆泰康艺术家武大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