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镇院之宝范宽《溪山行旅图》今夏展出

2015年05月25日 11:29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台北故宫镇院之宝范宽《溪山行旅图》今夏展出 台北故宫镇院之宝范宽《溪山行旅图》今夏展出 台北故宫镇院之宝范宽《溪山行旅图》今夏展出 台北故宫镇院之宝范宽《溪山行旅图》今夏展出

  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三件藏品一直令游客趋之若鹜,其实,从绘画层面而言,真正的镇院三宝另有所属——即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和李唐《万壑松风图》三件宋代名作。

  《溪山行旅图》堪称三宝之首。它是存世系于范宽名下的山水画中,最受肯定的真迹,被誉为“宋代绘画第一神品”,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自诞生以来影响了古今众多画家。

  《溪山行旅图》的影响不止于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台北故宫组织了一次中华古艺术品赴美巡展,引起的轰动不亚于那一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知名中国艺术史学者、耶鲁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班宗华,就是当时受《溪山行旅图》吸引,立志研究中国艺术史的。

  由于宋代书画脆弱,《溪山行旅图》通常数年一展,展期也很短。今年夏天,终于能再次见到它,同时展出的还有据称同样出自范宽手笔的《临流独坐图》,以及范宽之后历代画家对他的临摹、学习之作。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此次展览中,两幅限展文物分别展于前后两期——《溪山行旅图》仅展出44天,《临流独坐图》展出47天。

  《溪山行旅图》展出时间:7月1日至8月13日

  《临流独坐图》展出时间:8月14日至9月29日

  来源:ART一点 付玉婷

  ▲范宽(约950–1031间) 籍贯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字中立,一说名中正,字中立,因个性温厚,卓有大度,关中人习称性缓为宽,故名。其画初学李成(916–967)、荆浩(10世纪),后因长年观察自然而独创一家面貌。

  范宽擅长山水画,初与关仝、李成同为北方山水画派三大主流,并列“北宋三大家”,后又与董源、李成并称“宋三家”。2004年,美国《生活》杂志将范宽评为“上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

  《溪山行旅图》限展级国宝中隐藏的秘密

  打开《溪山行旅图》,映入眼帘的,除了气势逼人的山水外,还有各类藏家的题款与印章,彰显着这幅稀世珍宝的流传有序。

  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溪山行旅图》便是其中之一;明代初年它被收藏在宫中,后来流入民间,大鉴赏家董其昌在诗塘上观后题字;清初经收藏家梁清标之手,转入乾隆皇帝内府;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将紫禁城的珍宝分批南迁,这其中也包括《溪山行旅图》。最终,此画落脚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的画家当时少有题词、盖章的习惯,偶有题字,也是在画极不起眼的地方。《溪山行旅图》虽流传有序,但来自画家本人的证据,人们却一直没有找到。

  直到1958年8月5日,台北故宫的书画专家李霖灿在画面右下角树丛中发现了画家的签名,才更加确认《溪山行旅图》出自范宽之手。

  于是,似乎升级为一种仪式般,每当《溪山行旅图》展出,人们总会在画前停留很久,循着树丛去寻找藏在画中的签款。

  (对此,启功先生则认为:按照一些史料的记载,范宽名中正,字中立,由于他性情狂荡、爱喝酒,人们给他起了绰号“范宽”,在范宽生活的陕西方言中,“宽”字有“邋遢”的意思,是个贬义词。范宽不可能把别人给他起的外号当作落款写到画面里。因此,他的结论是,款为后人妄加。)

  树隙间暗藏的“范宽”二字签款

  此画构图并不复杂,在近、中、远三段式的基本构图中,巧妙地借助推远主山、拉近中景、突显近景渺小行旅与主山巍峨崇高的对比等手法,缔造出一种如临真境的壮伟意象。

  你能看到,矗立在画幅正中央的是一座高大的山峰,密如雨点的墨痕将饱经风霜的岩石刻画得十分生动。细线般的瀑布在高山深壑间飞泻而下,隐没在云烟缥缈的深渊中,一队商旅行进在摩天巨岩与深邃林莽间。

  诗塘中,为此画作题的董其昌甚至没有用其标志性的草书,而用楷书工整写就“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字,目的就是不以草书之巧之灵动夺原作之古朴与霸气。

  画面细节  画面细节
  画面细节  画面细节
 行进中的商队 行进中的商队
  董其昌的题字  董其昌的题字
  《溪山行旅图》上的印记题跋  《溪山行旅图》上的印记题跋

  《临流独坐图》

  《临流独坐图》虽无作者名款,同样被视为具备范宽风格的钜制。

  在这幅作品中,山顶攒簇密林、山石轮廓用重墨勾勒,以及水际作突兀大石等特质,均与《溪山行旅图》一脉相承,惟皴笔已呈显较为规律化的侧锋小斧劈,故推断成作时间与李唐(约1070-1150后)相去不远。

  ▲ 北宋 范宽 《临流独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 淡设色   纵166.1厘米 横106.3厘米  ▲ 北宋 范宽 《临流独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 淡设色   纵166.1厘米 横106.3厘米

  本次“典范与流传”特展,共计陈列四十五件画作。依作品性质,划分为“溪山行旅图的传续”、“范宽的传称作品”、“范宽画风的影响”三类,系统地展示继范宽之后,历代画家的同名摹作,以及学习范宽“雨点皴”、“矾头密林”等技法的作品,援以梳理范宽风格的传续脉络。

  《溪山行旅图》的前世今生

  中国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有多有名呢?就连根据金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笑傲江湖》中,也出现了它的身影。

  少年侠客令狐冲与魔教右使向问天来到了杭州西子湖畔的梅庄,向问天解下负在身上的包袱,里面是两个卷轴,他打开一个卷轴,乃是一幅极为陈旧的图画,右上角题着:“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个字,一座大山冲天而起,墨韵凝厚,气势雄峻之极,梅庄四庄主丹青生目光牢牢盯住了那幅图画,再也不肯移开。隔了良久,才说道:“这是北宋范宽的真迹,你们却从何处得来?”

  据史书上记载,范宽是北宋时期华原人氏,华原就在今天的陕西耀县境内。华原虽然穷困闭塞,但却是个出名人的地方。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药王孙思邈,都是华原人。范宽在年轻时,就已经在绘画上享有盛名,并经常往来于京都开封和西京洛阳之间,从事写生及卖画活动。

  中国山水画始于五代时期,真正的崛起却是在北宋。身为北宋画家的范宽,更离不开向前人的继承和学习。唐朝之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新的割据时代。由于战乱,许多文人画家都避居在山里头。范宽先后师从李成、荆浩,这两人都是五代时期具有很大影响的大画家。

  说起范宽画山,就不能不提到他的老师荆浩。这位大画家常年居住在洪谷山,自称洪谷子,与山的朝夕相处中对于画山水画有许多深入的见解。

  古代学画的人可不像今天,可以看看画谱,欣赏欣赏画册,那个时候,没有画谱可看,只能师法自然。学习、效法大自然,在大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山水画。

  范宽直接继承了洪谷子的成就。重要的是他不仅仅只学习老师的笔法,更注重领悟大自然给予的启迪。后人总结他的笔法叫“芝麻皴”,就是用很多小点点,一点一点组成一个面。只有这样的笔法,才适合表现北方大山的质感与气势。

  范宽潜心学习荆浩的画法,但并没有拘泥于荆浩的画风。从三十岁开始,范宽就常年隐居终南山,他的画风完全是从大自然中总结出来的。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驴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驴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人有人眼,画有画眼,这个商旅队就是画中的画眼,通过这个画眼,画家把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得当,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一般的境界。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

  《溪山行旅图》问世后,曾经被不少人收藏,后来,北宋有名的书画皇帝宋徽宗将其收入宫中,宋徽宗本人对这幅画十分喜爱,专门将它收入《宣和画谱》。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其中,一方“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据《宣和画谱》记载,宋微宗曾收藏范宽画作有56件之多。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

  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

  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值得庆幸的是,在清乾隆年间,再次现身,乾隆皇帝将它收进宫中,当时清宫收藏了的名人字画,《溪山行旅图》并没有受到乾隆皇帝过多的青睐。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时,它仍然被放在屋子的角落里,不受关注。直到清代以后,《溪山行旅图》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924年,爱国将军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退位的皇帝溥仪赶出了皇宫,昔日的紫禁城成了占地面积最大的、最宏伟的博物馆。经过清点登记,上百万件珍稀宫廷文物开始向世人开放。

  中国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见过《溪山行旅图》后,极为赞赏,他说:“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其中之一,就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徐悲鸿为这幅画所倾倒,赞叹它大气磅礴,沉雄高古,他说画的:“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中国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了极为称赞范宽的画,他不但从范宽的画中吸取营养,还反复临摹,体会其中的博大神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开始虎视眈眈地盯着华北,更科垂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珍宝。自1933年2月开始,南京国民党政府决定,将紫禁城的珍宝分批南迁,约二十万件迁了故宫博物院,这其中也包括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如今,它被收藏在台北市的中山博物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宫文物迁运到台湾后,包括《溪山行旅图》等书画在内的古物馆箱编成“沪字”,而图书馆箱为“上字”,文献馆箱为“寓字”,秘书处箱为“公字”。每箱文物,不但登记了品名、件数、附件,而且有详细的记载。而对《溪山行旅图》的记录,就记载了它的尺寸、质地、题款、题跋、著录、设色或水墨……

  由于在这幅画中并没有明显的画家落款,几百年间,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画上的题跋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

  直到1958年8月5日,那一天,台北故宫的书画专家李霖灿在画的右下角树丛中发现了画家的签名。 “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范宽二字名款赫然呈现。”李霖灿在回忆起那一刻时,仍然激动不已。

  李霖灿在回忆录中将那个激动人心的一刻化为了永恒。李霖灿指出,自己采用的是在考古发掘时最常用的网球法,才发现了范宽的签名。

  不过,在儿子李在中看来,李霖灿找到范宽的签名是一个必然发生的偶然,“在父亲一生中,他至少临摹此画有10次之多。因此,如果说他在画中找到范宽的签名是一个偶然,那么这肯定是一个必然发生的偶然。”

  李霖灿常对儿子说,找到范宽的签名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人够笨就找得到,“不过,他高兴的是千古之下,能与范宽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有这么一点笔墨因缘。”

  “典范与流传”范宽及其传派特展

  展览时间:2015年7月1日至9月25日

  展览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展览内容:《溪山行旅图》、《临流独照图》等范宽作品及历代画家摹作共四十五幅

  开放情况:全年开放 8:30~18:30 周五、周六 8:30~21:00

  特别鸣谢: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辑统筹:付玉婷

  编辑/制作:林梢青 付玉婷 郑施诗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台北故宫范宽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