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收藏入门》之翡翠与料器的鉴别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2日 14:44 新浪收藏 微博
仿翡翠玻璃是久有历史的翡翠仿制品,玉器行业将早期仿翡翠的玻璃称为“料器”或“料石”、“玻璃器”。在所谓的旧翡翠玉器中也常常见到是“料器”的仿冒品,而且种类很多,大至镯子,小至戒面,都有“料器”制作的。现在市场上仿翡翠的绿玻璃更为常见,在旅游品小集市、低档的宝石或玉器市场上比比皆是。
中国的料器生产约始于元末明初(14世纪中叶)。料器制作工艺是中国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普遍使用的工艺品制作工艺之一。料器以一种熔点较低的玻璃为原料制作,最早由西域地区(今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到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2~1620年),中国北部山东省博山地区的料器制作已经十分兴盛,并流传到北京。清朝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北京出现了首家大规模的“琉璃厂”,专门生产皇宫御用的料器,受到皇室成员的欣赏。
仿翡翠玻璃与翡翠的差别很大,易于辨认,主要的区别如下:
(1)仿翡翠玻璃的颜色往往比较均匀,如有色带,通常是呈流纹状。
(2)仿翡翠玻璃中常可见到气泡,特别是早期的料器,气泡非常明显,现代制作工艺较好的仿翡翠玻璃的气泡虽然比较小,用10倍放大镜配合手电光照明也能看到,多呈粉绿色的小球状。
(3)另一种称为“南非玉”的玻璃,稍为放大,即可见到羊齿植物状的图案。
(4)玻璃的相对密度小(2.5左右),比翡翠轻很多。折射率一般1.54左右(但有时通过加入其它化学元素而使其呈现漂亮的颜色,折射率会有较大变化范围1.4~1.7)。贝壳状断口;荧光可有可无。
还有一种称为“脱玻化玻璃”。大约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国外称这种仿玉的玻璃为“依莫利宝石”(Imoristone)或“准玉”(Metajade)。经脱玻化作用,使非晶质的玻璃部分“重结晶”,肉眼看上去类似绵状物,形如晶质集合体。但这种脱玻化玻璃的折射率仅为1.50~1.52,密度为2.40~2.50g/cm3,摩氏硬度为5,贝壳状断口。脱玻化的绿色玻璃具有肉眼下可见的放射状(或草丛状)镶嵌状的图案,据此可以轻松地与翡翠作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