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四溢的巴洛克艺术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造就了诸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一系列光耀古今的绘画大师。然而,成批的大师出现却使得后来者望而却步,大师们的光辉造成了十六世纪末期画坛的迷茫。一大批画家以亦步亦趋地模仿大师们的风格为自己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这就形成了文艺复兴末期的样式主义的漫延。然而,物极必反,这种因循守旧风气的存在却导致了对乞反叛思潮的开始,这就是流行于十七世纪以“巴洛克”命名的艺术思潮。

词语解释: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对比
有人曾经将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的美学观放在一起,做了如下的对比——“如果把文艺复兴的美学观比做浑圆的珍珠,而巴罗克的美学观则是形状不整的珍珠,它是宁可打破形式上的均整也要着重于表现强度的一种形式”。

巴洛克艺术的几个特点

一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它的综合性,除了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占有主导的地位。

巴洛克的绘画风格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如前缩法),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绘画的特色。

巴洛克的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的音乐风格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意指17.18世纪欧洲华丽,精制的音乐,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音乐的特点是“对比强烈而略带夸张”。相比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作品力求获得和谐统一、舒缓流畅的效果以及整体四平八稳的风格,巴洛克音乐冲破了这种传统,而变得更加热烈而张扬。

五位鼎立于巴洛克时期的伟大艺术家:卡拉瓦乔(1571 ~ 1610﹞

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一个罪犯与圣徒的艺术人生

四百年前,停泊在罗马城西面帕罗港的一条客船离港启航了,却把一个乘客甩在了岸上。这个倒霉蛋是一个罪犯,因杀人罪曾被缺席判处死刑。当人们在艾尔卡雷港附近的海滩上发现他时,他正发着高烧,被送到当地的教会医院不久就断了气。没人知道他是谁,更没人知道他的名字,甚至没人记下他埋尸何处藏骨何方……
    若干年后,后人只能依靠当地的一则小讣告来推断他的死期和死因。中外艺术史上,从来没见过如他这样悲惨的死法,正如从来没见过如他那样悲惨的活法!
    然而,四百年后的今天,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划时代的艺术大师,卡拉瓦乔!他以自己短暂的一生,尝尽了人生苦难,拼尽了全部心智,最终矗立起一座艺术的丰碑——艺术史家们把卡拉瓦乔定位为文艺复兴的最后一位大师,同时又是开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第一位大师,他的画风在他去世后的十年间,激发了欧洲画坛的大变革...

卡拉瓦乔名作《基督下葬》

卡拉瓦乔名作《基督下葬》

在《埋葬基督》中,卡拉瓦乔突出了其绘画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藉由光线,表现出人物个性和形象以及物体之质量感;二是与之紧密联系的揭示显现基督的光。

卡拉瓦乔的《年轻的酒神》

当时,由于矫饰主义的风行,作品普遍有色彩鲜艳、题材内容深奥等特性,然而卡拉瓦乔的画与矫饰派不同,在色彩上深色与明亮色分明,题材日常,经常以酒吧的场景为描绘对象。他将宗教与神话故事的内容,移植到自己平民世界的生活中,又以此幅画作最为代表作。

卡拉瓦乔的油画《年轻的酒神》

卡拉瓦乔的《圣马太感召》

卡拉瓦乔的《圣马太感召》

基督召唤使徒马太是一个神圣的宗教题材,而在卡拉瓦乔的笔下却是另外一番情景:一群流浪汉们躲在阴暗的类似地下室的屋子里赌博,突然推开门,一束光线射进来,耶稣和彼得进门,手指着人群方向,惊呆的人们回首往外,中间那位老者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似乎在发问:“是召唤我吗?”另一个刚赢钱的人正埋头数钱币,不理会发生的事,画面毫无神圣气氛。这其实就是一个意大利底层社会的小赌场。 作品问世后,立即引起教会的愤怒谴责,认为这是公开对神圣宗教的亵渎。但这是一幅十分生动的风俗画,富有个性的不同身份的人物塑造得很真实。画家使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主要表情部分更加鲜明突出...

卡拉瓦乔的《圣母玛利亚升天》

圣母玛利亚升天,在宗教艺术中是个神圣的题材,而卡拉瓦乔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学原则创作升天的圣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么一个场面:在一个破烂的农舍小台子上,躺着一位久病无钱医治而死去的中年妇女,她被穷困蹋得头发蓬乱,面容憔悴,死时连一双鞋袜都没有,赤着一双脚,躺在一个小木床上,逼真地再现了一个意大利穷苦家庭的悲剧。

卡拉瓦乔的《圣母玛利亚升天》

五位鼎立于巴洛克时期的伟大艺术家:委拉斯凯兹(1599 ~ 1660﹞

委拉斯凯兹的《宫娥》

普拉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委拉斯凯兹的宫娥

画面的中心是Margarita 公主,她是菲利普四世的女儿。画面描绘的是马德里的 Alcázar 宫殿大厅,Margarita 公主身着华丽的宫廷服,公主身边围绕着的是服侍她的两个女宫娥,画面的最前方是宫廷小丑,还有一只看起来很凶猛的灰犬。公主的后面,她的保姆与门口的一位军官正在交谈,国王菲利普四世和皇后出现在房间后部的镜子中,他们正在观看Margarita 公主,仅这些内容让画面拥有了非常复杂的空间关系...

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委拉斯凯兹

从早年起,委拉斯凯兹就显示出他善于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采取题材的特点。他的早期作品多取材于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如作于《卖水人》,《煎鸡蛋的老妇人和少年》等等。这些作品采用了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照的方法来组织画面。风格虽未成形,但已经显示出一些明显的个人特点,
    1623 年,委拉斯凯兹为国王腓力四世作了肖像。国王非常满意,宣称今后只有委拉斯凯兹才有资格为他画像。委拉斯凯兹很快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画家。
    肖像画是委拉斯凯兹进入宫廷后画得最多的绘画类型,而且也最能反映他的“客观”画风。他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成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最有名的肖像画之一。俄国画家苏里柯夫对此画极为推崇:“这一切都很完美,技巧、形式、色调每一部分都使人惊奇———这是一个活的人,这是所有过去绘画中高于一切的绘画。”

委拉斯凯兹:煎蛋的妇人

委拉斯凯兹:教皇英诺森十世

肖像画巅峰之作:教皇英诺森十世

教皇看起来精明、威严、多疑、略带不安,白衣和红色绸缎披肩的质地和色调,处处都体现着艺术家表现手法的高超,一个真实的教皇,就这样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像怎样流芳百世

委拉斯凯兹的这幅画还原了教皇的真实面目,他沿用传统的金字塔构图方式,让画面呈现出古典式的平衡,略向右转的身体拉近了画面内外人物之间的距离...

委拉斯开兹《镜前的维纳斯》

五位鼎立于巴洛克时期的伟大艺术家:鲁本斯(1577 ~ 1640)

鲁本斯和他的妻子

鲁本斯:《圣家族》

第一眼看到这幅画作,您的视线一定会被圣婴耶稣清澈明亮的眼神所吸引,鲁本斯使用了微妙的透视法,让画中所有人物,包含了圣母玛丽亚,圣约翰、圣朱赛偑和圣安娜都望着圣婴耶稣,而耶稣灵活的大眼睛却注视着观画者,这样的情节铺陈,让观画的人与画有了微妙的互动。
    在这幅画中,您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圣母玛丽亚和圣婴耶稣是画中最醒目的部分,这是鲁本斯以他所擅长的用暗色来烘托光线,以淡色调来突出反射光的手法所营造出来的明暗对比效果...

欧洲17世纪的伟大画家:鲁本斯

1600年,鲁本斯来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他以极为虔诚的态度研究学习提香的色彩艺术和丁托雷托具有生动韵律的构图及明暗法。同时,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绘画强有力的艺术效果也吸引了他,而最感兴趣的是正在兴起的意大利巴洛克艺术。 他特别注重带有旋转的运动感的结构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他善于运用对比的色调,强烈的明暗和流动的线条来加强这种画面的运动感。这种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主宰着他几乎一生的创作活动。

鲁本斯:一个激情多产的艺术家

鲁本斯是一个有阅历的人,各方面都很成功,曾娶过两任漂亮的妻子。他欢乐地看待生活,兴致勃勃地颂扬爱和美...

鲁本斯:《圣家族》

鲁本斯:美惠三女神

鲁本斯:《抢夺留希波斯的女儿们》

鲁本斯:美惠三女神

《美惠三女神》这幅神话画通常被视为是鲁本斯的晚年之作,画了林间的3个裸女,,他为着使色调与笔触产生流畅的效果,曾把树脂混入油中。他对人体的处理更着重于身体的解剖、色彩的渲染和形式的表达,这件作品呈现了充满生命力的肉体...

鲁本斯:抢夺留希波斯的女儿们

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宙斯和丽达所生的孪生兄弟卡斯托耳和波吕克斯,一个善骑,一个善战,英勇无敌,他们共同爱上了迈锡尼王的两个孪生女儿。画中所描绘的是传统“抢婚”情节,整个画面充满热情、运动和生命力,鲁本斯把巴洛克艺术的运动激情,装饰性的夸张,富有想象力的构思,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同真实感很强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画面渲染了人的生命力的美,体现了人文主义反禁欲主义思想,同时也含有纵欲享乐的因素...

鲁本斯作品高清图集 更多>>

五位鼎立于巴洛克时期的伟大艺术家:伦勃朗(1606 ~1669)

伦勃朗和他的《夜巡》

伦勃朗:光与影的大师

伦勃朗把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画法加以发展,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和突出重点,画面层次丰富并富有戏剧性。勃朗的绘画色彩深沉、厚重,富于情感,在深棕色的基调中谨慎使用有限的亮色。同时,利用织物的闪光构成一片暖调,如同宝石般熠熠生辉。

因为《夜巡》:自毁前程的伦勃朗

伦勃朗的“霉运”,是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镇馆之宝、伦勃朗名作《夜巡》开始的。当时荷兰的权贵们流行画群像。但这种画像约定俗成要让画中所有人都呆板 地站成一排。一次16位有身份的人组成的巡城队向他订一幅群像,伦勃朗别出心裁地将这16人构成似戏剧舞台的场景,有情节,有气氛,人物有前有后,有虚有实,有大有小。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是幅极其精彩的画,但他的“客户”们不干了,认为没有平等对待他们,拒绝接受,并上诉法庭。结果,伦勃朗输了。几乎整 个城市都在嘲笑伦勃朗,从此几乎没人买他的画。他负债累累,交不起税,因此还坐过牢。

伦勃朗的《河中沐浴的亨德里克》

伦勃朗成熟期的作品中,光线透入黑暗中已不再是为了勾画物象的轮廓,而是将它们置于一种丝绒般轻柔的氛围中,创造出神祕的亲近感。此图中色调柔和趋于暗色。在从高处投来的神祕光束映照下,人物彷彿从阴影中浮现出来,走向观赏者。 贴身衣裳的白色和肌肤的明亮色调,突出了人物的形体,层次变化细微而丰富。

伦勃朗《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

这是伦勃朗26岁时的成名之作。这幅《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不仅使订画者非常满意,而且使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明星...

伦勃朗《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

伦勃朗杰作《圣家族》

伦勃朗的《以马杵斯的晚餐》

伦勃朗:《月亮女神阿尔泰弥斯》

伦勃朗的妻子沙斯姬亚: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

伦勃朗的爱人韩德瑞克:Hendrickje Stoffels als Flora

伦勃朗与两位女性的凄绝情史

捕捉光线明暗变化的灵魂大师——伦勃朗,其一生就如其作品一般,光影、明暗分明。他曾经是最幸福的男人:当时最有名的肖像画家,与花神般美丽的妻子沙斯姬亚生活甜蜜,她有着荷兰女子特有的透明肌肤。褐色的头发,深绿色的眼睛和如花似玉的美貌。她的父亲曾经几度担任荷兰北部菲仕兰最大城的瓦登市市长,是上流社会的名媛。但他如日中天的事业、像阳光般璀璨的生活,却随着爱妻沙斯姬亚的逝世笼上了一片阴影……
    身心俱疲的伦勃朗结识了比他小二十岁的韩德瑞克·斯多弗,在年轻善良的韩德瑞克支持下,又开始创作。她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孩,伦勃朗像描绘沙斯姬亚一般,又开始以韩德瑞克为模特儿,创作一些质朴的作品,当她怀有身孕时,仍主动泡进冷水中,做出画家希望的姿态,在《浴女》中的韩德瑞克,令人感受到她那温厚的人品。

伦勃朗不同时期《自画像》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末,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

伦勃朗的自画像

1629年,伦勃朗23岁

1634年,伦勃朗28岁

1640年,伦勃朗34岁

1658 年,伦勃朗52岁

1660年,伦勃朗54岁

1661年,伦勃朗55岁

1661年,伦勃朗55岁

1669年,画家最后一年,终年63岁

在色与光中辉耀的巴洛克:谈鲁本斯与伦勃朗

巴洛克艺术首先出现于意大利并在那里发展,卡拉瓦乔是它的代表。然而在北欧低地国家的弗兰德斯,却出现两位同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他们是鲁本斯与伦勃朗。
    鲁本斯的构图更常以动感很强的S形、波浪形、斜线、对角线和放射形去进行画面构成。热烈的色彩、闪动的光线、动感的结构、复杂的人群、前所未有的情感喧腾,显示出鲁本斯巨大的才能,也显示出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的来临。他的绘画与理性的、素描的、静态的和线条的文艺复兴绘画拉开了距离,他创造的光色和谐的新形式,引导后世的画家。
    与幸福而快活的鲁本斯相比,稍晚于他的同一地区的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命运就差得太远。人世炎凉使得伦勃朗对人的理解也更深入。他的人物画、肖像画中开始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人物心灵的表现。伦勃朗认真地观察他的表现对象,他认真地表现他们的富于心理透析意味的姿势和人与人间情感交流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脸上每一个细节所透露出的心灵的悠长意味。

五位鼎立于巴洛克时期的伟大艺术家:维米尔 (1632 ~ 1675)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是一幅谜一样的作品!黑暗中浮现的是拥有娇嫩脸孔、湿润双唇、下颌至颈项间呈现一弯细线,以及一双小灵大眼的花样少女,她明亮的凝眸中隐含着热情,正率直地召唤着画外的你。画中浓重暗沉的背景里,赫然出现亮丽女子的孤影,这种画法在维米尔的现存作品中仅这一幅,同时也是他的肖像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幅。
    少女侧身而坐,轻轻地回眸。她用一双清澈的眼睛试探地看着画家,似乎想说些什么。他甚至不愿去画哪怕是一点点的背景了,干脆都涂黑了;黄色的、蓝色的头巾也松松地、大块面地用笔带过,惟独这平凡而生动的面庞,他花了心思细心地描摹...

充满谜团的荷兰画家维米尔

在17世纪荷兰的画家中,维米尔是个谜一样的人物,虽然名声仅次于伦勃朗,但关于他的生平、画风变化等细节却都已不可考,除了一些陈旧文献资料外,几乎都止于推测。
    据推测,弗美尔所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多,现存画作只有30余件。艺术家们通常把他的画风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受意大利与17世纪前半叶流行的乌特勒支风格影响;然后进入古典阶段,他一系列恬静安详的室内画即创作于这个时期;进入晚年后他的画风明显衰退,渐渐失去对色彩的兴趣和忠于自然的效果。

被遗忘两个世纪的维米尔

维米尔43岁时死于贫病。从此维米尔在荷兰画坛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杜尔发现。他的画非常宁静,宁静中产生一种流动、优雅的气氛。他的画看上去是以微小的画点组合,并且善于使用光线的来源,但没有人确切了解维米尔的技法。

把日常生活诗意化的维米尔

维米尔:《窗前读信的少女》

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

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

《倒牛奶的女仆》画面并不复杂,轮廓清晰,环境朴素,把一个简朴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甚至令人产生怀旧心理。女仆是个健壮的村妇,正在倒牛奶,她显然是安于自己的工作,脸上透出红润。本图的重心不在于透视的表现,而在于人体及物体本身。空间自近景开始,画上受光的篮子、面包等静物。不论桌上的餐巾、挤在一起的静物均以厚重而带有金色光辉的粒状笔触来描写,画面的气氛浑成一体,物体透过画家惊人的才华而使它们的实体栩栩如生.

维米尔:《窗前读信的少女》

在这一幅画中,画家描绘了一位正临窗专心看信的女子,她神情专注,仿佛正在被信中的内容所吸引,她周围的一切都在沉静中消失而不复存在。这是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室内宽畅而简朴,仅有的帷帘、台毯显得质感厚重沉稳,具有一种崇高冷峻的美感。

维米尔:从左边窗户里射进的光线

维米尔画的风俗画大都有共同的模式:画面左边是从窗户射进的光线,反射在画面中心的人物或家具上;大多时候前景都安排了某种家具,将观看者和画中人物隔离。这种安排产生了两种效果:一种是借由前景的家具标出空间的范围;二是用安排在独立空间的人物,营造出画中奇特的气氛。画中人物也表现出真实的氛围和情感。 维米尔借由色彩与光线的微妙变化提升了画面的气氛。他最优秀的作品色彩都趋向保守,以淡黄色、深蓝色、灰色为主。经由反复涂抹这些淡彩,来表现不同材质,表现从窗外射入的光线微妙的变化,形成他作品的永恒魅力。

维米尔:从左边窗户透进来的光线

维米尔:手持水瓶的年輕女子

维米尔:读信的藍衣少妇

维米尔:情书

专题制作:张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