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对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印象派运动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被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印象派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光影变化的描绘,已到走火入魔的境地。
    莫奈的艺术创作生涯长达70年左右。其间,他所创作的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孜孜探索、不懈寻找绘画风景、勇于追求正确主题的画家:在诺曼底地区,他描绘自己的成长之地;在布列塔尼、克勒兹,他首度开启系列画创作;在挪威、伦敦,他用画笔描绘工业雾霾下的变形风景;最后到了吉维尼,池塘中的睡莲、萱草、鸢尾花、百子莲……一一跃然画布上。 [详细]>>

莫奈和印象派时期

  1872—1875年间,莫奈处于印象主义运动的顶峰时期,他的这一时期的作品有 《溪中鹅》。《溪中鹅》 创作于1874年首届印象派集体画展的数月间,用色明亮,色彩厚涂,秋叶橙黄,波光泛蓝,远处农舍白墙,母子走向大门,近景鹅群簇集,水岸边界模糊,两侧树木高大,作品风格新锐。
    他的美学哲理主要是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韵律。他把对象当作平面的色彩图案来画,而不注意其重量和体积,用强烈的碎笔触来描绘室外光、运动和瞬间感觉。

《印象·日出》

1874年由莫奈发起组织了首届印象派画展,他的油画《印象·日出》一画在展览中引起反响,从而使“印象派”这一名称正式出现。
    当时,《印象·日出》引来评论家勒鲁阿的嘲讽:“糊墙花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他把那个画展冠名以“印象主义的展会”。然而勒鲁阿没想到,他出于讽刺命名的“印象主义”,后来却成了西方绘画史上最重要的名词之一。
    《印象·日出》表现的是画家对所看到的“日出水面”这一转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画中表现的是在天水一色的朦胧晨雾中,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蓝绿色彩轻松的勾画出来,整个画面的一切物体都融成一片。

痴迷瞬间光色

莫奈的真正成就是与“印象”相关的。
    “当你外出画画时,要竭力忘掉你眼前所拥有的对象:一棵树、一幢房子、一片农田或任何什么东西,而只是去思考一小方的蓝色,一长块的粉红色,或一条黄色,通过恰如其分的色彩和形态来画出你的所见,直至对象让你自己形成对眼前情景的纯真印象。”

印象派美学与创作

莫奈的美学哲理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成就:有史以来第一次把画家从传统的以题材为中心的创作方法中解放了出来,主张把重点放在颜色、色调与材料上。
    印象派画家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的那种瞬息即逝的颜色,那种受一时的气氛条件、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

莫奈的联画创作

晚年莫奈:不只是印象派大师 也是现代派先驱

《睡莲》系列

为什么如此抢手?

      吉维尼花园

      吉维尼位于巴黎西面的塞纳河谷,这里正好是爱普特河(Epte)流入塞纳河之前的分叉处,漫山遍野的草地上开满了花朵,周围环绕着白杨树林。1883 年莫奈搬来这里时,吉维尼因为密布农田和葡萄园而显得绿意盎然。而莫奈更为这里增添了一份诗意,不仅留下了一座精美的“莫奈花园”。

      现代派先驱

      他开了一条水渠,将爱普特河水引进花园里自己挖的水池。1901 年,他又在水池南面买了一块地,将水池扩大,种上了睡莲。他甚至亲手对爱普特河的一小段支流进行了改造,并在园中建起一座“日本桥”,漆上鲜艳的绿色,后来又用缠绕的紫藤覆盖整座桥。他还在通往水池的路上种了竹林。
           在以往的印象派群展中,很难见到这样的作品:尺幅巨大但取景很小,视角独特、用色浓重,貌似静止的画面之下动势汹涌,线条自由奔放充满张力,几乎走到了他早期作品的反面。

      这幅画呈现出一个大仰角,除了右上角占据画面约四分之一的天空之外,全是从贴近地面的角度描绘的巨大花茎,越接近根部颜色越深,扭动也越有力。

      《日本桥》系列

      在视力还未恢复之前,莫奈画了大量近乎抽象的作品,例如吉维尼花园里的《日本桥》系列。

      这系列作品根本就是冲击人视网膜的色彩的风暴。如此强大的光的洪流一方面肯定与眼疾造成的失真有关。

      另一方面,与莫奈私交不错的法国总理乔治·克里蒙梭还将其与现代科学对光的“波粒二相性”的发现联系起来。

      莫奈通过他的画笔所触及的事物的‘尘土般的扬起’,我认为它不是别的,而是一个宇宙现实的完美移位。

      他晚期的创作对美国 20 世纪的抽象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通过观察莫奈的整个艺术生涯。

      人们可以看到他风格上的转变,从而理解他不仅仅是一个印象派画家,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
      • 专题制作:于春艳 chunyan3@staff.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