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董其昌不但是明代后期的艺坛领袖,也是啟迪后世无数书画家的一代宗师,他的书画作品与理论都深具啟发与创造性,以「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為追求境界。在广泛追索古代名家画作的过程中,提出唐代以来绘画「南北分宗」的发展史观,并超越传统的临仿格局,前所未有地提升对笔墨抽象美感与图像动势的关注,除成就个人独特画风外,也体现对画道的终极追求,「集大成」的主张及风格则引领其后文人画风的转变。

董其昌自言17岁学书,22岁学画。其书初学颜真卿(709-785)《多宝塔碑》,后遍临魏、晋、唐、宋诸名家,融合为秀逸遒劲的精致典雅书风, 兼擅行书、草书与楷书,为晚明传统帖学书风的集大成与开宗立派者。

公元1600年暮春,董其昌到宜兴(荆溪)拜访同年进士吴正志(1562-?),并为他书写王维(701-761)《辋川诗》。吴氏为宜兴收藏家,两人交往相当密切频繁。董其昌收藏过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来也转入吴正志手中,1650年(庚寅年,黄公望完成富春山居图为至正十年,即1350年,亦为庚寅年)其子吴洪裕临终前试图烧掉此画,所幸抢救出来。也因为这次“劫难“,现存的《富春山居图》分为两卷,一卷被命名为“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另外一卷名 为“剩山图”现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此两卷曾在2011年台北故宫举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中共同展出,此为后话。

从挚友陈继儒(1558—1639)的跋语得知,董其昌此作融会并再现了他对王维、董源风格的理解。[更多]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藏。十六世纪的70年代后半叶,他开始参与书画鉴赏活动,90年代起着手收藏历代书画名迹。终其一生,董其昌寓目、赏鉴、收藏的书 画、法帖多达数百幅,这些作品都是他研习书画、增加学养、丰富胸中丘壑、建构书画理论的重要基础。他在书迹、画作上的题跋,或辨识真赝,或品评作品优劣, 或叙述源流特色、记载流传经过等,不但为这些作品增色,是研究董其昌书学画论观点重要的参考资料,更提供了他艺术交往和书画收藏的丰富讯息。

米芾(1052-1108),字元章,湖北襄阳人,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书家。此卷为米芾应林希(活动于1068-1100)之请,于 珍贵的蜀素上书诗八首。虽写于乌丝织成的界栏中,但行笔飞扬恣肆、神采生动,丝毫不为格式所拘。董其昌盛赞此卷为“如狮之捉象,以全力赴之”。董其昌在翰林院任职时,先得《蜀素帖》的摹本,万历甲辰年(1604)用所藏的数件名迹和徽州古董商吴廷换得此卷,乙卯(1615)左右此作则转入好友陈巘之手。七十九岁董氏在京再见此卷时,心中则充满无限的感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