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玉器的爱好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之一,人们佩玉、爱玉、尊玉、崇玉、赏玉,甚至以玉象征君子的品格,“君子比德于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始终都有玉文化的影响存在,无论是玉石之路对边疆和中原、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影响,还是玉器与儒学、与佛教、道教的密切关系,无论是玉器对国家的政治、军事起到的作用,还是玉器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无不反映出玉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力。

四大名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又称和田软玉,主要矿物组分为透闪石。和田玉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当之无愧的“玉石之王”。我国是世界上开采和应用软玉最早的国家,据考古发现,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发现人们使用软玉的痕迹……[详细]

   特点:“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紧密,声音洪亮”

绿松石

绿松石
绿松石

绿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古老玉石之一,远在新石器时期就为人们所饰用,中国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属于铜铝磷酸盐矿物集合体,绿松石工艺名称为“松石”,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而得名……[详细]

   特点:呈淡天蓝色蓝到深蓝色,也有绿色和浅黄色等,不透明,具有油脂般细腻的色泽。

独山玉

独山玉
独山玉

因产于河南南阳独山得名,又称南阳玉、独玉,属于一种蚀变辉长岩。独山玉的使用开采有很长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出土有用独山玉料制成的玉铲和玉璜……[详细]

   特点:独山玉色泽艳丽且颜色比较丰富杂,有白、绿、黄等色,硬度高。

岫岩玉

岫岩玉
岫岩玉

又称岫玉,产于辽宁岫岩县得名,属蛇纹石质玉石。中国对岫岩玉的认识和开发利用有悠久的历史,在距今约6800年-7200年的新乐文化遗址就出土有用岫岩制作的刻刀……[详细]

   特点:多呈绿色至湖水绿色和白色等,具备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

玉与儒学

    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一些思想家给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管仲认为玉具九德,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因“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深入人心,君子佩玉成为一种时尚。玉德作为道德和行为规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驱动人们崇玉、爱玉、佩玉,一代一代传承至今。故儒家学派的“崇玉”思想,把玉器人格化、道德化,从而也促成了玉器文化的空前繁荣……[详细]
    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子贡问:“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
    孔子答:“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玉与政治

    玉石,刚出现时只是作为生产工具和原始的装饰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玉器转变成为维系全社会秩序和谐与稳定的专用工具,并逐渐演变为权利的象征、身份的标记和财富的体现。
玉玺

玉玺

玉玺是皇帝的印章,代表着封建社会最权威、最高统治者的旨意。《史记》有载:“玺者,印信也。”又云:“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玉玺之名由此而得。自秦朝以后,玉玺成为了君权的象征,除天子独享玉石制印的特权威,其余人均不能用玉制作印章,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代。
谷璧

谷璧

圭

蒲璧

蒲璧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对“六瑞”的使用规定为“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而且这些规范是以玉器的尺寸大小、形制来区分的,其中镇圭最大,桓圭次之,信圭再次,而地位最低的男爵则使用具有蒲纹的璧形玉器。
《礼记·玉藻》中也记载:“ 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蕴组绶。”这便说明,什么样的身份等级需要佩戴何种色质的玉,显然,佩什么颜色的玉是由政治地位决定的。除作身份的象征以外,玉器也常常作为赐物以示帝王对诸侯的恩宠。

玉与军事

    起初作为小型装饰品和实用工具的玉器后来发展成大型的象征性工具和兵器。玉制兵器包括斧、钺、矛、戈等种类。据考古发现,至少在十几个新石器文化区出现了玉制的武器或是工具,后来由于金属兵器出现,玉制兵器逐渐成为装饰品类和礼器类。
玉矛

玉矛

玉钺

玉钺

玉斧

玉斧

玉戈

玉戈

玉虎符

玉虎符

    玉除了制作兵器以外,在古代军事活动中还被用于制作虎符,并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琥,发兵瑞玉,为虎文。”玉虎符是古代朝廷或王室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时所用的凭证,虎符由两半组成,用兵之时,左边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边一半则由皇帝保存,调动军队时,皇帝将右边一半交给另外的将领去和带兵将领的左边一般扣合,若相符合便可执行调兵之令。

玉与宗教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玉文化与宗教素来就保持着古老而又神秘的关系。远古时期,人们就发现了玉,并将其当作精灵、灵物等超越自然的神的载体,同时也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逐渐地,玉器就演变成古人们在祭祀、朝会、交聘等礼仪场合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玉与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从北魏至唐代的四百多年,用玉制造观音像和佛像之风大盛。这些玉像用来作为摆设或作配饰,当作成神圣的护身与安定之物,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拥护、推崇与信奉。
    这种与宗教紧密相连的纽扣,传沿至今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变,如宗教为题材的玉佛、玉观音形态万千,屡屡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国的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宗教都相信神的力量,希望通过玉器神灵给人们避邪、护身、消灾,同时带来平安、福气、好运、财运和幸福。

玉与道教

老子出关图摆件

老子出关图摆件

松鹤延年玉牌

松鹤延年玉牌

    道教与玉的关系,可以说自先秦时代有了道家、东汉时期产生道教,就有了玉和道教文化的渊源,说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道教的“贵生”、“贵术”的用玉思想却继承了先秦玉文化的传统精神。
    在玉器图案上也道教的文化也多有体现,道家文化中的老子、仙鹤、蝙蝠等等元素也均成为古代玉雕的经典图案。

玉与丧葬

玉衣

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皇室所用的殓服,是两汉时期特有的葬玉。1968年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的墓葬中首次发现了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玉衣的各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组成,玉片之间用金丝加以编缀,所以称为“金缕玉衣”。玉衣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之分,并根据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严格的分级制度,皇帝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而大贵人、长公主只能使用铜缕玉衣。
玉晗

玉晗

玉握

玉握

玉塞

玉塞

玉面罩

玉面罩

玉棺

玉棺

玉塞组件

玉塞组件

玉与生活

玉杯

玉杯

桐荫仕女图 玉摆件

桐荫仕女图 玉摆件

    作为配饰和赏玩是玉器的原始功能之一,也是玉器最广泛的一种用途。“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古代,它不是简单的装饰,还表明了一个人的身份、一个社会的风气,甚至可以起到感情与语言交流的作用。
    从新石器时代起,新乐文化、裴李岗文化、河姆渡文化都发现有玉制环、坠等饰件。商代国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出土的七百多件玉器,相当部分是配饰用的穿孔玉器。春秋时,君子佩玉、年轻女子佩玉的风气十分盛行,青年男女还把佩玉当作定情的信物。佩玉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历经数千年而不衰。隋唐之后,作为佩饰的玉器品种更为更富,主要有耳、腕、手和头饰等。唐宋以后,作为陈列的玩赏玉器,如仿古玉礼器、瓶、炉、壶、山子、人物、动物等等,占据了玉器的主要地位。
凤形玉佩

凤形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