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又名“撒扇”、“纸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风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

中国早在南北朝时已有折扇,名叫“腰扇”,因可以折叠开合,佩带于腰间,故称。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刘祥传》便有这样的记载:“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在唐代,于扇面作画已成一景。唐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跟随贵族的侍女手中的纨扇上便有画。 到了明清,折扇更是受到文人的青睐,成为题诗作画的绝佳载体,沈周、仇英、文徵明、唐伯虎等明代画家都有精美扇画留传下来。

从汉代起,生活用扇已从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中分化出来,转变为摇风避暑的纳凉用品。东汉文学家班固《竹扇赋》即称,“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避暑致清凉。”

折扇的基本常识

折扇由扇面和扇骨构成。扇面有纸扇面和绢扇面两大类。纸扇面可分成素纸扇面、色纸扇面、发笺扇面、金(银)扇面、混金(银)扇面和集锦扇面等小类;绢扇面可分为素绢、金(银)绢和色绢三类。

扇骨也称扇股,其数目称档,档数从最少的九档起,有十一档、十二档、十三档、十四档、十六档、十八档、二十档、二十二档、三十档、四十档。档数的计算,是两端的大骨与其间的小骨一并算入。折扇中十六档扇最为常见,呈140度角,看起来最舒服,且易于让书画家安排扇面画的布局,1949年以前旧物中这种规格最多。

考究的折扇还应配有扇囊、扇盒和扇箱。老扇囊皆采用手工锦绣,以缂丝为贵。扇盒纸、木制皆有。扇箱均为木制。

  • 金陵折扇


    金陵折扇

          金陵折扇早在明代时就闻名遐迩。有竹制折扇、绢宫扇和骨扇等。普通的以竹为扇骨,高档的以檀香、桃丝、乌木为扇骨。制骨有水磨和模雕两种。水磨之骨,滑润如玉。模雕者,能刻词赋全文。[详细]

  • 真丝折扇


    真丝折扇

          安徽是真丝扇发源地,有四百多年历史,真丝扇的制作工艺复杂比纸张柔软,凌娟光滑,制作起来工艺要求极高,扇骨用头青天然高山楠竹制作,经过数次的打磨,刀工,平面处理等方式。[详细]

  • 荣昌折扇


    荣昌折扇

          荣昌折扇起源于清初,由两湖两广移民入川,折扇生产工艺技术遂随之传入荣昌。迄今已有260余年历史,发展为十一大类,三百四十多个花色,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详细]

文人门风中的枝叶

曾经,折扇作为文人们贴心贴身的饰物,一袭长衫之下,打开的是才子佳人的风情,写不尽人间冷暖,画不完山水自然。

明代时折扇广泛流传

故宫博物院书画组组长潘深亮说:“文人士大夫以在折扇上题诗作画为风雅,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永乐皇帝最爱折扇

入清后,折扇书画更为盛行,由于携带方便,文人士大夫手持折扇访亲会友参加各种聚会,以示风雅。

台北故宫馆藏的折扇

折扇具上宽下窄的优美弧形平面,明代中叶起渐受书画家青睐,成为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挥洒酬赠蔚然成风,沉周、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吴派名家,皆有精彩书画扇传世。

那些年,曾经惊艳了西方的中国扇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自丝绸之路开拓之时就已经开启。16世纪初,自葡萄牙的船只出现在中国海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就揭开了崭新的一幕。

17世纪18世纪初,欧洲形成的洛可可艺术就与这股“中国热”密不可分,中国艺术品优美的造型、独特的色泽、别具一格的图案纹饰,迎合了欧洲人对东方艺术的热爱与想像。

中国的商品不断输入欧洲并逐渐在欧洲形成了“中国热”,这对欧洲国家的思想、文化、艺术均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华丽的扇面依稀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中国口岸装船的繁忙和喧闹。

外销扇由于携带方便,尤其在材质、题材、纹饰、工艺等方面比较显著的迎合了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因此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在18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风靡一时。

9世纪中前,外销扇在美国盛行,东海岸的女人都会在炎热的夜晚或舞会拿着一把中国扇。

外销扇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利用了许多传统艺术语言,但整体又有西方审美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的审美趣味,体现的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呈现东西方交融的装饰风格特色。

致那曾经惊艳了西方的那些年,致那曾经造就了惊艳西方的能工巧匠,致那些曾经惊艳了西方的中国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