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红印花邮票的八问八答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3日 09:16 中国集邮报

  “红花”激起千层浪 百年“方寸”分外香——围绕“红印花”邮票的八问八答

  采访者:《中国集邮报》总编辑 老蔡

  被采访者: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佳维

  一问:您的《丁劲松:“红印花”邮票的传承人》一文在《中国集邮报》发表后,编辑部接到不少读者的来电、来信,大家对丁劲松的“红印花”情结以及他集邮爱国、保护珍邮的精神表示赞扬。同时,希望了解“红印花”邮票的知识、信息、趣闻、故事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您能不能再写一些文章,更多地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让我写这方面的专门文章很难,因我不知从何下手。是普及知识?还是深入探索?读者、集邮者的水准各不相同,而且说清楚有关问题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靠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

  “红印花”邮票是中国古典邮票中的一种,与清代大龙、小龙、慈禧等邮票并驾齐驱。某种程度上,“红印花”知名度更高,声誉更大,价值更昂贵。

  要了解“红印花”,首先要了解历史,特别是与邮政、邮票相关的历史。“红印花”诞生在一百多年前。我国最早是清代海关试办邮政,发行了“大龙”、“小龙”邮票,“慈禧寿辰” 纪念邮票。“红印花”加盖邮票与“小龙”改值、“慈禧寿辰”改值邮票一样,属于清代国家邮政创办初期发行的。之后发行的“蟠龙”、“飞雁”、“宣统”等邮票,则属于“大清邮政”官方正式发行的邮票。

  以上所说,就将清代邮政分成三个阶段。而“红印花”正是清代海关邮政向国家试办邮政过渡,没有正式成立国家邮政之前,承上启下时期的产物,所以才会有“改值”、“加盖”、“暂作”的出现。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红印花”加盖邮票,使用时间不长,发行数量不大,却有许多人为的元素在内,因此“红印花”面世后一直深受青睐,几代人对它孜孜以求。

  二问:今年正值“红印花”加盖邮票诞生115周年。刚才,您谈到了“红印花”加盖邮票,那么能简单地介绍一下“红印花”邮票的种类吗?

  答:1896年,“红印花”原票问世。1897年,“红印花”加盖邮票发行。100多年过去了,“红印花”的收藏者、研究者、探索者历经了几代人。

  “红印花”原票,本意是为了防止不法商人假报作弊,用于贴在海关报关单据上作为收费凭证的,因受到反对而未实施。因此,“红印花”原票虽然印制了上百万枚,可作为原票从未出售过。据考证,“红印花”原票仅流出53枚,因存世少,成为难寻觅的珍品。

  在“红印花”原票的基础上,通过“加盖”的邮票又有多种区分,而原票有不同齿孔,许多文献的介绍有14度、15度和14度、14.5度的混合齿孔,还有笼统地称为12度至16度;加盖票按顺序和不同面值种类又有当壹分、小贰分、大贰分、小肆分、大肆分、小壹圆、大壹圆、当伍圆等多种;按“红印花”邮票的销票邮戳分,又有八卦戳、海关日戳、帝国日戳、大圆日戳、首日销印、早期销戳,还有不常见的邮戳等;如果结合使用的汇银单据、在各种封片上的贴用以及不同资费、不同地域、地名等因素,相关研究和考证的内容更加丰富。

  三问:您这样一讲,真是给读者们提供了许多专门信息、专业知识,能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与关注,您一定查阅了大量参考文献吧?

  答:我所说的这些,只是“红印花”知识的“冰山”一角。在这方面,笔者能够查阅的文献,大约有500万字。我手中有1976年黄光诚所著的《红印花小壹圆票存世考图鉴》,这本书是由菲律宾马尼拉出版的。黄光诚是旅菲著名集邮家、邮学家,1905年生于福建晋江,10岁时移居菲律宾,16岁又回国读中学,后在菲律宾读大学。他早年曾参加中华邮票会、新光邮票会,曾任菲律宾华侨邮学会首任理事长、《菲华邮刊》主编等职。

  吴乐园编著的《红印花加盖邮票专集》也非常重要,16开本,1983年出版。

  我看到最翔实、最权威的文献是由台湾邮政和集邮人士编辑的《红印花邮票》。这部巨著厚重、完整,更有内涵。1984年10月出版的上编就达317页,50万字(含有图片)。而1987年5月出版的《红印花邮票》下编,我感到更精彩,介绍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内容多达1007页,上百万字(含图片)。

  四问:人们将围绕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称为“红学”。在集邮界,也有人将“红印花”研究称做“红学”,您能谈谈此“红学”的发展情况吗?

  答:在集邮界,围绕“红印花”邮票也有专门的“红学”研究,同样很热门,早在几十年前就与《红楼梦》的“红学”研究相提并论了。与笔者相知、相识的一批祖国内地、港、澳、台的集邮家以及一些“洋血”老外对此都非常热衷。仅本人记忆和所能见到并通过相关文献能够提及的人和事件、史实就有不少,但这里提到的人肯定会有遗漏的,如果有不周和没提到的还请读者和邮友见谅,更欢迎加盟研讨,深入探索,进一步补充。

  如参与编著《红印花邮票》这部重要文献的,就有张敏生、黄建斌、朱守一、沈嘉济,林文琰、李镜禹、陈兆汉、潘鉴良等多位著名集邮家,前面提到的黄光诚也参与其中。他们既是书的编委,又是相关票品(图片)的提供者、收藏人。

  1992年6月,陈博舟编印了黄光诚的遗著《海关红印花原票流传图考》,该书是研究“红印花”原票、齿孔、子模特征的重要文献。

  张敏生的著作《红印花邮票选粹》1994年出版。作者集30多年的丰富收藏和研究成果,依照FIP邮展规则体例编写此书。1996年,他又出版《中国1897年之改值邮票——暂作洋银邮票加盖版式之演变》一书。他还将编著的2003年珍藏版《红印花邮票暨民初四珍》精装图册馈赠集邮朋友,他在扉页上留言:“以邮会友,天空海阔无国界。”

  2003年,台湾“中华集邮会”老会长华裕宽编著出版了《红印花封片简执据存世考》,分上、下两册,共计752页,大16开本,精装铜版彩印。编辑顾问和编委成员阵容强大,都是著名集邮名家。新会长何辉庆教授以《红印花缤纷舞 封片远近传》为题作序。文中说,中国人喜爱红色,红色代表大吉大利,这种民族文化连带使得“红印花”票也广受邮人喜欢。他高度赞赏了前任会长深入研究邮学的精神。老集邮家张敏生、俞兆年、唐存政、朱焕钧等也都为此书作序、撰文、资助。这本书编入了600余件“红印花”票相关封、片、简、执据等珍贵邮品,吸纳了海内外许多集邮家提供的珍藏图片。著名集邮家陆游伉俪也对该书的出版给予极大的帮助。

  五问:您上面举例介绍了一些研究“红印花”邮票的集邮家,台湾、香港的集邮家居多,祖国内地的集邮家提及较少,能不能再介绍一下祖国内地的相关研究情况?

  答:前面我说了,对“红印花”的收藏研究历经了几代人,许多人乐此不疲、锲而不舍。老一代的集邮家们既收藏又研究,相继留下传承有序的史料和票品实物,有些还无偿捐献给国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邮刊、邮报上,有关内容很多,都有据可查、可考。改革开放后,随着集邮事业的繁荣,相关文献又逐渐多起来。

  全国集邮联第一届副会长、老集邮家马任全,1947年编著出版的《国邮图鉴》中就介绍了“红印花”不同的加盖暂作邮票,书中印有20多枚图谱,并逐枚介绍它们的区别。存世仅1枚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旧票,在近50年中曾九易其主、两度外流。1944年,马老重金购得,珍藏十几年。1956年,马老毅然决然地将这枚国宝珍邮连同其他珍贵邮票共计6167枚,全部捐献给国家。

  老一代集邮家姜治方捐献给国家的邮票中,同样有“红印花”。

  夏衍先生是当年文化部的老领导,是著名文学、电影、 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1991年捐献给国家的珍邮中,仅“红印花”加盖邮票就有146枚。

  中国邮票博物馆珍藏的一部《红印花专集》是老集邮家王纪泽1965年捐献的。这部专集1957年7月被选送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期间举办的国际邮展,荣获银奖,为中国集邮家争得了荣誉。

  周今觉有“邮王”的美称,他当年斥巨资购得“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四方连”的传奇故事,脍炙人口,这里就不展开说了。“红印花四宝”的称呼就是他提出的。

  为纪念老一代集邮家张庚伯诞辰百年,2003年,张庚伯的四子张盛裕在集邮界人士的帮助下,出版了《张庚伯文集》,全书洋洋50万字,涉及“红印花”的内容有不少。

  老一代集邮家叶季戎一直生活在四川,可他集邮交友、交流遍及海内外。1995年,他的《邮海话沧桑》一书出版,收录了《忆赫崇佩兄兼述藏红印花小四分当五元》、《竞购红印花大一分全格票》等论述“红印花”的文章。

  另有几位已故并为大家熟知的集邮家,也对“红印花”独有情钟。如杨耀增曾谈过对所谓“红印花大肆分复盖票”真伪的看法;张文光在20世纪80年代初写过《红印花杂谈》和《红印花加盖票应分A、B型》等文章;赵善长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甲戌邮刊》上发表《红印花小二分变体之概述》一文,此后,我看到他于1985年、1986年和1990先后在《常州集邮》、《江苏集邮》和新加坡《狮城邮苑》上发表有关“红印花”方面的文章,发表文章的时间跨度长达60年。

  现已过九旬的赵人龙先生专门撰写《红印花小壹圆四方连的迷雾》一文,谈到红印花加盖票为什么惹人喜爱、小字当壹圆出世的传说、四方连的出现、四方连如何进入周今觉的邮集、四方连几度易手的过程、四方连的“庐山真面目”、冒充品和伪品等,讲述了人们广泛关注的故事。他还撰写过《读〈红印花大字壹圆邮票漫谈〉续貂》等文章。

  赵老的追随者华超,前些年以《赵人龙:红印花情愫》为题,介绍赵老50多年研究“红印花”的主要心得。据华超介绍,赵老写过的有关“红印花”的文章达150余篇。

  原籍浙江青田,现旅居法国的集邮家留伯仙编著了《红印花邮票加盖字模解说》、《红印花加盖票古封录》两本书。十年前,我发表《华邮归故里 集邮爱国情》一文,介绍过留伯仙先生,并且代他约请当时的全国集邮联会长刘平源为《红印花加盖票古封录》一书题写书名。

  近几年,江西年轻的集邮者邹小亮编著了《红印花邮票张号存世考》、《红印花邮票文献索引》两本书。赵强、刘源等也撰写过相关文章。由此可见,“红印花”研究后继有人,这是非常可喜的。

  六问:看来,您掌握的相关情况真不少,也可称为“红学”方面的专家了。您是否能再推荐一些集邮者比较容易查阅到的书籍呢?

  答:称“红学”专家,我实不敢当。对于“红印花”,我只能说个大概或大致,还是比较宏观的,真要细究起来,写个“百问百答”也是有内容的。记得2005年,我曾写过《绿衣使者与绿衣红娘》一文,从微观角度,具体解读“红印花”相关邮票。

  20多年来,涉及“红印花”的普及读物和专业工具书出版了不少。人民邮电出版社(微博)出版的《中国邮票大图典》、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邮票博物馆藏品集》、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邮票全集》等大型工具书,其中“清代卷”或“清代部分”中都有“红印花”的图文介绍。

  全国集邮联编辑的《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邮政文史中心编辑的《中国近期集邮文献集成》中都有“红印花”的相关词条和文章。

  集邮知识普及读物中介绍“红印花”的就更多了,不胜枚举。如李英豪编著的《保值珍邮》、《中国珍邮》有多种版本,戴其晓编著的《中国珍邮辞典》等。《世界珍邮》等书中也有相关内容。

  1994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微博)出版《中国珍邮》,封面用8枚“红印花”珍邮的彩图装饰,介绍了“红印花”加盖、改值、暂作的珍邮近20种,该书再版多次,一次追加印数达四五万册,本人即有1994年和1997年两个版本。

  七问:另外,各大拍卖公司每期的邮品拍卖目录上都能见到“红印花”和行情估价。“红印花”也在许多文艺作品中亮相,您能介绍一下吗?

  答:你说得对,我所能见到的海内外拍卖公司的邮品拍卖目录中都有这部分内容。你也注意到了,“红印花”已成为文学创作、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选题,诞生出许多作品。

  1987年,三秦出版社出版长篇传奇小说《绿衣红娘》,作者汪剑光,讲述的是围绕争夺国宝珍邮“红印花”,主人公甘氏三姐妹与邮魔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绿衣红娘”是“红印花”家族中的一款珍品,它是“小字二分绿色加盖票”的俗称。同样以《绿衣红娘》为题,全国集邮联副秘书长刘建辉执笔编写过电视剧剧本,该电视连续剧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为1999年我国第一次举办世界邮展助兴,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山东烟台作家矫健,以《红印花》为书名,创作过一部22.5万字的小说,于199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讲述了一位邮王的传奇故事,但跟历史上的“红印花”邮票没有多大关系。小说中提到的邮票,多以新中国近期邮票为主,以“红印花”为题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

  八问:围绕“红印花”真有说不完的话题。对于“红印花”知识的传播、普及与研究,您还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围绕“红印花”邮票,我国台湾地区从2004年起每年专门举办专题讲座,主讲人是老集邮家朱焕钧。据我了解,第一次讲座的题目是《红印花邮票张号之探讨》,2005年的讲座题目为《红印花大字壹圆邮票漫谈》,2006年是《红印花大贰分邮票综论》……2010年讲的是《红印花小贰分邮票十年回顾》,2011年为《红印花小壹圆票近二十年流转录》。

  朱焕钧是老一代集邮家李弗如的乘龙快婿,如今虽年近八旬,但执著集邮始终如一。李弗如是早期中华邮票会会员,参与创办新光邮票会、甲戌邮票会、成都邮票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弗如一直在成都,开邮社、出邮刊、著邮书,拥有“红印花小字当壹圆”等珍邮。

  朱焕钧连续七八年的演讲文稿、图文均刊发在台湾“中华集邮会”每年出版的《年度邮学演讲集》的会刊中。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可取的。

  “珍视邮史菁华,发展祖国邮学”,这是全国集邮联首任名誉会长朱学范1988年的题词。集邮要与时俱进,而了解历史是要为现实服务,从中得到学习和借鉴。

  邮海浩瀚,搜寻珍宝,其乐无穷,获益增识,促进发展。为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集邮者应该作出应有的贡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