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身经世变心无碍 兴托丹青老未迁
2011年05月06日 14:22 嘉德通讯 76期 收藏本文
文_佳雯
张学良(1901- 2001),字汉卿,号毅庵, 今辽宁海城人。身为民初奉系之首张作霖的长子,人称“少帅”。对于这样一位扭转了中国史的人,其功与过可待历史的沉淀。然而,他在热爱历史文物、致力中国书画的鉴赏和收藏这个方面,却早已赢得普遍的赞誉。他能在艺术鉴藏中找到慰藉的力量,直至终老。因此,拟以“身经世变心无碍,兴托丹青老未迁”为题略记其艺事,试析其中引人深思之处。
早识风雅
最晚在1920年代后期,20多岁的张学良已致力于收藏书画,且成果相当可观。据著名鉴藏家张伯驹《春游琐谈》说,曾有一册张氏书画的油印本目录,记载这批藏品有241种,633件之多。其中的煊赫名迹有王献之《舍内帖》、小李将军《海市图》、董源《山水卷》、郭熙《寒林图》、宋徽宗《敕书》、米元章《云山图》,以及元明清诸大家如赵松雪、钱舜举、吴仲圭、王叔明、文徽明、沈周、唐伯虎、仇英、四王吴恽、石涛、八大之品俱备。
在王世襄的记忆中,民国初期,朱启钤曾搜集一批宋代至清代的缂丝、刺绣,大约200件,曾一一着录入《存素堂丝绣录》,后来也以20万元售予张学良,张氏将其存在东北边业银行内。
身为文物鉴赏专家、同时也是张学良家教老师的金梁(1878-1962),在看过张学良藏品后就曾赋诗表示赞佩。诗曰:“晋墨宋像素画谱,粗文细沈压明清。”所谓“晋墨”、“宋图”云云是指东晋王献之墨迹、北宋米南宫《雪山图卷》、元人郭天锡山水等作品;“粗文细沈”则指明代吴门画派翘楚文征明、沈周二人的标准画风。
开基立业
相较于“存莫之夺,殁则以殉”的收藏者,受过新式教育的张学良显然更了解文物的价值。为此,他延聘了金梁到东北去筹设沈阳博物馆。金梁是驻防杭州的旗人凤瑞将军之子,满州正白旗人,姓瓜尔佳,字息侯,号小肃、瓜圃老人。汉姓关,名介之。1901年举人,1904年进士,1908年曾奉命典守沈阳故宫文物。作为学者、鉴赏家的金梁,以编辑《盛京故宫书画录》,1922年前后同罗振玉等人一同抢救明、清两代各种奏折、军机处稿件、皇帝朱批档、殿试大卷、各国使节来文、圣旨等史学价值极高的大内档案而闻名。
1929年4月沈阳故宫正式对外开放后,张学良也领先捐赠文物。由此可见,张学良并不只沉迷于自己的收藏,他在主政期间支持了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以便观众通过参观故宫建筑和藏品增加历史文化知识,使这个前朝旧殿能真正有益于社会,并有利于故宫建筑和藏品的保存维护。这些当然也替中国未来的博物馆事业打下基础。
翰墨情缘
对艺术的热衷,开启了张学良收藏、保护文物的心愿。然而,在艺术道路上能和他一生相知相惜者,张大千是其中一位。张学良与张大千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两位虽然是身世、经历、禀赋、才能等截然不同的文武奇才,却有过一段深刻的翰墨情缘。他们缔交50多年,始终相互敬重、关怀。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社会上盛传所谓石涛的真迹大半出自一个青年之手时,张学良也为自己感到震惊。于是,他很想结识这位“今之石涛”。时至30年代初期,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被调到北平,出任国军海陆空三军副司令。翌年,张大千北游故都,寄居长安客栈。张学良听说后,便用计邀张大千到北京顺承府便饭。大千赴宴前还曾想要慎防这“鸿门宴”;但最后只不过是临出门时嘱咐过家人若逾时不回,要托人打听关照。然而,张学良同时又邀请了齐白石、周养庵、陈半丁、徐燕荪、吴镜汀、管平湖、于非闇等北平书画界名流同席,席间又不问假石涛的事,才令大千疑虑渐消。不过,他最后还是提点了张大千。据悉他对着其他客人以介绍的语气说:“这位便是仿石涛的专家,鼎鼎大名的张大千,在我的收藏中,就有好多是他的‘杰作’”。这是张大千与张学良第一次带有戏剧性的相识情景。
1976年少帅76岁。张大千从巴西回台定居,在台北市郊外双溪自建摩耶精舍,张学良与这位老朋友经常会晤。后来在张大千的提议下,张学良、张群、王新衡,每月轮流在各家欢聚一次,称“三张一王四健会”。艺文界人士多戏称“转转会”。1981年2月,张大千在他的寓所宴请张学良将军及夫人赵一荻女士,作陪的有国民党元老张群等人。宾主在共享佳肴,其乐无穷之际,张学良拿起张大千亲手书写的菜单,请他作跋落款留念。张大千欣然命笔,将宴客时间、地点、宾客姓名一一写上。张学良又把这份菜单精心装裱成手卷,并在卷子后半部分留出尺余的空白,再携回手卷请张大千过目。大千遂又在其中以写意笔法补画白菜、萝卜、菠菜相配,并作诗曰:“萝生儿荠有孙,老夫久已戒腥荤。脏神安坐清虚府,哪许羊猪踏菜园。”不仅又成就一件别开生面的作品来见证彼此的感情,也让此事永传为艺林美谈。
别时容易
1994年4月10日下午3时,台北新光美术馆二楼因张学良的“定远斋”而聚焦,定远斋藏品拍卖在这里举行。据悉当天座无虚席,台、港、美、日等地的藏家争相竞标,盛况空前。许多小幅书画也拍出了不俗的成绩,创下了当时华人艺术品拍卖的诸多记录,如:100%的成交率、总成交额近1.4亿新台币、成交价超过估价的比例之高为历次拍卖会所罕见等等。当然,这些藏品多是张学良早年购进。拍卖能够获得空前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这批书画本身的价值,也因为它们与张学良的魅力融为一体。
张学良也无偿捐赠了他学术研究的心血。这些在他人生最困难时期相依作伴的珍贵文物,包括历史、宗教、美术、哲学等书籍。在许多珍贵的古籍书上,还有他字迹工整的心得笔记,或是可供后人披阅的人名、地名等目录索引。这些财产都在1993年张学良二次赴美前夕无偿捐献给台湾东海大学图书馆,约计两千册之多。在夏威夷海滨定居以后,张学良将带在身边的最后一批收藏品也无偿捐给哥伦比亚大学。该校在图书馆成立“张学良和赵一荻书斋”,由张学良为该馆题写了“毅荻书斋”的馆名。陆陆续续,张学良收藏的文物艺术品悄然离开了他的身边。恰如其好友张大千的一枚鉴藏印,其文曰:“别时容易”;少帅无此印,却不知他心中是否也无牵挂。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