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一生:台湾现代美术代表人物顾福生辞世

2017年08月24日 08:4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顾福生顾福生

  台湾现代美术的代表人物之一、知名油画家顾福生近日辞世。顾福生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他1935年生于上海,1948年随家迁台,后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1958年毕业那年加入同校几位学长创立的“五月画会”。但与画会其他成员风格不同,顾福生大多以油画创作,且总是以人为主角。1961年,顾福生离开台湾,在巴黎短暂停留一年后到了美国,从此辗转于各大城市包括纽约、旧金山、波特兰、芝加哥等地,最终在加州邻近洛杉矶的城市库卡蒙格牧场落脚,在此度过人生最后的十年。

  顾福生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军人,顾福生却爱上了绘画,顾福生的母亲觉得绘画很难维持生活,坚决反对,顾福生早年的画全被母亲扔到了垃圾箱里,一起被扔掉的还有顾福生的老师朱德群等人的作品,尽管如此,顾福生还是“扔了再画”。

顾福生(左)与三毛(右)顾福生(左)与三毛(右)

  顾福生当年在台北的学生中,有后来的名作家三毛。那时候三毛还叫陈平,由于在学校遭受不当体罚,休学在家长达三年多,出门使她恐惧,街上的人更让她害怕,除了双亲,她不与其他人交谈。她唯一的活动是在无人的午后,绕着小院的水泥地一圈又一圈地溜冰。

  直到跟随顾福生开始学画,三毛才改变了自闭的人生。三毛每周出门两次,唯一的目的地就是顾福生在泰安街二巷二号的画室。三毛在日后的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顾福生完全不同于以往我所碰见过的任何老师,事实上他是画家,也不是教育工作者,可是在直觉上,我便接受了他——一种温柔而可能了解你的人。”虽然顾福生只教了三毛十个月,就远赴巴黎,但对三毛影响深远。他的耐心和温柔扫除了三毛心中的自卑,失学少女日渐开朗,走出了封闭的自我。

  顾福生1961年前往巴黎学习绘画,从此走上职业画家之路。据不完全统计,顾福生的绘画作品有1500张到2000张,现在能找到的在600张左右。常常在画完之后,顾福生就和那幅画说再见了,很多画被顾福生送给了亲朋好友,他搬家时,带不走的大批绘画就留在了房东家。被他随身带走的并非是最喜欢的作品,只是随机的选择而已。

  顾福生隐居在洛杉矶靠近沙漠的一座小城镇,车库就是他的画室。每天吃过早餐以后,他会一直画到中午,午餐之后午睡,下午看情形,有时候画,有时候看看东西,看看电视,晚上不工作。作息非常有规律。“我现在还是喜欢孤独,我在一个小城很安静,很干净。最早我喜欢像纽约、芝加哥那样的大城市,越大我越喜欢,台北人多,我也喜欢。但是现在我来了台北就怕。”顾福生曾说。

顾福生1968年作《隐避》顾福生1968年作《隐避》

  诚品画廊总监去洛杉矶探访顾福生时,颇感意外:“他没有画室,他不需要,他只要有一个空间,一个角落,有一个墙,有一个地板,旁边给他放上颜料,不要打扰他,他就可以画,而且画得很快。室内有一张桌、一张椅和一个柜子,他作画时只能靠墙画,画到画的下半部分,他就跪着、蹲着画,画到最下面就趴着画。环境造成了他独特的作画习惯。”

  可以说,漂泊而随遇而安的一生,在顾福生的创作中有清晰的体现。他的创作大致可以按照他不同阶段的旅寓略作区分:中国台湾时期(1957—1961)、法国时期(1961—1962)、纽约时期(1963—1974)、旧金山时期(1974—1990)、波特兰时期(1990—2002)、芝加哥时期(2002—2008)、洛杉矶时期(2008至今)。从早期包覆在无尽的孤独和苦闷中的无头人体,中期对生死意识的反思和梦幻与现实并呈的书写,到晚近奔脱世俗羁限,宛若繁花圣境对生命动力的讴歌,顾福生穷尽一生表现对人、人生、生命最深的缱绻眷恋。

顾福生1970年作《迷魅之园》顾福生1970年作《迷魅之园》

  深奥复杂的人始终是顾福生最关心的画题:“我对人比较有兴趣,因为人是最复杂的、最有趣的,人跟大自然、跟环境都有关系,没有办法可以分开这些。”顾福生将所要表达的一切投入画里,他的画不仅仅表现出个人的美好快乐、不幸悲伤甚至生活细节,也诉说人的深深内里和对外界的感受。

  离世的前一周,顾福生仍然在画画。在离世之前,顾福生说:“我就快要拥有真正的自由了。”(王寅)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顾福生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