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申画廊:外滩3号的灵魂

2014年04月28日 17:10   解放日报  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 龚丹韵 本报记者 龚丹韵

  作者:龚丹韵

  外滩很艺术,上海CBD很时尚。

  上海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沪申画廊等一大批艺术展馆的“大佬”聚集于此。据不完全统计,黄浦区内有20多家在册的博物馆、纪念馆,非在册的带有博物馆性质的文化场所也有十余家。

  这里不仅引领着购物潮流,也已成为展览的天堂,空气中弥漫着艺术的气息。

  在上海,无人不知 “外滩3号”,它代表着高端、时尚与优雅,成为当代上海的一个新地标。然而外滩3号的联席主席睢天舒女士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沪申画廊,才是整个外滩3号的灵魂。 ”

  沪申画廊位于外滩3号整栋大楼的中心层3楼,35米的挑高中庭贯穿于整栋建筑。无论身处于外滩3号的哪一个楼层,都能透过玻璃,一览画廊的艺术与文化气息。宫殿般煌煌的挑高中庭,和充满着自然光线的巨大空间,由著名建筑设计师迈克尔·格雷夫斯领衔设计完成,占地1200多平方米。谭盾在此举办的音乐视觉展,就曾利用这里挑高的中庭,模仿钢琴的琴键轮廓,做了一个上升的递进阶梯。

  沪申画廊是整栋外滩3号改造之初,就早已规划好的一部分,是打造这座文化新地标的重中之重。因而也就无需奇怪,一个对公众完全免费开放的画廊,为何能够占据3楼如此寸土寸金的区域。

  时间回到2004年,沪申画廊开办之初。彼时,人民公园的MOCA当代艺术馆尚未建立,上海的当代艺术展览寥寥无几,观众对当代艺术十分隔膜,只有艺术圈里的人自娱自乐。在这样的背景下,外滩3号开幕后的沪申画廊,邀请了中国当代以及国际重要的艺术家来此办展。周春芽、刘炜、张晓刚、叶永青、方力钧、张培力、岳敏君等,如今听来,每一个都是当代艺术响当当的 “大牛”,都曾在沪申画廊展出过作品。

  某种程度上说,沪申画廊是上海当代艺术展馆们的 “老大哥”,是在中国富有权威影响力、美术馆级别的画廊。 2010年,沪申画廊赞助并策划了国内首届约翰莫尔绘画大奖赛,如今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老外们曾以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和画廊非常 “土”。然而前来的新加坡总理、印尼前总统、法国前总统夫人等,每一位在看到沪申画廊后,都不由感慨“这是具有国际水准的”。几乎就在画廊开办的同一个时期,中国当代艺术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一些作品拍出了高价,一大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如今,当中国当代艺术高调崛起后,沪申画廊依然在低调地坚守。这种坚守,在外人看来还有点“傻”。曾经有一位财界人士对睢天舒说:“这么好的楼层,租出去能赚多少啊,我看画廊的负担如此重,你们还不如早早关门。 ”然而十年下来,沪申画廊依然坚持免费对公众开放,坚持对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今年已经60岁的傅积奋,是沪申画廊的一位普通 “打杂工”,负责设施维护、挂画、安保等一系列工作。自从2005年来到这里,没有任何美术专业基础的傅积奋,就在一期又一期展览中,熏陶出了自己的品位。他被画廊的经理们公认为 “眼光最好的预言家”。比如有一次徐冰举办的“地书”展览,傅积奋布展时就念叨说这期内容好。果然不出所料,“地书”后来成为艺术界一直津津乐道的经典,整套作品被全部买走。有些展览,傅积奋明显觉得“就这几张比较好”,结果也往往如此,买家们下手的正是他说的那几幅作品。傅积奋如今的业余爱好,是到西藏看唐卡。难以想象,一位普通的挂画工人,对唐卡如数家珍,这颇有点像“少林寺扫地僧”的桥段。

  沪申画廊的团队,流动性很低,因为“许多人走了最后又回来了。 ”画廊经理笑着说,在纯粹的艺术氛围下过惯了,很难再喜欢上商业味浓厚的工作。

  画廊的艺术总监吴承祖,常年旅居伦敦。他说,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土壤和西方略有不同。有一回,西方的买家来到中国,想买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结果却发现,有好几家画廊同时代理,他不知道究竟该找哪一家。对西方艺术家来说,他们在一座城市一般只有一个固定的签约画廊,而中国艺术家并非如此。

  “中国的艺术家比较独立,与画廊的合作关系与西方不太一样,这也是我们的特色。 ”吴承祖说。对他而言,作为沪申画廊的总监,担子不轻。画廊在学术圈、艺术圈积累的口碑和声望,如何在新的当代艺术环境下发扬,他一直在思考,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和中青年的新艺术家密切合作,培养这些后起之秀,把他们推向世界各大国际博物馆、美术馆。沪申画廊正在成为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交流平台,而非单纯的展示作品。

  目前正在画廊展览的是胡项城的《隐形·显像》。胡项城的绘画与装置作品,曾展出于上海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国际雕塑装置展、巴西圣保罗建筑双年展等诸多国际性展览。在上海郊区的金泽、青浦、朱家角等地,胡项城孤心苦诣地打造他的理想天地,以大量社会调查为基础,从融入老街的铺路到修复的建筑物,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整理到华夏民族节日的复兴,作品涉及建筑、空间、器物与仪式等多个领域。

  采访接近尾声,穿过画廊的场地,能看到画廊每一扇临江的窗户外,黄浦江水和外滩的天际线扑面而来。在这样经典犹如明信片的上海风情下,一间高级别的当代艺术画廊,正迎着江风、伴着钟鸣,以免费开放的姿态,散发着优雅的艺术气息。这一幕场景,是对上海最好的文化阐释。

  展在外滩,文化的韵味正飘散在春日的黄浦江边。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