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者 | 有一种公共雕塑叫杨毅斌式雕塑

2023年03月27日 10:5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杨毅斌  

  艺术创作也好,展览创作也罢,其皆是对真理、道德、知识、问题、办法等有长远意义或是实际意义事物的传播。

  作为展览人,更像是人类文明的传道士与修女。

  通过一种喜闻乐见的“翻译”,让难以理解,被忽视的或是乏味的有益话题,让观众能够欣然接受。

  为谁而做

  商业创作多是被动性的,这是我多年来不适应的。我近年更努力的在争取实现一种主动性的创作,在满足甲方需求的同时,更多考虑创作对我内心与人生的意义所在。

  创作是一种自我认知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创作更是一种是自我的救赎与解脱,心灵的自育与净化,这更像是一种修行中的感恩,我觉得这才是创作的本真,这也是我人生选择这个职业的意义。

  同时,创作让我们成为所涉及各个行业和学科的半个专家,这种对一片片新世界的探索与认知过程是快乐的,刺激的,并使得我们的精神不会在麻木中衰老。

  普世先者

  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都有着不同维度的创作初衷,也必然产生不同的影响与意义,从唯美、幽默、新奇、惊艳、震撼、警示、感悟、启发、顿悟、觉醒到开悟,虽不能厚此薄彼,但也要正视其所能发挥的不同的作用。

  有些艺术作品像小花一样美丽,有些做作品却像灯塔一样照明方向,无论是《自由引导人民》、《内战的预兆》、《格尔尼卡》、《收租院》、《原爆图》或是《雅典学派》,这些作品之所以伟大,不仅是艺术的造诣,同时宣誓出不同时代的声音与大师们心中的信条。

  我斗胆效法他们的精神,这其实就是《时空对话》这组雕塑的创作动机,一组有灵魂、有使命、有话题、有力量、有精神、有真理、有启示,也有些警示的作品。

  在这个作品中,我希望通过在不同的科学领域中,不同时代中西方科学家与技术大师的对话,体现出一种当今人类文明在科技领域发展中的关系,需要的不仅是共识与竞争,而是更多的交流与共勉。整个雕塑群在感官上所传达出的中西方科技的巨大差异感,也同时是一种中国当下科技发展的警示与鞭策。

  当代下的古典艺术

  这个作品可以说是很当代也可以说是很古典,我一直认为古典与当代的区分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话题和思想的层面,一个是技术与手法的层面。

  我们可以用当代技术表达经典永恒的话题,也可以用古典的技法表达当代的观念(当然也可以用古典的手法表达前人的思想,或是用当代的技术表达当代的情绪与状态。)此作品更为倾向于后者。古典的艺术观念侧重于客观与真实的表达,也更要兼顾公众的解读,同时古典之美所关注的哲学思想,信仰的真谛(当代艺术有时候是反信仰的),社会与生活,生存与文明等大命题确实在当今社会依旧是必要的。

  古典主义的创作感受不仅要有一种自发的匠心、真心、诚心的使命感,更要有一种对当下文明与未来预言的敬畏。

  下面就作品《时空对话》中的一些创作特点,与大家分享

  技法上:这次整个雕塑群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大多塑形所惯用的单一手法,如西方古代的科技名人更多的借鉴了米开朗基罗与贝尼尼的风格,而中国古代科技名人则吸取了不少中国人文画与古代塑像中的造型方式。这个可以在亚里士多德与老子,居里夫人与葛洪的两组中有明显的看到。这种多重技法的混合运用,在群雕是少有的,我希望观众能够从中感受一些文化的包容,也有那么一丝“不和谐”的对抗。

  葫芦里的朱砂吸取了我爱罗沙忍的感觉

  时代性上:鲁班与达芬奇一组的亮点则是鲁班所造的金木鹊,《墨子·鲁问》中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在创作金木鹊的过程中,本体为榫卯结构,饰面上添加了一些中国传统造型工艺,而在突出机械机构与固定件的地方,我更多吸收了蒸汽朋克的风格与感觉,使其更具现代感。

  我希望这种尝试所传达出的更多是一种关于不同时代审美趋向的共鸣,而不仅是一场仅存于空间上的中西方对话。

  材料上:混合金属材料在雕塑行业中多用于小品,在大型写实群雕领域的应用却屈指可数。黄铜、紫铜、不锈钢、青铜、白铜等不同材料的混合应用更要兼顾不同材料的面饰处理,这在原型试验的制作,特别是组装与焊接上造成巨大的实施困难,但带来的也必将是独一无二的效果。这点也在老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重有所体现。

  准确性:真实是一种美,准确更是真实的深度体现。有些事可以发挥性创作,有些却需要严谨的遵循客观。似是而非的艺术表达有时候不是艺术的高明,而是对真理的误导。

  其中指南车的这次创作算是严谨的,重点在于机械结构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这些既要理论依据,更要有技术支持。如果这个作品真的是木制的,那就应该能真的跑起来。

  生动性:这次创作在生动性上也进行了不少大胆的尝试,比如达芬奇,我们打破了传统对达芬奇严肃、呆板的表现,而是通过对这位绘画大师瞬间的生动捕捉,体现出达芬奇严谨与智慧的一面面。其中更是借鉴了诺曼·洛克威尔《三人自画像》和萨尔瓦多·达利《六面真镜子里的加拉》作品中的感觉。

  诺曼·洛克威尔 1960年 《三人自画像》

  萨尔瓦多·达利 1972年 《她因在六面真镜子里临时照出的六个虚角膜而变得永恒》

  差异性与客观性:牛顿和墨子这组则在于表现出巨大的反差感,墨子身材高大且不失沉稳,为人朴实憨厚,这点从他的“兼爱”“非攻”中可以看出。由于墨子曾为宋国大夫,服饰上更是朴素中透出一种高雅。

  牛顿在历史记载中身材不高,只有1.68米左右。他为人自傲暴躁,而对胡克成果的侵占与对莱布尼茨的打压更体现出其人品之差。由此我们把他想象成高鼻梁,鹰钩鼻,深眼窝,小眼球,垫着脚,挺着小肚子,耿耿着脖子。眼光中充满了怀疑与藐视一切。但由于牛顿身份高贵,衣着上还是非常讲究的,他穿着欧洲公爵的服装,十分的华丽,如此一来与墨子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某种角度说,我们这次创作的牛顿也可能是雕塑历史上“最像牛顿的牛顿像”了

  学术性与细节刻画方面:这点上在爱因斯坦与杨振宁这组雕像中尤为突出。

  这个作品的灵感出自1952年的那次杨振宁与爱因斯坦的会面,两人交流了1个半小时,那时候的杨振宁还很年轻。

  雕塑描述着年轻的杨振宁正在向爱因斯坦进行着讲解,他伸出的三个手指与标注有“S”、“W”、“EN”既强力、弱力和电磁力的三个连接球象征着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统一场论是爱因斯坦后半生中最重要的追求)。而半埋于地面的一个重球上面的“G”代表着这一理论还尚未实现。

  而爱因斯坦的动作与姿势来源于一张《爱因斯坦与玻尔》的照片,这里暗含着一个隐藏人物,第三对话者——尼尔斯 ● 玻尔,他和爱因斯坦之间有关于量子力学的著名争论至今也没有彻底结束。

  而玻尔作为量子力学哥本哈根派的领军人物,与杨振宁所关联的量子力学下半夜的发展所构建出的话题远不是三个人的对话(爱因斯坦、杨振宁与隐藏人物波尔),而更是一群人对于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讨论。

  爱因斯坦叼着烟斗,座椅则是一个弯曲的虫洞,这是爱因斯坦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他的腹部放着一张折皱的纸,上面写着“波恩哈德·黎曼”。纸的上面爬着一只蚂蚁,以所谓“曲折的直线”路径爬向远处略带漂浮感的超立方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确实是建立在黎曼数学基础上的,而辛顿的超立方更代表哪个时代人们对多高维空间的遐想。

  我们还能够看到,爱因斯坦手中握着一个欧式的指南针,传说爱因斯坦对科学的兴趣正是源自他儿时父亲送他的这件生日礼物。

  在爱因斯坦身边的这把小提琴不仅是他的爱好,琴弦更象征着爱因斯坦毕生追求的统一场理论与当下热门的弦理论都是在寻找打开世界真理的钥匙。琴弦上还有一排字“上帝不会掷骰子”,这是爱因斯坦所犯的一个巨大的错误,特别是在2022年诺贝尔奖更是被再一次打脸。而小提前的旁边的两个筛子,上面的是3和6,合力来就是9,宇宙密码369也许才是是万物的真相。

  下面再说说中央的核心雕塑《奇点 ● 二元中和》:

  《时空对话》是一组环绕整个广场的雕塑群,如果说《时空对话》是整个群雕的形与神,是物化与精神的象征,那么《奇点 ● 二元中和》便是整个群雕作品思想的集聚与升华,成为整个群雕灵魂的圣杯。

  《奇点 ● 二元中和》中,“道可道非常道”、 “我思故我在” 与“罗森桥”;老子、迪卡尔与爱因斯坦是这个作品的文本构建。

  《奇点》弯曲下的太极连接成了虫洞,一种在三维时空中表达的爱因斯坦-罗森桥,这是2019年的作品,可以在广州的“全球溯源中心”中看到这个原作。

  三维的太极球,阴阳两仪上分别布满了中国的科技名作与西方的科学著作。而连接的四维的虫洞将认知的差异,学术的差异,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在割裂与对抗中进行着转换与融通。

  我们可以透过《九章算术》看到《几何原本》,也能够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空隙中领略《墨经》,进而诠释出整场群雕的大命题 “交流、发展、共勉、共存” 。

  可以窥视对面世界的“虫洞”

  而这些人类的文明巨著在阳光的照耀下,其光影便会浮现于并叠加在代表整个宇宙常数的尺度中!这更具有一种诗意的浪漫!引人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小  结

  当一种全新的角度表达一些经典的想法,便能够让人回味;

  当一些新的内容交织出有趣且有意的观点,便会形成一种精神上关注,一种对内容上的敬仰。

  整场群雕拥有着对中西方科学发展史所讨论的多维度的价值,这也是当下应该被关注的话题。就雕塑自身的创作而言,通过对中西方多种视觉审美标准的融合,蕴含着协调中的对抗。

  在内容层面上,无论是协同合作与师夷长技还是技术垄断与科技制衡都具有很鲜明的象征性、前瞻性与现实意义。

  另外,通过相对严谨的学科划分是为了避免文史类对话主题创作中的随意性的。

  通过科技作为本体的艺术化的表达,最大化的避免了以艺术为主体的科技手段所造成的误读。

  这便成为此次“科技人本主义”的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实践。

  科技人本主义

  科技是变量不是定量,科技是人们寻求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创作的本源是思想实验,设计实属实践科学的一个分支,设计的精神即是科学精神!

  科技的想象力不亚于艺术与设计的想象力,科技的创造力远大于艺术的创造力

  科技是扩充设计语境与话题、文本的新的素材

  美学的两面性即科技的理性之美与人文艺术的感性之美

  宣扬科技的艺术化,是以科技内容、特征、表象等作为本体,包括且不限于我们掌握的任何手段和任何的艺术门类作为实现

  主张用新技术来传达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反对炫技、搞怪与哗众取宠

  科技人本主义不局限于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是依于科技史的多元发散

  科技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并以人文本

  科技人本主义既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声,也希望是一种科普。

  商业写实人物雕塑和公共雕塑中

  普遍问题

  最后我提一下个人对商业写实人物雕塑和公共雕塑存在的问题,希望对需求方有意,也希望对创作者重视。

  1、 大多群雕的人物千人一面(每个面貌都感觉像一个人)。

  2、 没有表情特征的差异性,缺少人物情感的表达(好的人物雕塑第一感受是活的,是鲜活的人物气息)。

  3、 做法与技术过于单一,过于教条,以行业通用的表现手法塑形(如流行的切块大泥法,而缺少艺术的个人风格和特征,这很像多年来美院色彩考试中的十几笔画苹果的应试技法),缺少技术手法上的研究与创新。

  4、 还有些是过于工艺美术的塑形技法,过多的模式化与机械化的审美表达。

  5、 过于注重造型,浮于表面的刻画,而忽视人物的结构关系。

  6、 忽略人物形体特征关系(高矮胖瘦),是否通过形体、骨骼、肌肉与毛发体现人物的内在特征,特别是形体方面,很容易出错误。

  7、 材质的表达上,无论是衣物鞋帽,肌肤血脉的质感与细节是否真实且自然。所有细节的刻画是否细致入微,是否传神,是否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8、 忽略通过人物内在气质所要表达出的雕塑的思想与主题的传达。

  9、 过于平面化的处理,构图方面过于偏重通过平面构成的审美原则体现作品的审美,而忽略了雕塑核心内容本体的传达(这点在近年的很多浮雕类和半圆雕的雕塑作品中尤为明显)

  10、 所有的细节刻画是否完美的传达内容与价值,是否有助于整个雕塑理念与气质上的提升。

  11、 过于人物单一化的考虑,忽略人与人,组与组整体关系。

  12、 作品是否张弛有度,细微的把握是否拿捏得到,过犹不及。

  13、 设计化的雕塑,现在很多的雕塑有另外一个极端的发展特征就是设计感过强的问题,甚至出现手办塑形中的套路话问题,从而导致在融入设计手法的同时不够放松,不够生动,也存在一定的审美教条的问题。

  简单说,第一眼看到是舒服的,是鲜活的,看的像“人”而不像“神”更不像“像”,有一种张力中又不失内敛的便是好作品,反之则不然。

  有一种展馆设计,叫杨毅斌式展馆

  破坏者

  [蒙泰2023新展厅设计]

  作为展馆行业,无论是政府馆、企业馆、科技馆、专题馆、艺术馆还是企业馆,发展至今,有时候可以通过革新下的迭代升级而实现发展与突破。而有些问题则需要从根本上寻求“重置”,进行对展览本质的重塑,破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美的新生……

  有一种公共艺术,叫杨毅斌式公共艺术

  拓荒者

  [蒙泰科技楼公共空间艺术提升]

  在很多的商业项目中,往往把美陈、道具、景观与新颖的装饰作为艺术来烘托空间与氛围,我想说的是将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的人造之物理解为艺术是错的(当然,艺术也不都是具有审美性的),它们依旧是设计,而且对于客户而言是不高级的。艺术是有话题的,有内容的,有故事的。

  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平滑美学,而艺术是崇高美学。平滑美学讲的是同者、是展示、带来的是愉悦;而艺术表现出的则是他者、是表演、带来的是否性与震撼……

  艺术对科技的关注和表达并不是一个很新的话题,但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科技在发展在进步,无论理论科学对人们认知与思想的改变,还是技术实践对生活的概念,无论是实验与观测对超大宏观和超微观尺度的认知,还是“技术爆炸”带来的层出不穷的“新物种”。

  那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说,与科技有关的艺术创作会不断继续的延续,同时在不同时代会形成不同的话题,不同的关注,不同的意义……

  杨毅斌

  业内并有“设计鬼才”之称

  2010年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总设计师

  句集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

  观念设计发起人

  科技人本主义倡导者

  思想型设计师

  博物馆群设计专家

  “法国艺术家与设计师协会”签约艺术家;凤凰数字签约艺术家

  同时是新媒体艺术家、实验艺术家、观念艺术家、光影艺术家

  曾担任:

  2010年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总设计师

  奥迪A8L主题馆总设计师

  海南海花岛博物馆群总设计师

  天工开物乐山水晶博物馆总设计师

  傲来仙境水晶文化艺术馆总设计师

  清明上河图沉浸式体验馆总设计师

  全球溯源中心总设计师

  云端机器人大世界总设计师

  艺术作品与荣誉:

  科技艺术品:

  7件科学艺术品参展于全球最大的国际艺术展“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并提出“科学与人本主义”的人类宣言,并荣获:全场最佳奖(Award of Excellence)和最佳国际产展者(Best International Exhibitor)

  法国卢浮宫展览作品“奇点”(虫洞),——2019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展

  参与2019年法国科学节学术作品交流,3件作品参展。

  2022年“法国艺术家与设计师协会”签约艺术家

  个人荣誉:

  曾获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汽通用最佳设计大奖。

  2007年NOKIA全球展览展示一等奖。

  2010年上海世博会北京馆 及2011年奥迪A8L主题馆入选 《2014年中国环境设计年鉴》

  2018年度中国建筑装饰杰出展陈空间设计机构

  傲来仙境水晶文化艺术馆荣获法国INNODESIGN国际创新设计金奖;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奖)金奖

  2019年度最具影响力展览展示空间作品

  2019“中国品牌榜”年度中青年影响力设计师

  傲来仙境水晶文化艺术馆荣获2019年度迪拜“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n Interior Design ”室内设计大赛金奖

  2019年度能源星球企业展示中心荣获法国INNODESIGN国际创新设计金奖

  2021年“梦中上河”《清明上河图3.0》数字主题馆荣获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金奖

  2022年“梦中上河”《清明上河图3.0》数字主题馆荣获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金展奖第一名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