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婚姻文书,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变迁,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见证了媒妁之言与自由婚恋观念的交汇,与时代息息相关。
2月14日,收藏家黄永亮先生与花地湾古玩城共同策办“书向鸿笺 情聚花城——百年婚书展”,以助力发扬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倡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
此次展览地点为广州花地湾古玩城二楼九里艺术空间,将从2月14日展出至2月28日。活动共展有婚书百余件,分为九大专题,时间跨越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时期,不同的时代其婚姻文化不尽相同,让我们共同见证、探知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婚姻文化。
清朝
(光绪四年 入赘合同喜书)
清代时期婚姻程序上仍延续旧时的“三书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时的结婚凭据有求婚贴、庚谱、鸾书凤笺、鸳鸯礼书、婚盟等,红纸墨书写有生辰八字、聘礼以及新人行礼的吉日吉时。
民国时期
(1923年2月份印有五色旗图案的婚书)
民国时期婚书内容多辞藻华丽,样式更加美观,材质更加丰富。婚书名称逐渐现代化,演变成 “订婚证书”“结婚证书”“伉俪证书”等。
新中国时期
(1953年 广州市人民政府民政局颁发的结婚证)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赋予结婚证书以崭新的形式和内容。证书内容更加简洁精炼,除结婚人外,双方父母、媒人、证婚人均不再出现,强调婚姻自由、自主自愿、男女平等、互敬互爱。
六七十年代
(1969年 印有毛主席头像和语录的结婚证)
六七十年代的结婚证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最为明显的是上面的标语与口号,四周的镶边也从鸳鸯改成了红五星、向日葵,个别结婚证书上方印有毛主席头像和语录。
八九十年代
(1983年 阿城县人民政府颁发的结婚证)
改革开放的政策给结婚证带来了新的变化,在计划生育作为国家政策严格执行的当时,“勤俭节约、计划生育”也很自然地出现在当时的结婚证上。
革命伴侣
(1955年 上海市蓬莱区人民政府颁发给革命夫妻的结婚证)
在革命时期,一对革命伴侣的誓言,不只是“相濡以沫,钟爱一生”,还有对党和人民忠贞不渝,随时准备奉献牺牲的承诺。
边区婚书
(1948年 晋冀鲁豫边区的订婚、结婚证明书)
边区婚书文字内容、语言风格迥异于传统婚书,没有任何祝福语、修饰性语言,在十分简练的有限文字内特意表明“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等,强调其法律性。
海外游子
(195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匈牙利大使馆领事部颁发的第一号结婚证)
虽远在他乡,但不忘血脉之情。这一张张带有祖国文字、元素的结婚证是“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的真实写照,传递着他们对故乡的守望,对祖国的眷恋。
集团结婚
(1939年 上海集团结婚代办所第九届集团结婚证书)
四十年代左右开始盛行集团结婚,集体婚礼成了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时髦事。不少人选择了政府举办的集体婚礼,和其他幸福的恋人一起完成人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