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的更名之争:司母戊还是后母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8日 14:33 大众网-齐鲁晚报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

  日前,央视主播在播报一条文物新闻时,将“司母戊鼎”念成“后母戊鼎”,引来不少热心网友的质疑,最终引出了国家博物馆早已悄然将国宝级文物“司母戊大方鼎”更名为“后母戊大方鼎”的消息,而司母戊的改名又引出了一番争议和质疑。

  改名国宝更名“后母戊”

  3月下旬,位于国博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记者登录国博网站看到,在“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的专题介绍中,“司母戊”已经改成了“后母戊”。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据了解,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

  有专家称在1999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物三字经》一书中,就已经有了“后母戊 鼎中王”的说法。这里的“后”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

  而目前的中小学历史课本上,使用的依然还是司母戊大方鼎的名称。

  缘由“后母戊”更为确切

  著名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认为,最初起名“司母戊”的时候,专家认为“司”和“祀”字相通,应该是祭祀的意思;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这种说法就越来越站不住脚了,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而这件青铜器的器主又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因此从意思上来说更名为“后母戊”更为确切。

  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方辉教授认为,“司”、“后”在甲骨文中就是一个字,本意是以手遮口,有发号施令之意,引申为统治者,其结构或向左或向右,到周代金文始固定下来。当年对“商王之后”的观点没有形成共识,现在看来,用“后”表示“王后”更符合实际情况,这也是学术进步的一种表现。

  争论尚不能盖棺论定

  史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薛冰表示,从语法上来说,虽然“后母戊”似乎更说得通,但是考古研究切不可“望文生义”。

  至于“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建议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的说法,薛冰举了两个反例:1988年,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由马承源担任主编的《中国青铜器》一书中仍使用了“司母戊”一词;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殷墟妇好墓》同样用的是“司母戊”。

  著名青铜器鉴定专家张颂斌先生认为,司母戊鼎和司母辛鼎风格图案很相似,他推测其中的“戊”和“辛”应该是铸器者的名字,器主不应是女性。从甲骨文和金文看,商代贵族女性名字出现较少,如金文中的妇好,在甲古文中也可得到验证。虽然妇好是将军,但也没出现类似后母的提法,与对商王的称呼有明显的不同。他认为,如果没有更确凿的证据,作为一个未确定的学术问题保留下来更好,司母戊鼎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影响的文物,改名要慎重。另外,国博虽有话语权,但改名还要考虑成本问题,比如教材、出版物都要改。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金石研究组的乔文杰认为,学术界尚有争议,正因如此,现在定论“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都为时过早。这只是一段学术之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盖棺论定,这并不是最终的标准。

  质疑改名没有程序?

  南京博物院技术部主任王金潮曾经主持用仿古代的泥范铸造工艺成功铸造出司母戊鼎复制品。对于这个争论,王金潮表示,就算念错了,我也觉得没必要改过来。司母戊叫了半个多世纪,已经深入人心了,如果为了改正一个字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我觉得太浪费了。

  另外,不少专家认为,对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文物进行更名,还要适当考虑大众的感受。对于大众来说,容易产生疑问的则是:这么一个国宝级文物变更名字,是否需要有一些程序?是否需要经过专家集体论证、权威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博应该广泛征求考古学家特别是古文字学家的看法,才能做出改名的取舍。

  背景30年的“司”“后”之争

  张颂斌先生介绍,新中国建立之后,郭沫若担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因为对甲骨文与金文有着很深的研究,郭沫若经过考证,认定此鼎铭文为“司母戊”三个字,于是,这个大鼎被命名为司母戊鼎。“其中的‘母’字,就像一个跪坐的女性,是个会意字,这是得到大家公认的。”张颂斌说。

  这里的“司”被认为是“祭祀”的意思,还有人把“司”解释为“掌管”的意思。比如“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也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  然而,有些专家对此产生异议。著名文字学家唐兰在1977年《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纪要》中认为:“后字写如司,有人就读为司辛是错了。司、后本一字,《说文》把左向的读为司,右向的读为后,古文字没有左右的区别,或读为后,或读为司。”他否定了“司母”的说法。

  多年来,这两种观点并存,因为单从字义上理解,无论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都能解释得通。在已发表的权威资料中,“司母戊”后面一般都注明,“也被称为‘后母戊’”。上世纪90年代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华文物精华大词典》中也对司母戊做了同样的说明。

  另据了解,在1979年出版的《辞海》关于“司母戊鼎”的解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鼎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

  新知商王用“天干”作名

  张颂斌先生介绍,商代的王有用天干作名的习惯。在32位商王中,除了商朝的创建者汤以外,从太丁到帝辛(纣)的31位王都是用“十天干”作名的,说明商代有这个规律。这从甲骨文中也得到了证实,不论什么原因,都说明商代人已经对天干地支有着普遍的应用。

  本报记者 张向阳

  相关观点

  司母戊大方鼎    有学者提出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铸。戊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而在武丁的另一个妻子妇好墓中,曾出土过“司母辛”鼎,有人推测,辛可能是妇好死后的庙号。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