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的新目标:提升素质和商业化

2013年02月18日 09:17   收藏趋势  

  在这个人人在网络上发言、每天都随手拍照、个性化渗透到日常行为中的时代,“艺术”这个词变得很陈旧,除了艺术圈的人自己卖力的谈论或矫情的推销外,很少能让别人当回事。这时,艺术圈里回过神的人忽然明白:原来,所谓的“艺术”其实只是技术,掌握了别人没有的技术时,就拥有了用技术来说话的特权,别人即使有话却说不出来;如果技术面前人人平等,艺术家也就没有了特权。科学工作者们的努力,让大多数人轻松的掌握了技术和拥有了说话的平台,当大家不再需要比拼技术却能同台表达时,“大众”的体验和思考居然这么精彩!人人都是“精彩的人”,比人人都是“艺术家”要更贴切。

  这时,“艺术家”或“艺术人”们可以继续自以为是,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就自娱自乐吧。这也算一种活法,如果自己觉得高兴,没什么不好。或者,继续在技术上追求难度,让自己拥有技术的特权。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因为科学工作者们很快又会让这些技术被“大众”轻松掌握。如果不再靠技术特权来高人一等,不再打造“艺术”的神坛让自己的屎尿屁都自动拥有光环,而是想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获得认可和重视,那么,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比别人更精彩!

  这时,问题出来了:贴着“艺术家”标签的人,他的体验和思考比别人更精彩吗?或者这样看:哪些“艺术家”在艺术圈外依然被人们认可和重视?目前,好像除了一个胖子,其他人都还是在艺术圈里面喊叫,圈外却静悄悄。如果这样看,其实很多“艺术家”的想法和做法已经很陈旧,不能让艺术不断生长、延展,反而越来越萎缩、老化。

  不进则退。技术优势被拉平后,原来的“艺术人”们如果不在新的局势下转型,必然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原有优势。但从长线来看,这是螳臂当车的,落后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早晚会被淘汰,如果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会越来越难受。在当下的局势中,需要艺术家成为高素质的人,而不只是技术发达、头脑简单,或者通过装疯卖傻、撒娇发嗲来与众不同。这时,应该反观自己的不足,不断补足和提升自己作为一个“当代人”需要的素养。技术不是没用,但只有技术就没用。

  艺术家最为人羡慕的是敏感,艺术最可贵的品质是自由、创造。优秀的艺术家,在对当代文明的理解方面,甚至在很多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上;艺术家对直觉、行动的强调,又让优秀的艺术家能走在公共知识分子的前面。从杜尚、沃霍尔这样的艺术家身上,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些。反观当下的中国,这样的当代艺术家能有几个呢?反而,广告设计等商业艺术的从业者们,更多的体现出这些品质。

  还有,在这个传媒高度发达、资本全面渗透的时代,艺术如果想真正生效,和商业结合是最好的方式,尤其在中国。把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表达出来,是起点,但表达出来后只有被别人消费,才会生效。当别人花钱购买了,这是最真实的消费,因为与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发生了最直接的关系。空谈或自娱自乐是最没有难度的,资本化并被别人实实在在的购买,是最难的,但高度也在这里。完不成这一步,再美妙的想法依然是胎死腹中。那些意识到艺术商业化、艺术资本化、艺术金融化的人,由艺术家转型为综合型的艺术商人,这些人更符合这个时代对“艺术家”的要求。 文/杜曦云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