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由心造
—我的艺术情结
文/卓福民
尽管我的家庭背景没有多少艺术色彩,但不知怎么的,从小我就喜欢画画,“文革”时中断学业被分配进厂当工人,也仍然如此。一开始,先是临摹连环画、插图、宣传画,而后寻找一切机会拜师学艺,包括一位邻居-美院科班出身的印染厂设计师,一位新华书店美工。“文革”后期,一个偶然机会,我踏进了上海市美术学校的大门,参加当时的“工农兵美术创作学习班”,脱离生产岗位近一年,系统地学习了素描、色彩、透视等美术课程,同时还分别去了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建设工地和江西井冈山写生及创作。当时的我,一心一意地想当画家,对画画发疯似地着迷:素描、速写、水粉、油画、木刻,什么都尝试;人物、风景、静物,什么都入画;工余、出差、旅游,什么时间都利用。所以,当听说某美术院校要正式招生,我曾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几次向我所在的工厂领导申请报名,无奈厂领导不批准。在那个年代,表格上没有所在单位的大红公章是报不了名的。
想当专业画家之梦破灭的第二年,“文革”结束,我刚25 岁就当上了所在工厂的领导,但仍念念不忘画画。水粉宣传画“欢庆”(1976 年)、水粉宣传画“要安定团结”(1980 年)就是这段时间的典型代表作品,先后被选入参加上海市级美展。然而,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行政事务不但占据了我的工作时间,也占用了我的大部分业余时间,画画成了业余中的“业余”。
随着改革开放,我的事业每隔八年有一次转变:从企业领导转为政府官员;又从政府官员转为香港红筹公司老总;又从红筹公司老总转为创业投资家。事业的压力,起步的艰难,环境的复杂……在人生每次碰到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从没有沉沦,从没有沮丧,从没有彷徨,更没有得忧郁症。这依靠的是亲情、友情,还有“艺情”,一种深深埋入心中的艺术情结。
画为心声,境由心造。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我正在香港工作,股市狂泻,楼市狂跌,人心惶惶,我创作了油画《磐石》以表达心声。二年后,经济转稳,人们心情开朗,我以黄山为素材,创作了水彩《云开雾散》。2002 年,我从体制内出来跃入完全市场经济的深海,海上日出的灵感,触动我创作了第一幅抽象画《沧海之光》。
2005 年随友人去西藏旅游,雪域高原的旖丽风光,瞬息万变,只有用照相机才能捕捉到这特定的时刻。返沪后,我配备了全套摄影器材,每当旅游度假,照相机已成了我行囊中的“标准配备”。于是又有了摄影作品:香格里拉系列、南极系列、北极系列……。
数码时代的来临, 不仅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也带来艺术的多样性,这几年我又尝试用平板电脑指绘进行写生和创作。
无论何种艺术形式,于我而言,已越来越失去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功利性,而仅成为我丰富人生的组成,精彩生活的写照,心境的自然流露与平衡。我追求淡泊,但不失去激情;大气,但不失去细腻;淳朴,但不失去浪漫。
人生到了耳顺之年,我的创投事业仍在继续,而我的艺术人生似乎还刚刚开始。感谢我的朋友们——著名画家方世聪老师和李磊、罗丹等艺兄对我们举办“色·界”展览和雅集的支持!感谢策展人崔艳、朱川两位女士的辛勤付出:从拟定展览主题到推广宣传,从作品遴选到雅集策划,花了不少心血。感谢喜马拉雅国际美术馆的主人戴志康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李龙雨馆长的鼎力协办!感谢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和中房置业董事长桂国杰先生的赞助!感谢新沪商联合会和良友文化基金会的赞助! 感谢一批热爱艺术的义工, 特别是大商学院的弟子们!谨以本展览向我人生旅途中的亲人、贵人和友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