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报
潘天寿 如此多娇 1959年
潘天寿1959年所作的青绿山水《江山如此多娇》,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之作,这从“五九年国庆献礼”几字,可明确得知。第二年元旦,浙江美术学院还专门举办“江山如此多娇”的美术展览会(《杭州日报》,1959年12月30日,第2版),潘天寿的这件作品很有可能参展。
大概为了满足各种不同报纸杂志的需求,1959年潘天寿还绘制至少有两件“泰华赤松图”,画上明确写着“庆(祝)贺十周年国庆”。《浙江日报》上还刊有一幅他与吴茀之合作的《百花齐放》(《浙江日报》,1959年10月1日,第8版),另外还绘有两幅《菊酒》,及一帧巨幅《长春》。而同为1959年画的“毛主席浪淘沙词意”这一山水画,其创作可能也出于大致相似的缘由。尽管图式大异,但结构类似,且都以毛泽东诗词点明题意。关于其创作思路,潘天寿曾说:
……例如我所作《江山如此多娇》,我的原意是想画得既娇艳而又美丽,故用大青大绿画成,下部的朱桃用西洋红点花,以配合青绿的颜色,是合于娇而且艳了。然而客观者将深青嫩绿看成是秋景,朱桃看成红叶。又,我是不会画群众人物,因此船上只画一个人,是避短就易的办法,确是缺点,看起来自然有些不热闹的感觉,……(转引自卢炘编:《潘天寿研究》(第二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87页。)
黄专、严善錞在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最后部分就论及了《江山如此多娇》等所谓“祥瑞山水”,认为其江中泛舟的处理手法,忽略了这种象征母题与“隐逸山水”的图式特征更为一致。(黄专、严善錞:《潘天寿几幅山水画作品的象征寓意研究》)
那么,《江山如此多娇》确如一些专家所说是祥瑞山水吗?我认为说青绿山水有“富贵”和“仙隐”两种性质几乎相反的意义特性,稍嫌主观臆测成分过重。
潘天寿 一溪花放暮春天 1954年
且事实上,潘天寿1954年便作有一幅同图式的画,上题“一溪花放暮春天”。此幅见于1958年《浙江画报》创刊号上,亦刊于1980年第12期由茅盾主编的英文月刊Chinese Literature上,与《江山如此多娇》对比,可说只有中间的题款不同。另有相类似的一幅,是作于1956年,参加了第二年举办的浙江省第一届国画展览会的《一溪花放暮春天》。(《浙江日报》,1957年2月6日,第4版)署名“韵洲”的文章说:“潘先生以简炼的笔法勾出几方巨岩,巨岩背后矗立着飞扬着小旗的更楼,群鸟横过江面,水天远去,长空一色;疏疏几笔又点出一带桃花林。站在画前,我们好象登高远眺,看到无边无际的太空,胸襟豁然开朗。全图以花青为主,遍敷石上,色调苍郁,更显出暮春景色。”(《杭州日报》1957年2月10日,第3版)显然也是一幅青绿山水。
潘天寿 一溪花放暮春天 1956年
浙江日报 1957-2-6 第4版
潘天寿 一溪花放艳阳天 1962年
浙江日报 1962-01-01 第4版
综合这些作品来看,我们大致就知道,不能因潘天寿用青绿技法描绘,又加上了毛主席“江山如此多娇”一词,就把它视作祥瑞山水;而说水泛渔舟就更多象征出画家的隐逸情怀,则更有过度阐释之嫌。如果真有这种象征意涵,以潘天寿当时的社会地位似乎毫无理由要如此有意为之。因为到了1962年新春,潘天寿还有一幅《一溪花放艳阳天》(《浙江日报》,1962年1月1日,第4版),亦与上述几幅近似。
潘天寿 青绿山水图 纸本设色 69×54cm 1962年
而1962年冬所作的《青绿山水》,上题“日色与朝霞,花光艳红绮;一棹水云间,江山美如此”,或可说有比较浓郁的“祥瑞山水”意味,但也仍有水泛渔舟。姜宝林则从画面的角度对此画作了分析:
山石的起和结完成以后,怎么制造矛盾呢?他画了三组树,既有对比,又有和谐,用焦墨的树干加胭脂的树叶,这本身就是对比。在房子和树之间加了一丛小竹,这样就能在房子和焦墨树干之间起到连接过渡作用,然后在大片空白处用赭色横拖坡岸。为了平衡树干向右上的斜势,这样就把秋树向右上的势收住,另外加小船和秋叶靠得很近,这样就形成一个整体。这幅画的船与《江山如此多娇》的船位置不同,各得其妙。(姜宝林:《解读“潘天寿变体画展”作品》,陈永怡主编:《潘天寿变体画研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39页。)
潘天寿 山水 1935年
其实,与《江山如此多娇》这一系列相近的最早的一幅,目前所见可能是1935年发表在《学校生活》上的“山水”,山石岩块全用粗线勾勒,意境空阔。
潘天寿 如此多娇
而画上题“江山如此多娇”一语的,除了1982年《潘天寿书画集》(上)等所收还有一帧外,还可见《天津画报》1959年第8期上有一幅,这两件作品构图类似,大概均为册页。2019年中国嘉德秋拍还有一幅,尺寸也不大;这幅比较值得一说的是曾见于国外展览图录,或可增其可信度。
《天津画报》1959年第8期内页
潘天寿 如此多娇 1965年
国外展览图录内页
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江山如此多娇》这类作品,有着所谓“祥瑞山水”的一些意象,但又未必尽然,切不可简单论之。传世原作恐怕也不仅仅是上述所论这些,但在市面上鉴定真伪时需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