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舟:艺术基金,不能只讲成功案例

2017年09月04日 15:2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成功的典范也有值得吸取的教训

  提到艺术基金,大家津津乐道的总是那几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其中最受人追捧的就是法国安德烈?列维尔1904年创办的“熊皮基金”和1974-1999期间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却很少有人提及历史上为数众多的失败的艺术基金案例。如果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无论中外,失败的艺术基金数据比成功的艺术基金数据高的多,即便是被大家奉为典范的“熊皮基金”和“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榜样。“熊皮基金”虽然是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开山之作,但是其示范效应却很小,紧随而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得人们根本无暇考虑艺术品投资。直到20世纪70年代,艺术投资活动才重新开始兴起。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艺术投资组合的总现金收益率达到11.3%,扣除无价因素和通胀因素后的年平均收益率为4%,高于同期的债券投资回报率。但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艺术品投资也并非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案例。比如由于交易需要获得一个分支委员会的批准,由此造成了时间延误,导致一些错失良机的事情。另外,基金会虽然与拍卖行达成了战略协议,由拍卖行为此充当收藏顾问,但是拍卖佣金却并因此而降低,加上艺术品收藏中高昂的保险费,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基金投资的回报率。因此,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也有不少值得吸取的教训。

  本世纪西方很少有艺术基金达到投资目标

  进入21世纪之后,艺术品基金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2002年两名佳士得拍卖行的前任资深高管在伦敦成立了美术基金,2003年,曾任职于美林证券公司的托博创立了菲门乌德艺术投资基金。这是两支影响比较大的艺术品投资基金。与此同时,许多其他的艺术投资基金及相关组织也纷纷成立了起来,比如由苏富比(微博)拍卖行前任主管朱利安?汤普森与詹森?谢负责的瓷器基金、由菲利普斯和卢森堡拍卖行发起成立的艺术护甲基金、由荷兰银行组建的艺术投资综合基金等。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基金可以重复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辉煌成果,甚至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均遇到了经营困难。其中荷兰银行的几个艺术品基金项目均为达到目标,当时规模最大的美术基金也只实现了其原有目标的1/3,而菲门乌德公司于2006年终结。

  失败基金的典型案例更应该告诉大家

  西方艺术基金发展史上,除了少数几个成功案例外,大多数都是以投资失败告终的,但却很少被人提及。如1989-1991年间,法国巴黎国家银行投资2200万美元组建了两支艺术基金,以购买16幅法国及意大利的绘画及素描作品,引来了许多投资者纷纷加入。但是在7年之后,该银行出售这套投资组合的艺术品时,却最终以损失800万美元的结局惨淡收场。再如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曾从养老基金募得3亿美元的资金投资于一支封闭的艺术品基金,后来由于为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而不得不暂时中止了项目。还有摩根?格伦弗尔曾发售过一支2500万美元的艺术品投资基金,日本丝满按揭公司曾投资5.2亿美元购买了7300件包括雷诺阿等西方现代主义及印象派的绘画作品,这些艺术品投资基金都以严重亏损告终。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仍有很多新的艺术品投资基金成立,基金的发起人对艺术基金都信心满满,但是实现证明,要让艺术基金渗入金融制度仍旧是个难题。

  我国大部分艺术基金结局也并不乐观

  在我国,除了少数几只2009年之前发行的艺术基金借助2010-2011年我国艺术市场发展高峰盈利外,2009年之后发行的艺术基金鲜有成功的案例。2012年国内艺术品市场出现大幅下滑,艺术品拍卖市场几近“腰斩”,受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影响,新发行的艺术品基金锐减,同时原先风光的艺术品基金也不得不黯然退场。2013年,艺术品基金进入了集中兑付年,国内艺术品基金应有29款产品在这一年到期兑付,总金额涉及26.42亿元。但是成交量的下滑与艺术市场的低迷使得艺术品基金的推出面临巨大的考验。2014年8月,证监会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将艺术品为投资对象的私募基金纳入监管范围,到期的艺术基金大多延期兑付或蚀本推出。

  本文目的并不是反对艺术基金或认为艺术基金不能成功,相反,笔者认为艺术基金是艺术金融中最值得鼓励的一种模式。本文旨在告诉大家历史真相的基础上,让大家明白重复或模仿历史上那些所谓的经典成功案例是不可行的,艺术金要想成功,没有捷径,重在创新,也只能靠创新。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