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亮相央美美术馆

2016年03月09日19:25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至爱之塑——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 海报 “至爱之塑——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 海报
恋爱中的王临乙与王合内 黑白照片 1934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恋爱中的王临乙与王合内 黑白照片 1934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85年,王临乙与王合内欣赏王合内雕塑小稿《欢迎》 彩色照片 1985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85年,王临乙与王合内欣赏王合内雕塑小稿《欢迎》 彩色照片 1985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至爱之塑——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已于2015年11月29日——12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首次展出,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王临乙、王合内教授为美术学院奉献了一生,桃李芬芳,为更好的传承老先生的教育思想,让更多的学生和专业人士近距离的感受和了解王临乙、王合内夫妇的雕塑艺术,向前辈致敬,母校——中央美术学院特将展览再次举办,于2016年3月4日至4月3日期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展出。展览将呈现更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和雕塑作品,为美院师生、为社会公众述说一段美术学院历史上的经典和佳话。

  1926年春,在上海结识徐悲鸿不久的王临乙(右一)陪伴徐悲鸿(右三)到陈抱一江湾画室做客并合影 黑白照片 1926年 左一为丁衍庸,左二三为陈抱一夫妇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26年春,在上海结识徐悲鸿不久的王临乙(右一)陪伴徐悲鸿(右三)到陈抱一江湾画室做客并合影 黑白照片 1926年 左一为丁衍庸,左二三为陈抱一夫妇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29年里昂国立美术学校绘画课师生合影,前排着西服者为素描教授Régis Deygas(1876-1943),后排着深色西服者为王临乙,王临乙左侧高个是吕斯百。 黑白照片 1929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29年里昂国立美术学校绘画课师生合影,前排着西服者为素描教授Régis Deygas(1876-1943),后排着深色西服者为王临乙,王临乙左侧高个是吕斯百。 黑白照片 1929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临乙、王合内夫妇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著名教授,二人的人生和爱情是中国美术界的一段佳话,两位先生身后无嗣,根据他们生前的意愿,全部生平遗物和作品捐赠给了中央美术学院,保存在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对于这些珍贵的作品和资料倍加珍重。经过近十年全面的整理,终于将几百件作品和几千件文献资料进行了分类、登记、拍照和修复,挖掘了大量的珍贵作品和史料。为了纪念王临乙、王合内夫妇的艺术成就和至爱人生,基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藏品,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馆共同策划本次展览,并计划将二位先生的雕塑作品全部翻制铸铜,捐赠中国美术馆收藏,此项目已入选文化部“2015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曹庆晖教授和王伟副教授担当策展人,策展团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将纷杂的文献和作品进行学术梳理,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紧张筹备,才将展览成型。此次展览回师母校——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馆,展览将以全新的视觉设计和展示效果,补充更为丰富的文献、教学资料和雕塑作品,使学院师生和观众能够更为入的感受到浓浓的美院精神和美院传统。

  在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学习雕塑的王临乙1 黑白照片 1930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学习雕塑的王临乙1 黑白照片 1930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吕斯白、刘艺斯、王临乙、吴作人(从左至右)等徐悲鸿从中央大学栽培起来的嫡系弟子留学回国后相逢合影,推测为1938年初在重庆。他们四人在1928年曾经有一张合照存世。 黑白照片 1938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吕斯白、刘艺斯、王临乙、吴作人(从左至右)等徐悲鸿从中央大学栽培起来的嫡系弟子留学回国后相逢合影,推测为1938年初在重庆。他们四人在1928年曾经有一张合照存世。 黑白照片 1938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临乙先生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学画,在受到徐悲鸿先生的赏识之后于1929年赴法留学,学习雕塑,成为我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之一,并因雕塑与王合内结缘。王合内,这位法兰西女子放弃自己的一切,追随爱人来到彼时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中国。在半个多世纪的相伴相守中,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与坎坷,没有名利,没有子女,甚至没有多少平静的日子,但他们仍然对彼此不离不弃,相濡以沫。

  1943年,王临乙、王合内在重庆凤凰山的住所兼雕塑工作室。 黑白照片 1943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43年,王临乙、王合内在重庆凤凰山的住所兼雕塑工作室。 黑白照片 1943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重庆沙坪坝郊区磁器口凤凰山居住的王临乙、王合内与他们的宠物狗Loly。 黑白照片 1945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重庆沙坪坝郊区磁器口凤凰山居住的王临乙、王合内与他们的宠物狗Loly。 黑白照片 1945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漫长岁月中,除了彼此,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的还有雕塑。一位早期留法,毕生探索着现代雕塑这一西方艺术形式在中国的生发;一位来自法国,将自己的大半生奉献在这片曾经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土地。他们的艺术创作经历是独特的,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是挚诚的。此次展览,将首次较为完整的呈现王临乙、王合内夫妇艺术创作成果,大量的结合各类文献、资料,梳理出二人的生活和艺术的轨迹,向观众展示这一对平凡而特殊的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和他们朴实而隽永的艺术创作。

  1939年,同学亲朋在吴作人家聚会合影。前排左为吴作人妻子李娜,中为王合内,右为吕斯百妻子马光璇。后排右一王临乙、右二吕斯百,左一吴作人。 黑白照片 1939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39年,同学亲朋在吴作人家聚会合影。前排左为吴作人妻子李娜,中为王合内,右为吕斯百妻子马光璇。后排右一王临乙、右二吕斯百,左一吴作人。 黑白照片 1939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临乙与民族大团结合影 黑白照片 20世纪50年代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临乙与民族大团结合影 黑白照片 20世纪50年代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展览以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二人的艺术创作以及相濡以沫的动人感情为线索,分为两个板块,“身影”和“造像”。

少年王合内 黑白照片 1925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少年王合内 黑白照片 1925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身影”板块中,通过各类照片、文献、作品,呈现了王临乙王合内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二人相识相爱的过程,分成了七个小的部分。王临乙1924年考入上海美专,师从李毅士。1926年,王临乙于上海与徐悲鸿相识,从此结缘一生。王临乙深受徐悲鸿赏识,在徐悲鸿的帮助下,王临乙于1929年负笈海外,去往法国学习雕塑。1932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院。次年,他与法国姑娘Renee Nikel结识,并坠入爱河。1937年,这对新婚夫妇毅然回到中国,Renee Nikel自此更名为王合内。王合内初到中国,还没有来得及感受一下中国的美丽,便爆发了“七七事变”踏上了逃难之路,这样颠沛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告一段落。在这一段时期间,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变迁留存下来的作品实物不多,但对于二人早期的艺术创作经历却有各类文献材料用以佐证。在此部分中,分几个小单元从不同角度还原了这对伉俪的早期经历。如“高山流水”这一小单元便是以王临乙在徐悲鸿辅导下所做的色彩写生以及徐悲鸿赠与王临乙的题字为主体,辅以二人交往的珍贵照片和文献,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到二人之间的真挚情谊。王临乙、王合内的遗物中还有几本拍摄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照片,这些照片都经过他们亲手整理编列成集,大多是一些风景人物照。20世纪早期的摄影作品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而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又有着怎样的观看视角?这一问题在本部分中以“青春的目光”这一单元得以呈现。在这一段时期间,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变迁留存下来的作品实物不多,但对于二人早期的艺术创作经历却有各类文献材料用以佐证。王临乙不少已遗失作品还留有照片可供参考,组成了“佚像的品格”板块,如创作于1942年的《大禹治水》,从中便已可看出王临乙雕塑创作注重整体,将中国传统雕塑,特别是秦汉时期石雕和魏唐塑佣等的雄浑气魄加以新诠释的端倪。

王临乙与《五卅运动》浮雕合影 黑白照片 20世纪5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王临乙与《五卅运动》浮雕合影 黑白照片 20世纪5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临乙先生和学生放大十大建筑浮雕 - 复件王临乙先生和学生放大十大建筑浮雕

  “造像”部分,集中呈现了自20世纪50年代后王临乙、王合内的雕塑创作。首先重点呈现的“中国气派”,即是1953-1955年王临乙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卅运动》的相关作品文献。王临乙在几十年的教学中,时常向学生们提到“大体”二字,对于作品整体性的把握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五卅运动》浮雕的创作中,王临乙生动的表现出了工人队伍严肃紧张的气氛和沉重有力的步伐,充分体现出了他在雕塑创作中对整体极强的把控驾驭能力。《五卅运动》的创作可谓是王临乙雕塑生涯中纪念性雕塑的一个里程碑,展览由这件气势雄浑的作品进入,进而展开对王临乙、王合内夫妇艺术生涯的叙述和讨论。

  1947年,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在洋溢胡同家中,墙上悬挂的是吴作人1938年绘王合内油画像。 黑白照片 1947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47年,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在洋溢胡同家中,墙上悬挂的是吴作人1938年绘王合内油画像。 黑白照片 1947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55年,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在洋溢胡同自家院子合影。 黑白照片 1955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55年,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在洋溢胡同自家院子合影。 黑白照片 1955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临乙在对人物众多的纪念性雕塑创作中,对于整体有着很好的把握及驾驭能力,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五卅运动》浮雕中。创作于1951年的《民族大团结》和1958年的《东北少数民族工农业生产》等作品中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除去纪念性雕塑,王临乙的肖像创作也始终保持着对人物整体性的把握,偶然而表面的东西被舍弃,留下的是他理智归纳后的特征,是质朴而真实的“人民颂歌”。如《纱厂女工》(1956)、《焦裕禄像》(1956)、《少女头像》(1962)这样的作品舍弃繁琐的细节而将重点放在眼、鼻、嘴的刻画,却仍传达出对象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王合内十分喜爱各种小动物,她的动物雕塑也成为其雕塑艺术的一大特色,集中展现在“爱的世界”板块。在《豹》(1979)这样的作品中,她吸取了秦汉动物雕塑的野性美和雄伟气势,从“避邪”等传统形象中获取灵感,中国传统艺术的线性之美在王合内的雕塑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不是生硬的,不是矫揉造作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王合内的作品中得到了平衡。同时,在王合内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有着中国人民的气质,这些,都是王合内怀揣着对中国这片土地发自肺腑的热爱而竭力融入其中所得到的成果。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李垚辰 供稿

  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合影,右三、四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右六滑田友,右七刘开渠,左一曾竹韶,皆为当年留学法国的同学。 黑白照片 1959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合影,右三、四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右六滑田友,右七刘开渠,左一曾竹韶,皆为当年留学法国的同学。 黑白照片 1959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合内与猫 黑白照片 1980年代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王合内与猫 黑白照片 1980年代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合内与小羊羔 黑白照片 1950年代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王合内与小羊羔 黑白照片 1950年代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展览前言:

  前言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先贤创造了非凡的艺术业绩,也留下了动人的人生故事。王临乙、王合内两位先生相识于法国,结缘于雕塑,因爱国情怀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从意气风发走到耄耋白头,一生相濡以沫、鹣鲽情深,他们相遇、相知和相守的经历,既是中法艺术联姻与结合的象征,也是充满着爱情与创造的传奇。

  两位先生最可贵的品质是淡泊名利,心灵纯粹,苦心耕耘,他们的一生,将全部的才华与智慧奉献给了中国现代雕塑创作和教育事业。从国立北平艺专到中央美术学院,他们当年追随徐悲鸿先生在雕塑教学上传承开拓,为学院的发展不遗余力。在中央美术学院,一直传颂着王临乙先生当年辅佐徐悲鸿先生进行校园建设、改造天光画室的佳话,更敬佩他在雕塑艺术创作上引进西学、融汇传统的精神。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浮雕《五卅运动》、民族文化宫大厅浮雕创作等纪念性雕塑中,可见他严谨精深的艺术功力和蕴含中国传统雕塑神韵的创造,在重大主题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上树立了典范。王合内先生既是王临乙先生在生活和事业上的伴侣,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雕塑家。她创作的大量动物雕塑,将独特的女性情怀与法国雕塑的优雅气质相糅合,造型简练,内蕴刚劲,情趣盎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他们二人的作品中,无不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怀和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为新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在教学上把欧洲雕塑教学的规范与中国传统文化学养相融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他们虽然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以师者父母心的胸怀对待自己的学生们,关怀备至,言传身教,培育出芬芳桃李。

  两位先生的作品就留在中央美术学院,这是一笔丰厚的学术财富。蒙中国美术馆的大力支持,与我院共同筹组两位先生的作品与文献纪念展,并对主要作品进行翻制以作为国家美术馆和学院的永久收藏。在他们的学生盛扬、常沙娜、曹春生老师的指导下,曹庆晖老师、王伟老师和学院美术馆同仁进行了认真的学术研究,结合各类文献、材料梳理出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展览以丰富的作品、手稿和影像资料构成两位先生的艺术人生与创作世界。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期间,美术界和广大观众反响强烈,深为两位先生的仁者之风、智者情怀、艺者成就而感动。值此春暖开学之际,展览在学院美术馆展出,必将让全院师生如同走近两位先生的课堂,聆听他们的讲授,感受他们真挚的艺术情怀与卓越成就,也感受到属于这对艺术伉俪先贤的“至爱之塑”。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老朋友相聚。左一二为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右一二为常书鸿、李承仙夫妇。 彩色照片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老朋友相聚。左一二为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右一二为常书鸿、李承仙夫妇。 彩色照片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晚年祭扫徐悲鸿墓的王临乙王合内夫妇 彩色照片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晚年祭扫徐悲鸿墓的王临乙王合内夫妇 彩色照片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前言

  从原始意象的朴素到商代抽象的诡秘、秦汉的雄浑与唐代的雍容,经宋塑的尚韵和明刻的单纯直至清代的工巧,中国雕塑艺术沿着一条鲜明的审美轨迹而发展。20世纪,中国艺术家负笈西洋,全面地学习了西方肖像塑造法和纪念碑建造法,使得以古典写实风的雕塑及其美学精神融入了中国近现代雕塑,中西合璧,让近现代的中国雕塑界大家辈出,风格纷呈。王临乙(1908-1997)及其夫人中国籍法国人王合内(1912-2000)便是这一时期令人瞩目和崇敬的雕塑家和美术教育家。1929年王临乙去法国留学,1932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次年认识了美丽的法国姑娘 Renée Yunne-Nikel,由此,结伴走过一生。王临乙带着文化的使命和对祖国的至诚于1935 年毅然回国,他的妻子Renée Yunne-Nikel 怀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和对中国文化的钟情,更名王合内,随丈夫来到了彼时风雨飘摇的中国。这东方古国,既是令人眷恋的文化故土,也是激发灵感的艺术之源。他们足遍古代遗迹,尤精研秦俑与汉塑,王临乙曾发表文章,论及秦汉魏唐之雕刻。王合内更喜欢出自民间艺人心灵手巧的泥塑,这与她一颗温润的、善良的,对事物总是充满美意的心相印。

  在中国悠久的雕刻和彩塑的古风里有着线体互融的灵魂回荡,这是古代匠师智慧与意志的显现;从希腊典雅而高贵的静穆与单纯中,从法国严谨而浪漫的艺术之风中,可以感悟到人本精神的诗性表达。王临乙先生在东方与西方这清晰而模糊的境界线上,实践着他超凡的创造和淡泊的人生。以工人、农民、战士为表现对象的肖像作品,质朴、传神;表现名人、领袖的作品,洗练、深刻;表现生活情景的作品生动、诙谐;表现历史题材的作品如《大禹治水》、《强渡大渡河》、《民族大团结》、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卅运动》等,则在严整而富于节奏的塑造中,表现了波澜壮阔的情感世界。他作品中的线是对客观物象的形式归纳,有着古典精神的纯粹,折射着东方的智性,也是他宁静致远的心性外化。

  王合内的作品多以动物为主,其《母爱》、《睡觉的母与子》、《吃奶的鹿》、《洗脸的小猫》等,我们看时仿佛在古希腊的小雕塑群中和中国老百姓玩耍的泥娃娃中获得的那份喜悦,这是何等的心灵散步!当然王合内的人物雕塑更是令人心动,如表现女孩与小鹿对话、母亲教小孩走路等作品。作为一个法国人,她创作了《毛主席》、《杨开慧》、《鲁迅》、《张志新》等肖像雕塑。作品尺寸都很小,但是生命跃动、人物风采、神形毕现、情意相济。

  20 世纪的中国美术群星争辉。王临乙、王合内的人生与艺术、爱情与创作说明了同质的精神世界会消融异质的文化结构,而创造美的生命共同体。国家美术捐赠与收藏是中国美术馆为丰富国家美术宝藏、弘扬德艺双馨的著名艺术大家、大师的精神而实施的。王临乙、王合内夫妇没有子女,他们立嘱将一切捐赠给他们工作的中央美术学院。我曾为此展专程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库房拜观两位前辈的作品,那石膏模型,泥坯留着他们的指纹,这是心的记痕。感谢中央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常沙娜教授的鼓励和帮助,这批珍贵的艺术品不仅得以展览,还将进行翻铸为国家永久收藏。

  本次展览为“至爱之塑”,是王临乙、王合内最为完整、综合的大规模展览,当我们驻足于作品前,不禁对于两位老人及其艺术油然而生无比的崇敬和深深地爱。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于天文馆前合影 彩色照片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于天文馆前合影 彩色照片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97年7月16日王临乙病逝,享年89岁。在追悼会上,王合内最后吻别她至爱一生的伴侣。 彩色照片 1997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97年7月16日王临乙病逝,享年89岁。在追悼会上,王合内最后吻别她至爱一生的伴侣。 彩色照片 1997年 选自王临乙王合内遗留影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展览信息:

  “至爱之塑——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馆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B展厅

  开幕时间:2016年3月4日

  媒体发布会时间:2016年3月4日 待定

  展览时间:2016年3月4日——4月3日

  展览组委会主任: 范迪安 吴为山

  展览组委会副主任: 高洪 苏新平 游庆桥 马书林

  展览组委会委员:王少军 王璜生 吕品昌 谢小凡 胡伟 张子康 安远远

  总策划:范迪安

  总顾问:吴为山

  项目总监:王璜生 安远远

  学术顾问:盛扬 常沙娜 曹春生

  策展人:曹庆晖 王伟

  展览统筹:唐斌 赵辉 王雪峰

  策展助理:李垚辰

  展览执行:姜楠 何禹珩 邹佳睿 李默 华佳 华田子

  徐研 窦天炜 汤林丽

  展览文献及资料整理:曹庆晖 王伟 李垚辰 姜楠 邹佳睿 王占峰 罗旦 李展 谢扬帆 王明泽 何禹珩 李默 郭遥 易颖

  视觉设计:纪玉洁 闵志伊

  展览协调:吴鹏 宿世存

  行政协调:潘承辉 袁蕤 蒋桂婕 孙炜

  媒体宣传:秦建平 宋曼青 何一沙 尹冉旭

  公共教育:任蕊 胡晓岚

  作品修复:王明泽

  作品翻制:张景柱 姚迎兵

  影像制作:王春 张译丹 任予飞、董斯媛、赵国超

  鸣 谢:常沙娜 盛扬 赵瑞英 崔开宏 吴黎阳 曹春生 钱绍武 司徒兆光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王临乙王合内雕塑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