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雨,天地俱秋。
城市雕塑的人物雕塑像,我的理解老百姓心里喜欢的是像、细、美。所谓的像就是共性所有的理解和想象,你可以说这有点拘且,但是,俗话说: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我想这是公共艺术它存在必须有的前提。所谓的细,就是要有东西看,信息量大,有细节。所谓美就是有气势,有颜值,好看。这三点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弄不好就俗气、土气、匠气。
泥塑工作照片
这次做的杨广雕塑像,我借用了许多东方佛像的雕塑做法,如衣纹、发冠、飘带、图案装饰搭配等等,如果用学院里教的苏俄雕塑的方式来表现这大业皇帝其实很容易,拍出一些体面,然后把头手弄一弄,整出一些虚实来就可以了。近百年我们街面上雕塑大部分都是这样做的。但是,我觉得在中国,这次做中国的皇帝为何不用中国传统的雕塑语言方式,再借用一下西方的雕塑语言呢?中国古代少有皇帝雕塑像,古代佛像在东方有几千年历史,受大一统美学的影响,长期以来其文化基本上是概念化、程式化、符号化了。所以,想用中国传统的雕塑语言方式,再借用一下西方的雕塑语言?显得很有挑战性。我在杨广雕塑像的脸上,坚持找了一些结构和肌肉、骨点。在杨广雕塑手的设计上,也将它个性化了一些,因为佛像手的做法通常关节是吭,我把关节做凸了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人物看上去有点英武帅气,另一面也是杨广他命运中不太安份,张扬个性的表现。我曾想让杨广雕塑像他的披风斗篷多做一些贝尼尼式切面,穿插,但是,身边的人都说那会破坏掉整体大的东方佛像的风格,我尝试了一下,最后还是放弃了。关于雕塑像的整体造型,这其实是我一直比较纠结的问题。我决定将马跃起来,这样因此会带来风险,两点落地哪有三点、四点落地安全呢,在和安装工人多次确认安全后,我最终才决定将马跃了起来。这样无任是气势还是构图上都生动了许多,也和杨广性格比较贴,他的一生一直都在冒险和快速成长发展过程之中。但是由此,马腿又无法避免的出现有点粗,由于后面的两个马腿里面需要有八公分钢管结构,这样马腿就细不下来了,谁都知道隋马腿细一点好看,可是为了安全只能牺牲掉了,这是我觉的比较遗憾的事情。马的马辔、马尾基本上都是概括出来的效果,而不是纯写实的手法。其实,东方佛像是归纳化有装饰感,有文人的静穆平和感,很美,但是,中国佛像的雕塑语言有不足,例如:衣折很美,可是弄不好会有一点点清汤寡水,清心寡欲,太秀气,杨广的气质就会表现不出来。所以,我觉的衣纹有纵也要有横,有线也要有面才能好看,在手臂上的衣纹,我曾经反复尝试以后,终究还是做了一些体面。由此我体会到,苦乐一体,想突破过去,在其过程中必须牺牲掉自己平时的雕塑习惯。杨广雕塑像我非常想做的帅一点,在面部的颜值塑造上,也折磨了我很长时间,开始很霸气,但是不好看,改了很久,帅了,但是又觉得象白人,继续改,又变得书卷气十足英武气不足,近处看不错,可从脚手架下来远处看又不理想。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反反复复修改后,最终,基本上还算是找到杨广雕塑像应该具有的英武帅气又好看傲气的感觉。既威风凛凛又文质彬彬。再等到在头上加上发冠,胸前龙纹做出来以后,皇帝的气质也就基本上出来了。
铸铜厂加工照片
我一直想把这雕塑做的非常到位,细节做到极致,可惜时间不允许,资金不允许,铸铜厂的工艺水平也达不到。所以七不离八的时候就只能收光翻模了,铸造也是一边赶工期一边协商,能不能再讲究一点?最后,只能自己劝自己尽力了,放手吧!老话说:事不可完美,言不可道尽。客观的讲,在东西方雕塑语言上结合方面,这一次尝试还是有一点点的闪光之处。
千年前杨广他修造了大运河,千年后我喝大运河的水长大,从小挖大运河边的油泥学习泥塑,如今为他塑造雕塑像,也算是一种缘分吧!用我们身在煙火俗常的百姓眼光看待杨广,他的人生,应该是很好很棒的了,生下来就衣食无忧,长得好看又聪明,父母成了皇帝皇后,自己也成了皇子,然后是太子…登基后又天才纵逸建立了有史以来少有的伟大历史功绩。但是,杨广身上一半的鲜卑族血统一半汉人血统,他的性格脾气可能也是一半的张扬任性一半的斯文稳重,一半的暴躁易怒,一半的忧郁多情。由此最后还是以悲剧色彩结束了一生。犹如他在“野望”中的诗句“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城市雕塑,由于体量大,通常需要团队制作,因此,我每天都背着巨大的压力。做雕塑创作虽是日常,但是由于工期特别的紧张,面对一道一道坎,再难也要忍,要坚持走到把这作品完成。都说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可是当你面对神的安排,面对自己该有的角色时,是有疼有痛有挣扎的。生活,有时不会总是春祺夏安,秋绥冬禧。人在困境之中,心中只会不断祈祷着神给自己充满能量和勇气去面对残酷现实的折磨。也许,“生命中一切黑暗终将成为过去,光明总是在最黑暗的时刻指引你…”以花香浅草,温和纯良。怀悲悯之心,谦卑之态,与万事言合。希望,披荆斩棘、泽被后世,共同点燃东方吉祥新生之炬……
2023年9月29日
艺术家梅一简介:
本名:张梅夜
1962年出生江苏
1985年先后就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
1989年先后任教扬州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2002年至今 上海 从事雕塑、绘画、设计等艺术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