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石头“延续生命” 面壁八年拯救千手观音

2017年10月08日 01:43 华龙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陈卉丽工作十分专注。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陈卉丽工作十分专注。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工作中的陈卉丽。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工作中的陈卉丽。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10月2日6时讯(记者 祝可)大足石刻,在普通人看来冰冷冷的石头,在她眼里却有着鲜活生命。陈卉丽是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在文物修复岗位,她与石头一起走过21年时光。从2008年至2015年,在近8年的时间里,陈卉丽和她的团队克服了环境、技术等方面的重重困难,为千手观音“金光再现”做出了重大贡献。近日,陈卉丽荣获2015-2016年度富民兴渝贡献奖。

  “面壁”八年 拯救国宝千手观音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由于千手观音集多种材质于一体,加之受工艺叠加、环境潮湿等因素的影响,其破坏形式异常复杂、病害程度十分严重,共有34种病害。如不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情况十分危急,保护工作刻不容缓。鉴于千手观音价值之巨大、病害之复杂、保护修复之难、技术要求之高、参与学科之广,2008年国家文物局将其确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进行保护修复。

  陈卉丽担任石质修复组组长,承担着修复工程中最重要的石质本体修复任务。“石像修复是个细致活,有时清理巴掌大小的水垢,也要近两个小时。” 陈卉丽介绍说,千手观音共有830只手,残缺440处,许多手指都需要技术人员加固补型10次以上。比如修复一个弯曲180度食指,要先在残缺的手指上钻小眼,再把经处理成180度的竹签插入做支撑,然后把同质的石材粉与加固剂配制为砂浆,补型出原有模样的手指、指甲,再用手术刀修型,最后打磨光滑。每个手指头至少要花5天才能完成,比人类断肢再植的时间还长。

  八年时间,作为组长的陈卉丽一直忙碌在修复现场。拿起手术刀、推动注射剂、转动钳子……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像拯救患者的医生一样。“有时一天站七八个小时,不说话,嘴巴都憋出苦味了。”就这样“面壁”八年,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终于与世人再见面。

  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 准确率95%

  中医看病要“望闻问切”。可你知道吗?给文物“体检”也离不了“望闻问切”,可初步诊断出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总结出这种“四诊法”的,正是陈卉丽。

  “望”是看文物的断裂、破碎、表面情况,对比资料影像;“闻”则是嗅文物表面气味,看是否有污染霉变;“问”则是向看护人员了解文物变化情况;“切”则是采用手轻触碰感受文物是否疏松,或用银针刺探被金箔彩绘覆盖的石质本体风化情况。

  在千手观音病害的调查过程中,陈卉丽用“四诊法”诊疗的千手观音病害情况,与后来用专业仪器诊断的结果基本吻合。陈卉丽这种‘一手准’的本事曾让不少业内人士折服。

  此外,她还编写有20余项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参与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标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等行业标准评审工作。在《华夏考古》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45万字专著《大足石刻保护探索与实践》,为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