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双年展下的文化样态:寻城市文化图腾

2023年10月06日 17:3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大型双年展不仅是关乎举办地的艺术展览活动,更是关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国际性艺术活动。它不仅为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桥梁,各类作品以艺术赋能,通过艺术叙事,展现地区乃至中国艺术的繁荣发展与文化自信,对外传播城市故事与中国故事。

  “文以化之,历久弥新”,当代艺术展亦可以展现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丰富内容。这是传统文化的新生展现,同时也是现代民族精神的彰显与弘扬。

“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版块海报“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版块海报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塑造城市的特色与魅力,推动城市的创新与繁荣。譬如,2022年武汉双年展共有“文化样态”“城市形态”“创新动态”“绿色生态”“开放姿态”五个专题展览,其中“文化样态”专题与“城市形态”“创新动态”在新建的2022武汉双年展的主场馆——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共同展出。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

  武汉拥有35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流传着大禹治水、伯牙抚琴等脍炙人口的传说,上演了屈原吟诗、辛亥首义等耳熟能详的传奇,谱写了中共五大、全面抗战等著名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里汇集而辉映升华,成为其鲜明的文化底色。武汉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代表。

“文化样态”版块展览现场图 “文化样态”版块展览现场图

  作为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教育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经济昌盛之地,养育出武汉人强韧果断的风格特色,并拥有百所高等院校和百万在校大学生,成为创意之城、活力之城和“设计之都”。在抗疫期间,武汉成为“英雄的城市”。这些文化有利于武汉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历久弥新的地方文化品牌。

“文化样态”版块展览现场图  “文化样态”版块展览现场图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是本次“文化样态”版块的策展人。他表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和情怀,是2022武汉双年展的特色之一。本届双年展可以看到很多作品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视觉语言,来表达艺术家对当下对中国对武汉文化的认识,有影像、装置、沉浸式互动式等各种类型,哪怕是传统艺术形式,面貌也是创新的。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文化样态”版块策展人邵晓峰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文化样态”版块策展人邵晓峰

  “2022首届武汉双年展”的第一板块“文化样态”以“文以化之,历久弥新”为主题词,以65件中外艺术作品展现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丰富内容,通过具有个性的特色展品,运用对比性、交融性、汇聚性、综合性的呈现,向观众有机表现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艺术样态。共分为“人文化史”、“心象化境”、“抗疫化情”、“设计化物”等四个篇章,聚焦武汉文化发展脉络,展现武汉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

  第一个“人文化史”专题内,将目光放远至全国,作品涉及到的地域横越大疆南北,时间包含从古至今。上古传说、中古记载、近现代风云、当代传奇…并借以中国画、雕塑、影像等艺术表达形式,体现武汉双年展中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碰撞,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

  从内容上看,有“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借艺术媒介进行新传播。陈继龙是我国优秀青年雕塑家,本次展览展出雕塑作品《英雄谱之仁义礼智信》曾获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二等奖。陈继龙以雕塑创作为媒介回应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作品运用写意雕塑的手法塑造, 内容以《三国演义》为蓝本,以英雄谱系代入,以一种直观性代指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雕塑与文学艺术的融合,展现出与大众交流的更多可能性。

英雄谱之仁义礼智信(展览现场)_ 陈继龙 _ 雕塑 65cm×35cm×30cm×5 _ 2013 英雄谱之仁义礼智信(展览现场)_ 陈继龙 _ 雕塑 65cm×35cm×30cm×5 _ 2013

  此外,服饰文化以及色彩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史和美术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青年画家崔景哲作为“为奥运喝彩”奥林匹克艺术项目的艺术总顾问,曾荣获际奥林匹克的最高荣誉“顾拜旦奖”。在崔景哲的笔下,无论是古代仕女还是新时代女性,都被赋予了代表着中国的红颜色。由他调配的红色在国际色卡中为808号,也被命名为“崔景哲红”。在他的创作中,依旧遵循传统工笔画的笔墨技法,但人物面部加入了西方写实主义的透视关系,更适应年轻一代的审美。

中国红系列 _ 崔景哲 _ 中国画(绢本设色)130cm×158cm _ 2021中国红系列 _ 崔景哲 _ 中国画(绢本设色)130cm×158cm _ 2021

  从艺术家方面来看,文化在创作者对艺术的感悟与熏陶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意义。华中地域文化的包容性,让艺术家周石峰的山水画创作,兼有南派山水画的平远秀丽和北派山水画的高远巍峨,荆楚文化的个性,则使他的创作有一种从山前眺山后的苍茫与奇崛,并创立出独具个性的图式语言——“轻烟山水”。本次展出的《红楼晨灯》作品以辛亥革命武昌 红楼为表现主题,用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以线造型和红色为主调,象征消除帝制建立共和革命的一盏明灯。

 红楼晨灯 _ 周石峰 _ 中国画(纸本设色) 红楼晨灯 _ 周石峰 _ 中国画(纸本设色)

  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主席邱艺多次组织和策划中、意两国之间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他运用自身的文化背景与创造力,表达自己中西融合的艺术语言,外国人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本次双年展展出的《落空》当代艺术作品找到了博物馆空间结构以及中国山水园林这一东方文化之间的联系。从开在蜿蜒的亭台楼榭走廊墙壁的窗户的典型形状中获取剪影,这些窗户是为了连接不同花园亭台而建,并将它们重新用于博物馆内的框架中。

落空(展览现场)_ 邱艺 _ 装置 _ 2021 落空(展览现场)_ 邱艺 _ 装置 _ 2021

  “心象化境”寄情于山水相映、湖泊纵横的江城大地,从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展现出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形态与情景的交融。自然环境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魅力,包括山川起伏、水流奔腾等景象。这些美景激发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并引导他们在作品中追求和谐、平衡与美感。

  借“种子”之自然美,融合“榫卯”之人文智慧,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的《榫卯结构》系列作品把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移植到雕塑创作中,使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阐发出新的文化意义,《榫卯结构》系列作品奠定了傅中望在当代雕塑史上的地位。本次展出的《嫁接的种子》用嫁接的概念和榫卯结构的方法,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为一体,构成其想象的种子形态,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视觉现象。

嫁接的种子(展览现场)_ 傅中望 _ 雕塑(不锈钢、铜)嫁接的种子(展览现场)_ 傅中望 _ 雕塑(不锈钢、铜)

  如何将富有哲思、抒情以及生活化的东西融合在同个画面内不是件简单的事。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借用山水符号,并从鸿蒙太荒开始,向人的符号演化。天地人和,这个系列作品是“八荒”系列的延伸,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和开拓。从作品内容来看,跨度非常大,一方面是超凡入圣的崇高与神秘感,另一面则更加生活化与亲切感。这表明人的主观和客观世界的精神交流仍然可以通过山水画表现出来。

覆天载地 四方八极 六合九州 大道不孤 天下大同系列之一 _ 卢禹舜 _ 中国画(纸本设色) 覆天载地 四方八极 六合九州 大道不孤 天下大同系列之一 _ 卢禹舜 _ 中国画(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丘挺长期致力于中国画语言的探索与理论研究,注重各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专著《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被全国十几所院校定为专业教材。本次展出的《乘云凌霄》以太行山和阿尔卑斯山峻拔凌厉的山川意象来造境。这个意象里带有一种管弦乐的金属性,它的调性与浓郁的墨气,形成了力度感和韵味。一方面不失水墨本体的兴味,另一方面又在水墨的空间和力度结构上形成一个场域。

乘云凌霄 _ 丘挺 _ 中国画(纸本水墨)_ 215cm×620cm _ 2022 乘云凌霄 _ 丘挺 _ 中国画(纸本水墨)_ 215cm×620cm _ 2022

  李可染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长李庚结合西方音乐经典《魔笛》的艺术感受,作品将音乐与水墨绘画相融合,以颜彩、宣纸为介质,表达一种具有特殊韵味的抽象艺术风格与表现。在李庚的抽象水墨里,有一个他纵意构建的宇宙,把他对于音乐和绘画、对于大地与天空等等二元关系,来做一个个人化的思考和表达。

魔笛系列 _ 李庚 _ 中国画(纸本重彩)_ 50cm×50cm×9 _ 2022 魔笛系列 _ 李庚 _ 中国画(纸本重彩)_ 50cm×50cm×9 _ 2022

  “抗疫化情”单元将视线由过去拉到2020年,从自然转到人文故事。面对2020年冬天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伟大的武汉人民通过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书写出壮丽的“抗疫答卷”,武汉也因此成为“英雄的城市”。艺术家以大爱之心、大美之艺,为抗疫志士们塑形画像,留下光辉风采、凝聚团结精神、传达真挚情感。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有感于在全民抗疫的过程中,无数医护工作者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奔赴抗疫第一线的大无畏精神而创作了名为《使命》的雕塑作品。这座雕塑表现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军医,虽然口罩遮挡了她的面容,但是人们却能感受到,在她直视前方的目光中透露出来的坚毅与果敢。《使命》象征着抗疫这些年来,所有在第一线拼搏的医护人员,庄严的敬礼下涌动着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职业的神圣使命感。

使命(展览现场)_ 吴为山 _ 雕塑(树脂)_ 245cm×90cm×45cm _ 2020使命(展览现场)_ 吴为山 _ 雕塑(树脂)_ 245cm×90cm×45cm _ 2020

  艺术家用纪实的手法,真实记录下发生在武汉的“战疫”历史事件。黄华三和高毅的中国画作品《生死较量》采取大尺幅三联画的形式,并且画面以群像的方式记录了取得战疫胜利后团队凯旋前的光辉一刻。徐惠泉运用铜版画进行创作,以日记方式,用画笔记录其所闻、所见、所思,记录一线普通人、医护工作者抗击疫情的感人瞬间。这些都是画家面对疫情的记录和思考,成为特殊时期里一份有意义的图像档案。

  生死较量——挑战新冠肺炎危重病救治的中医团队 黄华三、高毅 _ 中国画(纸本水墨)_ 225cm×540cm _ 2022   生死较量——挑战新冠肺炎危重病救治的中医团队 黄华三、高毅 _ 中国画(纸本水墨)_ 225cm×540cm _ 2022
抗疫日记(系列之一)_ 徐惠泉 _ 版画(铜版印制)_ 43cm×30cm _ 2020 抗疫日记(系列之一)_ 徐惠泉 _ 版画(铜版印制)_ 43cm×30cm _ 2020

  相比较平面艺术形式,雕塑艺术在空间中创造出具体、实体的形象。通过立体感和触觉上的存在感,使观展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体验作品。雕塑家李贺的作品采用V字形造型,两组力量汇聚于基座上的一点,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张力。这种倒三角形结构所蕴含的“团结一心”的象征意义,表达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同努力战胜新冠的决心。李烜峰雕塑作品则采取西方具象写实与中国传统写意相结合的造型手法,既重视形体、空间、量感的雕塑本体问题,又透射出对气韵、节奏等东方意蕴的追求,以此来更好彰显雕塑艺术对于弘扬全国人民团结抗疫的伟大精神的意义。

火神山五兄弟(展览现场)_ 李鹤 _ 雕塑(青铜)_ 150cm×170cm×60cm _ 2020 火神山五兄弟(展览现场)_ 李鹤 _ 雕塑(青铜)_ 150cm×170cm×60cm _ 2020
守护者(展览现场)_ 李煊峰 _ 雕塑(树脂)_ 156cm×56cm×200cm _ 2021守护者(展览现场)_ 李煊峰 _ 雕塑(树脂)_ 156cm×56cm×200cm _ 2021

  最后一个“设计化物”版块展现艺术家们不断追求突破与创新,将艺术带入新的领域与维度,推动艺术的发展与进步。通过观察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和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之需,结合人文与科学、艺术与技术,推动文化创意与艺术创造的共同萌发。

  建筑设计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如绘画、空间设计、雕塑等多个艺术门类,能够影响城市与社会、传承文化与历史。杜守帅本次展出的作品以武汉“两江四岸”码头环境提升设计为展示对象,希望通过码头环境的提升来促进武汉滨江区环境的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何崴在武汉双年展中展示一个空间改造项目,改造废弃兵工厂,但保留了原有场地和建筑形态,留住特定时期文化记忆,赋予了原工业空间以新的浪漫气质,建筑成为自然与人之间的锚点。

 武汉两江四岸码头环境提升设计 _ 杜守帅艺术设计_(艺术微喷+视频)_ 2019 武汉两江四岸码头环境提升设计 _ 杜守帅艺术设计_(艺术微喷+视频)_ 2019
  枕水而居,文化再生——宜昌809厂改造(展览现场)_何崴、陈龙(中央美术学院)_ 1.3万㎡ _ 2017-2020   枕水而居,文化再生——宜昌809厂改造(展览现场)_何崴、陈龙(中央美术学院)_ 1.3万㎡ _ 2017-2020

  也有设计艺术家以传统文化为创作源泉,通过设计作品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哲学和精神内涵传承下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王克震《米器》作品将自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碗”的造型相结合,于隐喻中透露一种“民以食为天”的潜台词。米在碗的中心,通过碗这个媒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重视自然,强调生命本体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速泰熙以虎年生肖明信片《小老虎·爱和平》为原型,改造成了作品《爱虎》。作品避开了“和平鸽、橄榄枝”的常见形象,采用创新后的中国民间泥玩具作为海报的主形象。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意象,更加萌趣可爱,探索出一种新的文化样态,增强了表现力。

米器(展览现场)_ 王克震 _ 雕塑(银)_ 2016 米器(展览现场)_ 王克震 _ 雕塑(银)_ 2016
 生肖组画《爱虎》 _ 速泰熙 _ 海报设计(纸本设色)_100cm×70cm _ 2021 生肖组画《爱虎》 _ 速泰熙 _ 海报设计(纸本设色)_100cm×70cm _ 2021

  更有艺术家将平面山水画“移”至立体空间内。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秘书长武定宇本次展出的作品以中国山水画经典之作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灵感来源,以现代的艺术语言加以重新诠释,突出了山水的灵动韵味和留白的想象空间,以高悬的层叠结构,表现历史文化的流动与积淀。在观赏过程中,宛如穿梭时空,形成古与今的对话与倾听,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理念的现代演绎。

溪山闻声-山川可游(展览现场)_武定宇_ 雕塑(不锈钢)_ 2022 溪山闻声-山川可游(展览现场)_武定宇_ 雕塑(不锈钢)_ 2022

  文化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得到新生,艺术家们致力于创新与传承好文化。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不仅在艺术领域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法,也在文化领域挖掘和弘扬传统的精髓,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使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虽然2022年武汉双年展将于5月31日落下帷幕,但通过展览,艺术家们与观众进行了直接的互动与对话,让观展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武汉这座“英雄之城”,通过举办本次双年展,有力迈向“艺术之城”,并在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必将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创意空间。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