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歌:画家王根生之工笔精神

2017年02月06日 10:0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眼下艺术圈较为炙手可热的焦点之一莫过于知名画家王根生的“全国巡回展”:2014年10月25日,由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书画院主办,河南省永和拍卖有限公司、三河汇画院协办的“王根生作品全国巡回展·周口站”在三河汇画院展厅隆重开幕;11月10日,由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书画院主办,山东青州书画艺术城、青州画廊协会、河南省永和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王根生作品全国巡回展·青州站”于青州书画艺术城开幕;11月15日,由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书画院、潍坊市宣传部、潍坊市文联主办,潍坊市画廊协会、河南省永和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王根生作品全国巡回展·潍坊站”将于怡和星国际潍坊画馆开幕。

  和以往的巡回展有所不同的是,就目前已开始的几站效果而言,此巡回展展期之密集、规模之庞大、水准之齐整、关注之集中都是近年鲜见。在2014年中国艺术市场整体处于理性调整的阶段,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成为艺术市场自发调整的趋势,艺术造诣、学术价值、文化蕴涵等逐渐成为了艺术家影响力构成的关键,而这恰恰是“王根生作品全国巡回展”要准确传递给人们的信息。

  中国画坛近五十年来最引人瞩目的美术进程之一,就是在一批杰出开拓者的创新之下,当代工笔人物画被赋予了的崭新的时代风貌,并迅速被推倒了当代美术进程的前沿,成为了当下时代最为重要的艺术风尚标志之一。纵览当今工笔人物画优秀作品,尽管呈现风貌各有纷斓,但创作观念却致化归一:以当代工笔的形制诠释时代美的真谛,或者说以工笔表现的极致来完成艺术本质的美学传达——何为,美。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优秀当代工笔人物画作品往往能感染大众,留下“如诗般华美”“如歌般优美”的心灵烙印,但问题在于:若是当代工笔的最高境界,应该会是赋何样之诗、颂如何之歌?

  从《吉尔伽美什》到《奥德赛》,从《罗摩衍那》到《格萨尔王》,当文明古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种艺术形式,来与传承与自己的历史与传说的时候,“史诗”在人类文明史上就写了重重的一笔。而在黑格尔看来,“史诗”就是一种以哲学和美学高度来记录社会发展史的形式,是在特定时代创造的最高艺术范本,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精神的结晶。

  在《道德经》里,无上之歌应该是“大音希声”。王弼注其为“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所以老子认为最美音歌应是全声之美,非人为的、部分的,因为一旦执拗于具体、部分之美,就会丧失声音的自然全美。庄子概其为“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道法自然之声,是为“天籁”。

  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对于当代工笔人物画而言,那些以着重凸显人物某部分追求的“精致的细节感”,所营造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只是小情小调;那些以人为的构图而刻意设计出饿“唯美的画面感”,所呈现的“如歌如画”的效果也只是美在肤理。而当代工笔所谓“最高境界”的创作,应通体华丽且气韵磅礴,备“史诗”之宏大华美;纳“天籁”之和谐自然。

  这便是“史歌”的由来。

  上世纪8、90年代,一批艺术先行者们掀起的“工笔画当代化变革”翻开了中国工笔画的美术进程的“历史新篇章”。今天再详细品位这段变革期各位先行者的造就,尤其是梳理其对后来中国画坛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影响,最早成功完成“纯正意义当代工笔画”并达到“史歌”境界的作品,应该当属《十九秋》与《天国之梦》,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美术界重要的“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金奖”与“全国首届工笔重彩画大展学术奖”奖项,最终搬给了何家英与王根生,因为这些“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开拓者们,用自己的艺术实践,真正给当代工笔人物画在技法、题材、面貌、内涵上赋予了别开生面的新生命——以全新的工笔人物画形式,完成了对时代风貌、观念、精神的塑造。“所谓当代绘画就自然要描绘当代人们的面貌与精神,也就是说中国画传统美韵要在当代文化语境与生活状态下呈现出来。”

  何家英率先将“中西融和”的最佳效果表现在人物画上,“西画手段大大加强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力度,而中国画审美格调又能克服掉西画在美学意境上的一些不足。不是当代艺术家潜移默化地沿袭了西画人物画的理念,而是他们习惯了关注当下人物的生活、人本身内在心灵层面的状态,意在让自己在人物形象表现上得以更直接、深刻。时光荏苒,人们的生活、装束、面貌、思想、心理状态等随着时代变迁而飞速的变化,活在当代艺术家自然要完成‘以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物象的工笔画呈现时代人物形象’的课题,但在实践中面临很大的困难:人物时尚感重一点就会流于商业表面,人物表现朴素一点就会显得枯燥苍白——笔墨本质与表现人物时代风貌的最佳契合点很难把握,我在创作的《十九秋》时耗费了巨大心力,才将最终将这个契合点捕捉、提炼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很多当代工笔画家的作品会在技法与形式上闪烁出何家英等人的影子——以何家英为代表的先行者赋予了当代工笔人物画存在的“血与肉”的基础。

  而王根生则用在传统工笔画观念中难以完成的“鸿篇巨制”式的创作,摧枯拉朽地一改工笔画长久以来追求“情志雅趣”的创作理念,赋予了一向雅致、细腻甚至恬静、婉约的传统中国工笔画,以壮美、磅礴甚至庄严、史诗的面貌与气魄。在解决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薄弱与局限的同时,给予了工笔画以撼动心魄的气势、格局与力量。当代工笔人物画不仅可以精致地表现传统的东方唯美意境,更能壮丽地展现西方巨制史诗,由此,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有了全新的表现视角与施展空间,但更重要的是,“鸿篇巨制”“震撼人心”“波澜壮美”等关键词,让工笔画有了大开大合地承载与塑造时代精神的可能。

  “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出现影响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民国时期就兴起的‘精工细笔’的绘画与审美潮流,但这些工笔画创作却鲜有有场面宏大的,史诗感与厚重感浓郁的作品,这其实是被中国工笔画本身的薄弱所限制了,一方面在绘画技法上,流行的‘勾线平涂’绘制形式很适合表现细腻雅致的“诗性”内容与志趣,但在展现波澜壮阔的重大题材或者动人心魄的大型创作上却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在精神内涵上,文人雅趣、细致格调、幽然意境等长久以来的创作理念与习惯,桎梏了工笔画发展的格局与空间,似乎“撼动心灵、触及灵魂、精神共鸣”等经典艺术作品应有的气势与魅力无法在传统工笔画的内涵框架下展开。但事实上,在我们的绘画史上不乏像敦煌壁画这种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经典巨作,但在工笔画上,从这两方面的突破一直没有出现。

  很多人说当代工笔人物画得益于西方绘画的影响,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来审视西方美术观念时,会发现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世纪、文艺复兴还是古典主义、印象派还是后现代,再到现在的当代艺术,所有的思潮、流派、风格都会有以最宏大的气魄展现那个时期最具时代精神的经典之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祭坛观赏米开朗基罗的经典巨制《最后的审判》(1370 *1220cm,编者注),当亲眼目睹这件在西方美术史上难以逾越高峰,被罗马人视为神明瞻仰的作品,那震撼的雄壮宏大可以瞬间贯透人心,尊严与敬畏、肃穆与悸动,让人膜拜却又给人无穷的力量,仿佛这就是历史与文明的实体,创造与精神本身。难道我们的东方艺术瑰宝之一——工笔画就不能展现这样的波澜壮美,承载这样的精神力量?《天国之梦》就是带着这样的寄希开始的创作。

  在《天国之梦》中我尽量减少‘线’的存在性来解决传统的‘勾线平涂’对‘线’的依赖而导致的格局限制,而是大力增加‘线’的韵律感,让人物刻画得以更大的舒展空间。同时大量地运用“光”来营造画面的宏大与神圣感,但这种运用是对间接对光感的塑造而非直接对光线的使用。在内容表现上,《天国之梦》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安逸恬美的文人志趣风格,而是破例地以鸿篇巨制的面貌来营造宏大壮美的史诗感,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结构布局,题材选择还是人物形态,都要打破以往工笔人物画的桎梏,因为只有这样,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才能有空间、有力量、有内涵地去塑造巨制经典,更重要的是,承载与塑造时代的精神。”所以说以王根生为代表的先行者赋予了当代工笔人物画发展的“骨与神”的精神内核与展现空间。

  而这便是“史歌”的内涵:所谓当代工笔人物画最高境界的实质,就是要如“史诗”般波澜壮阔地承载载文化与历史的精神,也要似“天籁”般瑰丽华美地演绎道法自然之哲学。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