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智军
从一个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用60年的坚守阐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2016年12月,徐朝兴带领自己的学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集中展现了他60年的探索成就。
几十年间,徐朝兴的签名和印章用的称谓始终是简单的“老陶工”,“对于工匠精神,我认为第一要执着,第二要坚守,第三要传承。我认为我就是一个陶瓷工匠,一个一直坚守的手艺人。我今年已到了古稀之年,我常说自己是个‘老陶工’,因此从不敢懈怠自己的手艺,还在努力搞创作。我与龙泉青瓷已紧紧联系在一起,是龙泉青瓷塑造了我,我的一生属于龙泉青瓷。”徐朝兴说。
从学徒到工艺美术大师
1956年,只有13岁的徐朝兴由于家境比较困难,早早地便离开了父母,去陶瓷厂当学徒。徐朝兴回忆说:“由于我年少个子小,一开始厂方拒绝收留我。不过,也许我命中注定‘要吃这碗饭’——我天性爱玩泥巴。既然厂家不肯收,我便靠着自己的摸索尝试做些小东西。没多少时间,竟然被我摸索出了做瓷的基本要领,像模像样地做了一些小物件。厂家见状,便破例收下了我这个个头还不足一米三的小学徒,从此,我走上了陶瓷之路。”
1957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在总理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浙江省轻工业厅组织全国的陶瓷专家,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并从民间召集了李怀德、李怀川、张高岳、龚庆平、张高文5位老艺人,从学徒当中挑选了周林鑫、蔡林芝和徐朝兴3个学徒代表,成立了由8人组成的“仿古小组”,开始了对龙泉青瓷的恢复与研制。
徐朝兴是这个8人小组里最年轻的,只有小学文凭的他朴实肯干,一门心思只想学点技术有口饭吃,所以格外用心。没过几年,徐朝兴就成为技术骨干。20岁时,还被借调到浙江美术学院,任专业辅导老师。1980年被任命为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1988年受任为总工艺美术师。
在任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期间,受故宫一只青瓷大盆的启发,徐朝兴萌发了怎么用青瓷做大件作品的想法。最终,徐朝兴做了一件比故宫更大的,直径52厘米的迎宾大挂盆,还做了一只高1.3米的迎春大花瓶。这种大件的青瓷作品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稀奇,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烧制技术还相对落后,那时用的还是煤窑,将作品放在匣钵里煅烧。由于工艺不同,在当时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在实际制作中,也遇到了很多技术难关。从泥料的配方到拉坯,再到施釉等,屡屡遇到各种想象不到的难题。徐朝兴一个个去解决、去克服,经过了半年时间,才制作完成这两件在中国青瓷发展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作品。
心手相合的跳刀之美
徐朝兴还有一样绝活,就是跳刀。在素坯的高速旋转中下刀,一刀下去绵绵不绝,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生发出千般变化。徐朝兴的跳刀,用青瓷界的说法是“抖”。就是在修坯的过程中,刀在高速旋转的瓷坯上快速又有节奏地抖动。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坯体的高速旋转,只能看出坯体上有坯泥飞出,却看不出具体的情形。只有当跳刀结束,坯体停止旋转,那充满韵味的纹样才会显现出来。这一切完全靠的是手感。
跳刀不是徐朝兴首创,古代就有跳刀,而且多不是刻意跳刀。并且原来的设备是脚踩土轱辘,转速就会时快时慢、断断续续,跳动的纹路也往往没有连续性和章法。在很多时候,跳刀是技术不熟练的修坯师傅,因为在修坯过程中没有控制好刀,刀被不时地弹起,从而造成坯体上留下各种痕迹。但是徐朝兴从中找到了灵感,将不可控变成可控,变成一门技术,从而创造出跳刀之美。在前辈匠人技艺的基础上,经过徐朝兴的改造,跳刀成了一种装饰手法,成了当代青瓷重要的艺术语言。
跳刀尤其需要心手相合,是精气神的体现,思想需要高度集中。“跳刀首先心要静下来,假如我中午喝了酒,或者跑步后,心静不下来,跳刀就跳不好,甚至呼吸都会影响走刀。跳刀的时候,周边的环境要特别静,手上拿的工具不能太紧或太松,拿工具的角度,轱辘转速的快慢都非常讲究。”徐朝兴说,这门技艺上手很快,跳得好却很难,就像写字一样,写字容易,写得好很难。“跳刀需要长年的积累,不是一两年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我练了十五六年跳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种功夫,来自于长久的坚持。因为各种接待任务多,徐朝兴的时间往往由不得自己安排。所以他每天5点钟起床,从5点到8点半是他的创作时间。而且当他工作起来的时候,就像流水线作业一样。“这个坯刚拉好,在等它干的间隙,我就去修整另外的器形。只要一开始干活,手上就没有空闲。”徐朝兴介绍,“我的成功经验就是‘打时间差’,通过对时间的合理运用,把一分钟当做两分钟用,一步一个脚印。”
青瓷发展首先在于传承
如今,龙泉青瓷恢复了往日荣光。这离不开徐朝兴的传承作用,在龙泉青瓷的第二代、第三代手艺人中,他的弟子显得尤为突出。现在,徐朝兴的后学有100多人,而且他对学生是手把手的教,没有任何保留。在徐朝兴看来虽然很累,却值得,“青瓷要发展,必须要弘扬青瓷文化、传播青瓷技艺。”在技艺传承中,徐朝兴对学生在技术和生活上都有要求。“搞创作,必须体现个性化,尽可能避免出现相互模仿的现象;在技艺上要求他们精益求精;在生活上,要求他们必须有时间观念,统筹安排。”
龙泉青瓷有17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非遗,就是因为青瓷保留了传统的手工技艺。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徐朝兴看来,是青瓷发展的根本。“我不是那种墨守成规的人。我跟徒弟强调一点,用自己的理念去搞创作没有问题,但万变不离其宗,创作中要体现龙泉青瓷的元素,要有龙泉本土语言的东西。比如要用龙泉的泥、龙泉的釉,这样做出来的才叫龙泉青瓷。”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把龙泉青瓷传承好,被徐朝兴当成自己的首要任务。“我认为首先是精神上的传承,要以德为先;然后是技艺上的传承,在工艺上要做到精益求精;再是在创作上,要鼓励年轻人推陈出新、体现个性化。但我绝不提倡以所谓‘创新’的名义使龙泉青瓷的发展偏离主旋律。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引导龙泉青瓷往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在龙泉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技艺比武和创作设计评比,要求参加的作品必须要用龙泉的泥和釉制作,一定要体现龙泉青瓷的元素。徐朝兴举例说,个别人追求经济利益,在釉面上加氧化铬、氧化氯等化学原料做装饰,这类作品在我们协会的评比里想拿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龙泉青瓷自古就是靠釉来装饰的,在釉上画画就是画蛇添足,就不是龙泉青瓷了。“我们手艺人应该多在外面走走看看,不能墨守成规,总认为自己的好。手艺人不应该为了拿奖去搞创作,要想做好自己的东西,首先要放平心态。如果胸怀不够大、心态没调整好,永远都进步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