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隔尘——于跃作品展
策 展 人:于洋
展览时间:2017年3月18日-4月16日
展览开幕:2017年3月26日 下午三时
展览地点:798 ICI LABAS 艺栈(798东街 #D10号)
798 ICI LABAS 艺栈将于2017年3月26日下午举办“隔尘——于跃作品展”开幕式,届时系统展出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纸本水墨系列作品。
作为社会范畴中典型而特殊的群落,艺术家在面临自我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上,在如何面对世界、如何观照世间万物的态度上,总要给出一个相对明晰的答案。他们要通过艺术展现一种姿态,构建一种源于自身体验与感知的表达。
“隔尘”的意象,也许最能显现于跃作品中的格趣与真义。“隔”意味着遮断与隔开,主动的推远、隔绝乃至屏蔽,与现实相去一段距离,亦暗含着某种趣味的自觉与自适。“尘”亦作“塵”,在佛家、道家语义中寓指人间尘世;放在今日,“微尘”则又沦为世人谈之色变的雾霾。霾之危者无处不在,身外微尘难避,内心蒙尘则似更难防矣。现世的灯红酒绿烟火俗浊,又如转瞬即逝的过眼浮尘,往往令人沉沦又难以超拔其外。由此,“隔尘”便成为一种选择与规避的智慧。
于跃将自己的荷花系列命名为“荷界”,此处的“界”除了对于某种植物群落的表述之外,也暗含了界限、疆域的深意。从以变色银箔、水墨、麻纸为综合媒介的《烨》中如在高温中淬炼而成、锈迹斑驳的荷,到《荷界》系列以精微的视角、细劲的墨线与没骨花卉语言表现的荷花与莲蓬,乃至《离尘》系列对于寂寞繁花的记录与叙事,我们都可以看到某种源于当下的、充满生气的观照。在山水题材的表现中,他多取山石的局部,以细腻微茫的皴擦展现“山川之质”近距离的触目感,亦构成了某种视觉与心理层面的屏障。事实上,古代文人对于形如屏风的山崖素有青睐,著名的画中人南唐韩熙载曾有诗云“无相景幽远,山屏四面开。”“山屏”的意象又构成了某种“隔”境,与他的“荷界”遥相呼应,各显其趣。
“隔”之为境,在于创作主体的某种设定与营造,体现为主动追求有距离的审美。在古代文人所向往追求的画意表达中,凭栏遥望隔江山色,隔帘赏月,对水观花,依影览竹,“隔”的境界蕴含着主动拉远、相互遥望的智慧。在另一语境中,“隔”又意味着跃过、跨越,正如于跃在自我艺术世界中相对疏离而贴近内心的独白,总是试图在其不动声色的表达中,完成他的“于尘而跃”。由是,“隔尘”的境界,便成为一种桃源理想,同时指向对于尘世的反身观照与省思。
——著名评论家、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微博)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2017年春 北京
于跃简历
1967 生于北京
1991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国画专业
2008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画专业
2008 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
展览
2016 《新墨象-中国当代水墨七人展》 九江美术馆 九江
《关注的力量 第三回》 今日美术馆 北京
《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新墨象-中国当代水墨七人展》 金石湾美术馆 威海
2015 《年代书写——第一回》 年代美术馆 温州
2015 《“平行 交汇”艺品美术邀请展 》 恭王府 北京
2014 《游离——于跃作品展》 GOTTO洞画廊 名古屋
2013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综合材料画展》 济南市美术馆 济南
2011 《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综合材料绘画大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品墨三味 姜鸿、于跃、刘荣作品展》 力源艺林画廊 北京
2010-1996 《ENTANI组合展》第一至十八界(半年展) 东京“0”美术馆、东京目黑美术馆、东京市田谷美术馆、爱知县美术馆
2009 《第二届亚洲的创造》 新东京国立美术馆 东京
2007 《第一届亚洲的创造》 新东京国立美术馆 东京
《首届全国大学生优秀作品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06 《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04 《第二届全国青年中国画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首届全国青年教师国画优秀作品展》 杭州
2002 《天国之梦——于跃作品展》 GOTTO洞画廊 名古屋
获奖
2007 《记忆-街景》 全国大学生优秀作品展 银奖
2004 《曾见陕甘十月秋》 第二届全国青年中国画展 铜奖
《云过长青春》 首届全国青年教师国画优秀作品展 优秀奖
1991 《山川遥远》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作品 优秀奖
1986 《残城》 第二届北京青年中国画作品展 铜奖
公共收藏
中国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
私人收藏
中国、中国香港、日本、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