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常玉:惊人的天价和迟来的盛誉

2017年08月16日 15:19 界面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约半个世纪前8月的一天,常玉的身体在异乡的床上逐渐冰冷,这位孤独的画家在半个世纪后才得到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拍卖锤抬起落下,惊人的天价和迟来的盛誉并没有给他温暖,墓前只有年迈的朋友献上的一束孤独的花。今天,是常玉逝世51周年,让我们纪念一个在中国艺术史上不该被错过的画家。

  1966年的8月12日,常玉被发现因煤气泄露去世于巴黎寓所,享年65岁。去世之时,他的身边并无亲友相伴,只有一本书抵在胸口。之后,他被葬在了Pantin公墓编号为1296 TR 1966的墓穴,三十年租约。1997年租约还剩一年到期,常玉的一位老朋友,美国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找到了他的墓穴,续约并进行了修葺。

“好吗 常玉老友

许久未见 你可回来了

带着你的精神梦想及画作

那些小脚的粉红裸女

荒漠中的孤单野兽

优美而冷傲的花卉

今天你会讶异吗

当年我自纽约抵达你巴黎的寓所

按铃时 你开门的第一句话总是

你来这里做什么?”

罗伯特与常玉,1964年于巴黎。罗伯特与常玉,1964年于巴黎。
1998年,罗伯特在常玉墓前1998年,罗伯特在常玉墓前

  年过七旬的老人,在时隔近30年后为老友写下了这首诗。他和常玉应该都不会想到,半个世纪后,常玉的画已成为拍卖市场最炙手可热的珍品。2011年,常玉的画作《五裸女》在香港拍出1.28亿港元的天价,2015年,《菊花与玻璃瓶》也拍出了8,188万港元的高价,在这几年里,常玉和徐悲鸿轮流刷新着中国油画的拍卖纪录。

  1901年,常玉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家境富裕,曾在蜀中大儒赵熙门下学习书法。他的大哥常俊民经营当时四川最大的丝织厂,常玉求学期间主要的生活来源也由大哥提供。1918-1919年短暂逗留日本之后,常玉于1920年返回上海开始尝试设计商品广告。1921年赴法,此后,除1938年回到中国做短暂停留外,常玉一生再未回到过中国。

  常玉现存已知的最早作品,是1921年题赠给徐悲鸿的牡丹图,此时他还依然使用传统文人写意画的画法,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徐悲鸿在画的背面画了一幅严谨写实的素描《训狮图》回赠。这种分歧也许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常玉与徐悲鸿这样的画家不同的道路选择。来到法国后,徐悲鸿选择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后又经人引荐,进入艺术家的工作室观摩、学习。而常玉则选择进入私立的“大茅屋画室”,一直走“野路子”。“大茅屋画室”开放且自由,无论什么人,买了门票就能进来画画,随便切磋。徐悲鸿学习刻苦,惜时如金。民族、文化、革命这些沉重的自觉萦绕心头,他有着革新中国画的宏大志向。而常玉大概只是一个耽于享乐且脾气怪异的浪荡子,乐于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随性而画。

  在流动的盛宴——巴黎,常玉收获了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巴黎对于他不是通往成功的一条路径,而是一场需要去亲身体验的盛宴。饮酒、作乐、读书,画画,不过正午不起身,不近天亮不上床,在自己瑰丽的垃圾窝里随意地工作着。一切都只是一种体验,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体验。

  在常玉并不算长的生命中,他并不乏出名的机会。比如他曾经与著名的艺术商人侯谢(Roché)交往,对方盛赞过他,但这段合作关系仅仅维持了三年多,就因彼此的猜忌而凋亡。此后,常玉又有了法兰蔻(Johan Franco)做经纪人,对方曾非常诚挚地推销他的画作,但总也不太成功。常玉不信任画商,总觉得他们要占自己的便宜,彼时也尚且不用为金钱发愁,画作有叫好的也罢,不叫座他也不甚为意。

  直到1931年,常玉的大哥去世,之后虽然继承了遗产,但常玉的经济状况仍每况愈下,又由于战争的关系,油画颜料千金难求,导致他后来的很多画作材质都非常粗糙。没有了油彩和画布,就用一切现成能用的物品。后来常玉的作品有的是在纸筋板上用油漆涂抹而成的,有的是画在纸上的水粉,还有一堆一堆用毛笔画的人体速写。卷在一起,好似废纸一堆,展开来看,仍会被画家的天真和才华打动。

  人们常将常玉的油画作品像毕加索的几个时期那样分为“玫瑰时期”和“黑色时期”。一战后的欧洲,及时行乐的空气漫布,花都巴黎看上去生机勃勃。在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比较顺遂的时候,画家多采用粉红色为主要用色,明度较高,带有一种温柔浪漫的气质,率性而随意。这个波德莱尔笔下的浪荡子正做着“最荒唐,最艳丽,最秘密的梦。”此时的人物、静物和动物都显得充沛而丰盈,色块和色块之间的反差不明显,仅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一团暖融融中的轮廓,并用小块的黑色点睛。比如粉红裸女的一抹黑发,比如粉红光景中扑蝴蝶的黑色眼睛小猫和懒洋洋的黑色斑点的豹。

裸女背像,1929,油画 画布,45x81cm裸女背像,1929,油画 画布,45x81cm
猫与蝶,1931,油画 画布,60x85cm猫与蝶,1931,油画 画布,60x85cm

  这些灵活运用西方技法却依旧充满东方意蕴的画作让常玉有了名气,这些探索在之后的十年左右达到一个高峰。那个时候,毕加索的经纪人找常玉买过画,他的画也曾入选过巴黎秋季沙龙展和当时顶级的杜勒里(Salon des Tuileries)沙龙展,他绘制的法文版《陶潜诗集》的插画集也曾被单独出版,《法国艺术家名人录》里也收录了他的名字。毕加索曾为他画过像,往来的朋友是徐志摩、梁宗岱、邵洵美、贾珂梅蒂、皮埃尔·马蒂斯等等。这位任性的画家可以慷慨地把画散给朋友,花大把的时间速写街边的人,画完就送,却对画商不屑一顾,更对来买画的人约法三章:一先付钱,二画的时候不要看,三画完拿了就走,不提这样那样的意见。

  上世纪30年代,常玉的名气与后来名声大噪的藤田嗣治不相上下,据传当时想捧东方画家的画商向常玉预约了一批画作,但终因常玉的不合作,到期不能完成转而去捧藤田嗣治,后者逐渐被当作日本的国宝级画家。在法国,人们称藤田为“FouFou”,意为“善于迎合他人”的人,为了让人们记住自己的名字,他可以做许多出格的事情,而常玉恰恰与他相反。 “他并不是卖不出去,经常有画商围绕着他,他从不拒绝各种宴请,而常常拒绝卖画。” 艺术家庞薰琹后来回忆道。

  上世纪40年代之后,常玉的创作进入“黑色时期”,他开始喜爱用深色,尤其是黑色,线条开始硬朗起来,浪漫不再。他做插画、木刻版画、雕塑,还出版过一本《中国菜食谱》。随着战事逐渐升级,油画材料成为奢侈,他的书法功底、故国情思与他在中国家具店打过的那些工一起作用在了这一时期的创作上。他开始尝试多种材质,作品也没有了早期明亮的粉红色调,画中的盆景从枝繁叶茂变得越来越萧条,人物和动物都仿佛沧海中的一粟。也许他开始认真地考虑一些生命和存在意义上的事,开始追求静穆。那些细小的花朵和细小的动物,停留在干枯的枝头,奔突在苍茫的世间,虽然劲朗有力,却未免萧条。画家本人也开始过着越来越孤独内倾的生活,脾气古怪是常有的评价,离群索居,却对动植物充满兴趣,愿意花时间陪它们。世事纷扰,这个顽固的个人主义者心中净土常留。卖不出去画,就开始搞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但最终发觉自己依旧是“会画的”。

瓶菊,1950s,油画,纤维板,81x116cm瓶菊,1950s,油画,纤维板,81x116cm
腊梅,1950s,油画,纤维板,123x68cm腊梅,1950s,油画,纤维板,123x68cm
荒漠中的豹,1940s,油画 纤维板,61x72.8cm荒漠中的豹,1940s,油画 纤维板,61x72.8cm
孤独的象,1960s,油画 纤维板,80x130cm孤独的象,1960s,油画 纤维板,80x130cm

  1966年的夏天,常玉画了一张奔走于沙漠之中的小象。“孤独……我开始画一张画……再过几天之后……我先画,然后再简化它……再简化它……”他自己这样说明这幅画。现在看到这幅画,不禁让人想起他对自己的一段评价:“我的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画家。关于我的作品,我认为毋须赋予任何解释,当观赏我的作品时,应清楚了解我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画家尹欣曾写过一段轶事。1997年在巴黎时,一位叫卡普兰的自称为常玉旧友的先生四处求告无门,最终找到与常玉同为亚洲面孔的尹欣,想请他帮忙辨认,并想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出售一批当年常玉送的画作,因为此前并没有太多人关心这位画家的画。他们聊了很多常玉当年的逸闻趣事,尹欣也看到了在破烂堆里的常玉作品。不禁感慨,真正想要表达的人,用什么材料都会画。就在筹钱的一来二往之间,这批作品已经被画商紧紧地盯上了,这位常玉的“老朋友”也因此得意洋洋了起来,不屑再与画家见面,因为不久后的将来,求他出手常玉画作的人将会踏破门槛。

  可是这些又和在贫穷中死去的常玉有什么关系呢,卡普兰小赚了一笔,画商们因为常玉随意散落的作品大发横财,而常玉,得到的大概就是艺术,这份死后的哀荣吧。

  本文所使用图片及部分素材来源于:http://www.artofsanyu.org/index.php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常玉艺术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