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将评估艺术市场尖端两场备受关注的战役。
命运扭转
尽管迈阿密巴塞尔艺博会仍然吸引了大量新闻报道,本周的单一主导话题仍是那场持续多日去竞猜一位买家身份的“空壳游戏”,而这位买家早在近一个月前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11月15日的佳士得拍卖会上,那幅重新为世人发现的杰作,以4.503亿美元的高价售出的达-芬奇的《救世主》(ca.1500), 终于在周三结束了围绕其买家身份展开的长达21天的竞猜。这幅画作的买家是鲜为人知的沙特阿拉伯的拜尔德王子(Bader bin Abdullah bin Mohammed bin Farhan al-Saud)。
这些都是我们早些时候的当下猜想。但就在上周四,《华尔街日报》根据情报和匿名一手资料得出结论,《救世主》的真正买家实际上是一位比拜德尔王子更高调的,他的亲戚: 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
在此版本中,萨勒曼王储可能要求拜德尔王子作为他的代理人,是为了在他本人领导的沙特反腐败清洗过程中,试图以这种方式降低奢侈采购行为所引发的任何不满与非议。
如果不这样做,这场清洗运动看起来便可能更像是为了巩固权力,而非由政治伦理驱动的一场运动。这一切就像对如下情况的高风险地缘性政治之解读: 严格的父母出于“健康原因”没收了其孩子的万圣节糖果,随后他们自己却被发现瘫倒于由牛轧糖屑、巧克力污渍与糖果包装堆砌的沙发之上。
(备注:在纽约时报的新闻发布不久后, 我的同事在artnet新闻推测,萨勒曼王储才是真正的买家)
但在随后的周五,阿布扎比文化与旅游部门发表声明,声称对《救世主》持有所有权。此外,该组织宣布,将在近期开放的阿布扎比卢浮宫未来的某个不确定的节点上展示该幅珍贵的油画。
该消息的发布澄清了周三该博物馆帐户发布的模糊推文。在那则推文中,卢浮宫阿布扎比宣布它将展出《救世主》,但并未明确是以何种机制展出(租赁、租借或持有所有权)。
华盛顿特区的沙特大使馆也对这一说法给予支持,其声称拜德尔王子(不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是阿布扎比文化局的代理人。但该声明还是未能排除萨勒曼王储实际上是整体局势的背后操控人的可能性。但是,嗯,你还是去选择你自己的冒险理论吧。
从那里,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了这一举措背后的地缘政治因果关系与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对在持续的海湾地区权力斗争中,沙特阿拉伯与阿布扎比之间的联盟给予了特别关注。
因此,这幅达-芬奇之作与这些石油大亨们便于大半个世界之外吸取了原本属于迈阿密海滩的巴塞尔艺博会的大部分氧气。
然而,这一切正是使我着迷之处:在《救世主》竞拍成功之后,许多行业观察者便花费了许多气力去褒奖(或责备)佳士得所贡献的前所未有的市场推广,以将最终销售价格拔高到这样荒谬的高度。因此,《救世主》的买家身份也即刻成为了艺术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一种更广泛的公众意识。
然而,在过去的整整3周里,没有人能够给出关于这位买家身份的确切答案,直到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奇迹般地于迈阿密海滩的巴塞尔艺博会,这个2017年艺术界日历上的最后一项重大活动的VIP开放日当天曝光。
《救世主》买家身份信息被揭露之后紧跟着的是一个让人眩晕的反转,而那正是巴塞尔艺博会计划在特定白天欢迎更多贵宾,以及在夜间面向公众开放的那段时间。
而在随后的巴塞尔艺博会的第3天, 《救世主》系列故事便出现了第二次剧情转折, 并且占据了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博会的第一个整段观看时间。
诚然,以极端随机的方式解读事物的运行模式与相关叙述是人类大脑中最持久的一种邪魔歪念,以上所有内容都可能只是一系列偶然事件。
不过,至少有一点令人好奇,在过去的3天中,艺术界的每个人都绝对需要关注头条新闻,而这个被人们疯狂贪恋的故事则被成为一次又一次茶余饭后的话题——更不用说当时我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同一个会议中心、酒吧和餐馆里一起流汗以试图尽可能多地社交(闲聊)。
而这一切也许与3周前所发生的一切相关。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表示:“该死的,精明营销真是在《救世主》的传奇中创造了瞩目业绩,是吧?”除此之外,或美好或邪恶,你可能会认为佳士得杰出的公关成就是于《救世主》的销售前所达到的。但是,在拍卖成交之后,佳士得也许获得了两个海湾地区公关专家的额外火力助力,他们构想了该如何以最具影响力的方式揭示买家?
再次说明,这一切可能只是种种巧合的碰撞。但即便如此,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相信我们将伴随着《救世主》的收购进入艺术行业营销新时代的人来说,明智的做法也许是从现在开始考虑这场转变所带来的对头条、时间轴等等的影响,因为如果这个引人关注、新闻循环式的主导信息没有被精心规划,那么类似的下一个话题很快便会到来。
掌权者发动的一场置身事外的战争
在周五的金融时报上,Jan Dalley利用大众对《救世主》的新鲜兴致作为餐厅托盘,呈现了一些艺术市场上最常见的恶意副产品。Dalley所关注的热点大多是 “灰色市场” 专栏最喜欢向观众呈现的内容,例如艺术作为(所谓)的投资的现象,一种独特而不透明体系所具有的固有操盘能力,以及人们不断增长的一种意识──许多世界上最好(或至少是最重要的)的作品都被储藏于私人仓库中,而不是展陈出来以供公众消费。
Dalley分析中出现的核心主题,是我们将高端艺术升华为其它角色的集体倾向。《救世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么,让我们回归《救世主》新主人的身份揭幕。这幅画就其买家身份的竞猜之更迭,就如一个社会经济奖杯!一枚地缘政治棋子!这是一种下作的财富差距的象征!一只现代侦探故事中的马耳他猎鹰!
达-芬奇,以及降低一个级别来看,许多于上周在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博会上亮相的重要作品,都切合上面任何一种描述,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处的背景和价格。
尽管如此,像这样具有高投资回报或边缘镀金的艺术品之所以能触发大众的广泛迷恋和强烈嘲笑的原因便在于,在所有的象征性突变之下,其中一些作品仍然是伟大的艺术作品。我认为,即使不是绝大多数,生活在经济金字塔顶端的人们仍然觉得他们应该有权与伟大的艺术建立联系。
思考一下:在纽约时报关于《救世主》买家的原创故事中,他们引用了沙特王储2015年“冲动购买” 一艘价值5亿美元,长440英尺的游艇的故事。以数字作为衡量基础,这种收购甚至比买下这幅达-芬奇作品更为奢侈。但那一切却并未引起广泛的公众强烈抗议,更不用说在高端游艇市场的永恒主题的范围内讨论其存在的危机。我怀疑在此之前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这件事。
我还打赌,如果一位富豪支付了450万加元,援引作家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描述,去购买一枚和丽兹一样大的钻石,那么几乎没有人会把这笔买卖看作是对高尚品味和道德伦理的践踏。实际上,在佳士得《救世主》拍卖会的前一天,佳士得卖出了最大的一颗无色钻石,尽管 “只有” 3370万美元,也几乎没有人对那表示关心。为什么不?因为即使不是全部,大多数人也许会赞同,钻石在现代社会中唯一的工作便是扮演 “昂贵” 这一角色。
与艺术不同的是,上述的其它事物不具备揭示自我或实现超越的潜力。对于普通人而言,通过朝圣一艘巨大的海洋豪华艇来寻求智力上的扩张是可笑的。在此,我对杰夫-昆斯与船王Dakis的合作表示抱歉, 因为这一切就像你或我戴上头前灯,潜入一个地下洞穴,以寻找地球上最大、最闪耀的岩石。这两者皆是战利品,但即使在2017年,它们对我们而言也是心理、情感和精神上的死角。
我认为这种观点很重要。几年前, 《云图》的作者David Mitchell提出,在过去或将来,分隔每个年代的人们的正是他们在生活中视为理所应当的事物。基于围绕着这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采购在覆盖面与利益上的差异,相关证据表明普通大众并不期望得到接触超级游艇或巨型钻石的机会。
但是,对《救世主》的高昂售价的持续愤怒以及对作品 “真实”意义的争议指向了我们许多人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 即使是在行业之外,我们应该获得接触艺术杰作的权力,即使我们自己没有资源去收藏它们。
尽管文化领域的许多方面都引起了合理关注,但是,这种长此以往的期望就意味着,相较于祖先的持续退化,我们可能不会像我们常担心的那样。这对于整个艺术来说是一种令人鼓舞的迹象,因为哪里有情感投资,哪里就有战斗的意愿。因此,出现积极变化的希望与潜力也由之产生。
请记住: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凭借运气登上巅峰,但如若希望在此长久停留,通常你还需经历数场战斗。
来源:ar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