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VS范曾 一场被推迟的文艺批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 14:57 华夏时报
11月9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的法庭之上,画家范曾与收藏家郭庆祥并未如期出现。范曾状告郭庆祥一案(本报新第175期33、34版做过报道)推迟。原定于当日开庭的审判,因此案的第二被告——上海《文汇报》提出管辖权质疑而不得不择日开庭。
是无奈,更是失望
11月9日下午,在得知推迟开庭后,郭庆祥表示:“无论何时开庭,结果如何,我还是那句话,我先后发表的几十篇文艺批评文章,针对的是整个艺术界浮躁、不求真、流水线作业、自我复制、千篇一律的现象,尤其是对画家绘画作品的评价,而从未针对哪一个人。”
但同时,面对突如其来的官司以及500万的索赔,郭庆祥表示:“文艺批评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享受了众多社会资源,从公平的角度讲,范曾也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何况现在我是拿事实和依据来披露他。他可以去画自己的画,没人去干涉,但他不能在公众场合夸大自己的绘画水平,吹嘘自己的艺术才能,在艺术上却不求真,真正的艺术家还是应担当社会和文化责任的。”
事实上,针对当前文艺评论的现状,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无奈,更有一种失望。虽然艺术界已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但早已没有了百家争鸣。“我们的艺术界总是存在一些自吹自擂、夸大其词的做法,这对文化来讲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在愚弄社会和民众、误导大众的审美取向。”郭庆祥表示。
郭庆祥将很多人不愿说或者不敢说的话讲出来了,尽管他遭到了起诉。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至少有一点是不得不承认的:文艺批评界中,真正能够站出来讲真话的又有几个呢?现在有人站出来做出自己的评论和批判,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的宽容是有底线的,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招摇撞骗的、无德无艺术性的、颠倒黑白的文化造假产品,就是要有勇气揭露和严厉批判。”郭庆祥说道。然而,毕竟郭庆祥是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些在文艺界已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无奈与失望必然是存在的。当有人站出来指责这种不好的现象的时候,或许也该给他们一点掌声,毕竟今天的文艺批评是迎合的多,适时而适当地指出缺点错误的人并不多。
名人,就该接受大众的约束
从某些角度来讲,作为画家,尤其是一个已经有一些知名度的画家,范曾因为一篇文章而走上法庭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而截至日前,范曾并未接受相关采访,也并未有对此案的任何回应。对此,郭庆祥表示:“范曾起诉我是他的权利,对号入座也是他的认识。媒体是向每个人开放的,我更希望他能多写一些文章来反驳我,因为真理越辩越明,因为艺术需要探讨。”
郭庆祥很愤怒:“作为名人,个人的道德问题也会在公众中造成影响。范曾(之前)这样在大众媒体上渲染‘自己的事’,实际上已经表露了一个卫道士的虚伪面目,是对道德规范的逾越。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在众多媒体上讲‘国学’,尊崇孔孟之道,把自己提升为‘艺术大师’的人,轮到自己就不明理了,连‘谦虚’都不能很好地理解了,作为深明‘国学’的‘艺术大师’,范曾连接受文艺批评的度量以及起码的宽容精神都没有。”
事实上,很多人会猜测范曾的这场官司,是否存在炒作自己社会知名度的嫌疑。这个没有人可以下定结论,也不会有人希望是这样,毕竟一个艺术创作者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各种社会活动、公关包装等“画外的功夫”之上的话,何来那么多的时间和心境去搞艺术创作呢?
除了猜测,包括郭庆祥在内的很多人也持有怀疑:范曾是不是大师,是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艺术家当然也是如此。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靠勇气去揭露和批评文艺界一些不好的东西,去提倡对社会有贡献的艺术家,从而树立起对艺术家真正的尊重,这是无可厚非的。对此,郭庆祥也表示:“作为一个收藏者和行内人士,有责任对范曾的行为和言论做出评论和批判,这是一个艺术品收藏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或许可以更好地形容此刻的范曾。
对范曾本人来讲,一方面,与郭庆祥的这场官司让自己并不顺心,另一方面,有一个对自己来讲是再好不过的消息:2010年秋拍期间,将会有众多自己的画作亮相。这其中以某大型拍卖行的范曾专场最受关注,据了解,该专场将有近50件的范曾作品同时亮相,这在在世画家中实属罕见。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秋拍市场上约有200多件范曾画作会出现在各大拍卖活动中,这难免让人惊叹:同一画家的画作在短时期内如此高度密集地亮相,是藏家在大量出货还是范曾的“流水线作画”再次上演?或许无人能给出答案,但有两点是所有人尤其是艺术品投资者和收藏爱好者最为关注的:一,如此众多的范曾画作是真正的艺术品还是商品画、礼品画?二,这场与郭庆祥的官司事件,是否会影响到范曾作品的价格,范曾画作的价格是继续上涨还是在一片争议中下滑?这些,大家只能拭目以待,静观2010年的艺术品秋拍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