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商人:抱团在艺术品市场蓄势待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1日 14:53 新浪博客 微博
在百度词条中,“浙商”被解释为:浙商,一般指浙江籍的商人,实业家的集合。从古至今,浙江商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浙商的胆识和诚信,为他们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商业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笔者曾于一个北京某场秋拍的早晨,坐在亚洲大酒店的早餐厅,发觉从身边的一圈桌子不断传来萧山话、慈溪话和温州话等浙江方言,那些笔者听不懂却大概知道的浙江方言,就更加数不胜数。
中国艺术品拍卖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在递增。早在2004年,全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已经超过50亿人民币,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春拍报告,2011年上半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已达428.42亿元。再看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组织编撰的《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2010年艺术品市场总交易额则高达1694亿元。这些数字背后,将近一半的购买者是各地的民营企业家,而浙商在购买高价位艺术品上也贡献非凡。只是我们似乎看到,在浙商购买的艺术品中,还是以传统器物书画为主,在浙江拍卖市场上,钱永远不是问题,仅西泠印社(微博)在今年的春拍中便持15.2亿元的成交额,专场成交率89.52%,笑傲南线拍场。如今当代艺术品市场有名有姓的大人物中,鲜有浙商身影,浙商介入当代艺术市场到底有多深,很少为人所知。但同时,把当代艺术市场作为新型投资渠道,这是如今绝大部分已经在这个市场中浮出水面的浙商的首要资本战略目的。随着股市在熊市徘徊,房地产被国家打压和停顿,很多行业的利润空间已被挤干,浙商必须找到一个类似投资的替代品。当代艺术品市场是个小盘子,但正因为资金量还不大,定价权的争夺远未尘埃落定,价格很容易被操控激长,所以当浙商的资金无法被充分调动的时候,便倾向地流入这块扩建中的池子。面对迟早的定局,接下来浙商资本在当代艺术品市场将会如何表现?
最会做人的商人
浙商一直被誉为“最会做人的商人”,他们是天生的商人,又长期浸润于浓郁的人文气息之中,所以浙商们总是本着“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做生意”的准则驰骋生意场,这似乎和古训“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谋而合。
首先,从清朝民国时期活跃于上海滩及苏杭,与甬商(宁波帮)共同成为近代浙商之滥觞的湖商身上,我们认识到,浙商是最想赚钱并敢于尝试的商人。湖商殖货以丝绸为主,而后涉及面粉、房地产等诸多产业,湖商的丝绸出口到欧洲,面粉生产为全国最大,在上海的房地产做到第二,在那个商机尚为缺乏的时代,湖商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当代浙商秉承了湖商这种决绝的气质,崇尚金钱,强烈的赚钱欲望成为浙商成功的第一要素。敢于尝试和开拓是浙商的另一个特点,宗庆后做瓶装水的时候,身边几乎都是质疑的声音,在瓶子里装净化的自来水还想卖钱?事实证明一意孤行的宗庆后用一次巨大的冒险换回了更大的成功。
第二,浙商做事吃苦耐劳,灵活善变。浙江有广泛的手工制造业基础,浙商在传统的基础上革新技术,不畏困难寻找销售渠道,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随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最开始经营一个铁制品的小作坊,坚持和勤奋使他将万向发展成中国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代工厂,也是改革开放前首间大规模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现今集团业务已涉足制造业、房地产、旅游以及农业。
最后,浙商是一个团结的群体,像狼群,发现猎物,群起而攻之。这从浙江在各地的商会、协会的火热程度中也可见一斑,浙商抱团打天下。
经济活动天平上的艺术“砝码”
高平,祖籍浙江青田,出生于教师家庭,西班牙华侨、浙江政协委员、西班牙华人企业联合会主席、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西班牙国贸城集团董事长。如今的高平,身为798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微博)、环铁国际艺术城和西班牙玛吉画廊投资人,还拥有国内发行的《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全球发行的西班牙中文双语《ARTINCHINA》共3本艺术杂志,以及浙江骏成拍卖行。借助杂志、展览及其他学术活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已收藏了不少价值不菲的当代艺术作品。
虽然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主管夏季风(微博)一直强调中心是按照国际化画廊的经营模式去代理艺术家、举办展览,但无论从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的成立背景,还是从高平先生在欧洲的政治经济活动上来看,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都更像是一个为从政者提升艺术素养,同时让金钱的交换通过“艺术”二字纽得更紧密的地方。
高平从1995年开始从事中国西班牙之间的商贸活动,这符合90年代很大一部分浙商靠做进出口贸易发家的生意模式。在2000年,高平开始在西班牙打造国贸城集团,以连锁加盟的形式,试图把西班牙当地华商开的9000多家小型百货批发商店(俗称百元店)联合起来,以国贸集团的名义入股,实行股份制,组建起超大面积的百货超市并进行统一的现代化管理。这种从单个小个体的贸易批发零售到团结成贸易集团经济共同体的方式,需要西班牙当地政治力量的支持,获取政策和贸易上的优惠与便利。那么作为回报,为当地政府在中国建立一个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也便成为了那么自然而且得体的事情。
我们并没有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的网站上找到关于代理艺术家的信息,但在玛吉画廊的首页上,罗列了艺术家陈蔚、颜磊、蒋志(微博)、王音和李青等19人的信息,伊比利亚曾经为李青在西班牙马德里芬拉布拉达市做过一个体量庞大的名为“飘零”的个展。用艺术实体作为政治筹码,从而换得在经济领域的某些利益,这种用小钱换大资源的做法,使得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更像是一个政治经济活动舞台上的艺术小配角。有了这么一个分量不轻的筹码,我们有理由相信高平先生的生意也会越做越好。
抱团资本,蓄势待发
当代艺术品市场从来不给慵懒或心平气和的人提供机会,对于勤奋有闯劲的浙商来说,这恰恰变成他们新的战场。可是,我们关心的这个战场上的浙商资本如今看来却并不叫人放心。任何在无明确监管下的庞大资金流或许在当代市场上做的都是体制外循环。但体制外循环似乎永远不可能见到阳光,这样的资金流你永远无法明确辨别体量和来源,你需要永远担心资金安全,任何托管机构都有可能拿这个钱的一部分甚至一半去投资其他事,但最后毕竟还是要把拿出去的钱放回里面,还要保证你投资人的收益。
在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制度还未建立之时,监管机构空缺,规范抑或是不规范地操作同时被允许发生,因此造成了无论事情的过程是怎么样,最后赚钱的就是胜者,会被簇拥和追捧。但是我们又要追问,如果到体制真正完善建立起来的那一天,人们是否又心甘情愿跑入体制中?西方艺术品市场发展到现在,很多规矩也是约定俗成的,没有哪个法律条文规定你在购入某位艺术家作品的三年内不得转手或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但基本上所有的大藏家都知道这个时间,你若违反,恐怕接下来你就买不到任何艺术作品了。归根结底,浙商都有想做制度建立者的野心,然后希望在一定的时间段中,无论如何先赚上一笔。
温州在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伍建群先生,说自己现在是在搭建一个当代艺术品投资平台,温州不缺资金,缺的是一个号召大家抱团的人。伍对本刊记者说,现在主要任务是要把温州的民间资本抱团起来,但具体怎么操作现在还不能确定下来,所以现在低调做事,大量买画、开画廊和发布艺术品资产组合都是探试。温州商人想把更多资源掌握在手上,全部定下来,一鼓作气,一炮而响。从中我们看到以温州人为代表的浙商正在将他们从前放在传统制造业的资本悉数倾出,逐步转向以股权投资为主的金融投资行业。
一度是最赚钱的浙江民间借贷业务频发状况,由于现在银根紧缩,房地产不景气,资金周转发生问题继而资金链断裂。但与此同时,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正处于阶段性活跃时期,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占当地银行贷款的20%。如此巨大的浙江民间资本存量,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超牛市表现,使得浙商无法只满足于坐观其战。
上海其塔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晔曾不止一次地说,我们会拿出做发廊的精神来做画廊,温州商人做事很团结,只要有一两个人挑头,很快就会成大片气候。有一位笔者熟知的温商,计划在他全球各地的酒窖里售卖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告诉笔者,好酒没有名画的陪伴,应该就不好喝了吧。当问及画作从哪里来时,他说,做任何事情,我都只是一个掌控者,我说出我的需求,我提供资金支持,我就能达到目的。
艺术产权,新型投资平台
刚刚在8月25日挂牌成立的浙江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深入学习借鉴了天津、郑州、上海和也在筹备阶段的北京文交所的模式之后,由省政府作为出资人,国有独资文化企业浙江新远文化产业集团控股,民营企业参与组建,预计今年年底将正式上市运行并在浙江省内成立多个分交易所。据本刊消息,文交所所涉及的民营企业均为浙杭背景,某位杭州籍电商翘楚也可能参与此事。而在刚刚发行了艺术家薛松的艺术品产权组合之后,上海文交所紧锣密鼓地推出了艺术家陈墙的产权组合和一只名为“中国新绘画”——谢曹闽、金阳平、孙尧组合产权产品。如此紧凑地发包,可见发行机构上海其塔艺术品有限公司和其管理机构上海品藏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是经过长时间完善地筹备,才在这个时间一鼓作气地连推三只艺术品产权组合。
黄晔告诉我们,他们在发售这些艺术品资产组合之前,整整做了两年的调研,其中关于三年后资产组合“解包”是他们投入最多精力去思考的课题。“解包”是最终将本金和收益返还到投资人手中的唯一途径,各类基金、各种理财产品都会具有规范且成熟的“解包”方法,例如一款简单的国债类理财产品,它的解包方式一般来说就是投资者持有到期,卖入市场,从而获得在购买时发行方所承诺的收益。对于一款艺术品资产组合产品来说,发行商用公开募集的资本购买艺术家作品,那么在封闭期3年过去之后,将持有的作品全部一次性抛售后将承诺收益兑现,艺术品资产的“解包”方式可能就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在封闭期内,发行商可能自己也委托第三方去为自己所购买的艺术家做系统的推广,但这其中不可把握的因素太多,譬如全球和国内经济的好坏,艺术家自己是否勤奋努力,乃至是否选择了对的推广方式,这些都将成为三年后影响资产包价格的因素。其次,三年后,艺术作品卖给谁?当代艺术作品的再流通率一直处于低位,市场从业者认为,目前油画及当代艺术市场上真正具有良好流通性的艺术家不超过20名,现在艺术品资产组合多选择市场中等位置的作品,除非在短短三年中作品价格能有质的飞跃,自由市场中谁人接手?撇开价格因素,一个艺术家同一时期的作品中又能有多少精品的存在,真正的行家一眼便知。
但发行商们似乎都很乐观,他们在以低于现市均价的价格收购作品之时,就已经觉得自己赚了;他们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股市房市低迷,艺术品市场正在刺激这些在市场里大钱进大钱出的人们的兴奋点。现在有一种看似很理想的“解包”的方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投资管理人提及,艺术品最终要做“输出”,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应该卖到国外去,让中国的作品成为国际市场和国外重要美术馆画廊的宠儿,这就又包括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政商结合,海外华侨的力量,发售一个封闭期为三年的艺术品资产组合,至少需要首尾长达5年的步步为营。
以收藏出发,优化资产组合
九月,杭州将会有一场汇集成都、南京、昆明和杭州四地艺术家的大型展览。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经过专业设计的展览场地位于一个很有品味的设计酒店内,酒店毗邻万松书院,依山而建。走进酒店,你可以悉数墙上每一位名家的作品,更有一个长达几公里的防空洞也被改造成展览空间。酒店的东家是一位在杭州做事业的温州人,他当然是想借这次展览的机会收走这四地艺术家的佳品来丰富他的画库,罗中立、周春芽(微博)的作品或许已经让他审美疲劳,接下去,酒店东家还计划组织一些年轻人,在他的空间做够学术水平的展览。当然本质上,他看好艺术品这种资产,可以使他的资产配置多元化。
这是一部分浙商如今在当代艺术圈的举动,他们从来就具有收藏习惯,或瓷瓶儿,或书画,在自己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的同时,他们乐于将自己原有收藏范围扩大,愿意接触和认识新的艺术形式。在资本横行的当下,这部分浙商虽然有钱,但不会跑去拍卖场上随意挥洒;他们做艺术机构、做画廊,虽然不一定都成功,但以展览收作品的形式,还是容易被很多艺术家接受的;他们算半个行内人,受过高等教育,多数70年代生,懂得看一幅画有没有基本功;关键是,他们不跟风,不热炒,收购自己喜欢的作品,静观市场价格涨跌。这部分浙商有可能成为当代艺术的真正藏家,因为他们以喜好出发,有资力购入作品,有能力举办艺术活动,如今并不太在意作品的市场表现,这或许也说明了浙商们有时候表现出来的一个性格特点——自负,但在艺术圈,自负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成坚持。当然,这部分浙商最终也是会或多或少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市场中去,只是当下他们很安静。
浙商正在门口携资本观望,思考该如何登陆此时正风起云涌的当代艺术品市场。他们或许不会大范围采用举牌子喊高价的个人主义秀法,不会疲于奔波于各个艺术家工作室或画廊之间去亲自和打交道,也不会穿梭于艺术圈大大小小的派对去获取信息。笔者曾经不止一次地从浙江商人的口中听过这样的话,我要先看明白了,看不明白的东西我不动。他们hold着想法,仔细观察这个领域,当代艺术市场在他们眼前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