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田黎明的当代水墨作品

2013年06月03日 09:35   中国文化报  

童年(国画)  69×48厘米  2010年  田黎明 童年(国画) 69×48厘米 2010年 田黎明

  孔子第一次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其实说的是审美感受的深刻体验,远远超过人对物质享受的愉悦感。作为当代著名中国画家,田黎明的个展“阳光·空气·水”,带给人的正是不可言说的精神享受。展览在上海美术馆开幕的那天,恰逢阴雨天气。南方特有的湿润,与田黎明水墨新作相得益彰。招贴画用的是田黎明2009年创作的《远山》——一位身着淡红色立领斜襟中式衣裳、梳两条长长直直顺溜辫子的姑娘,站在青山白云之间,微风中轻轻飘摇,仿佛呼之欲出。跟随着她,来自全国各地圈内圈外的同行朋友,被吸引着走近这50多幅精心创作的作品,细细品味,徜徉留连。

  这次精心别致的展览,基本囊括了田黎明开始中国画创新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新作。尽管数量并不多,却较为完整地展示了田黎明艺术创新的路径、愈加成熟自如的技巧、鲜明而独特的个性风格。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末田黎明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还带有不确定的、未成形的面貌,而这次展览则给人强烈而完整的印象,即田黎明中国画所呈现出来的当代的、中国的艺术特征与审美趣味。他不仅将传统山水、花鸟画中的独特技法引入人物画创作,更在创造性地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技术技巧,形成了融墨法、连体法、围墨法等技法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明显吸收西方光影概念与形式构成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中国画的语言与韵味,显示出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以及深藏其中的诗意特质。作为当代中青年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以创新确立了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也由此奠定了自己的当代艺术地位。

  纵观田黎明艺术创新的过程,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田黎明创作历史画《碑林》时借鉴范宽山水画法,以山石皴法营造体积感来塑造人物形象,获得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奖,成为田黎明在中国画坛的第一次正式亮相。自1986年开始,田黎明尝试以意象造型的方式,用粗犷的笔法与水墨平面相结合,创作了“人体系列”。1987年,他又开始将花鸟画的没骨法引入人物画,开始了水墨淡彩“肖像系列”的创作,其中《小溪》获得了“北京国际水墨展”大奖,并由此引起了画界的极大关注。1989年,田黎明考入中央美院,师从卢沉先生,并开始对水墨没骨的融染方式进行调整,将色与墨、色与色并列交融,取名为“整体画法”,创作了“乡村人物系列”“荷花系列”以及《阳光下游泳的人》等一系列作品。

  从传统中来,却并不受制于传统。在这些作品中,田黎明逐渐加强了色彩的运用,惜墨如金,以色块为主要的造型语言,墨只是起了辅助颜色的作用。线条也不再是造型的唯一方式,而是不同色块之间的相融、相间、挤压、浸染而自然形成。这些方法的尝试运用与反复实践,使得他的绘画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并由此与前人、与他人拉开了距离,形成了田黎明的独特面貌。

  在向传统深入挖掘的同时,田黎明也同时吸收、借鉴着西方绘画当中的有机部分。印象画派的光影概念,走入了田黎明中国画的水墨之中。这种借鉴,不是机械的借用,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学到了多少西方绘画的技巧,而是从题材、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找到了光斑的表达方式。从《阳光下游泳的人》开始,田黎明引入光斑的概念,描绘太阳底下光斑的跳动,透过树影落在人的身上、脸上的感觉,而水中波浪的晃动,更加强了画面的动感和透明感;之后光斑的处理不断丰富完善,技巧愈发成熟,直到最后有意为之的光斑化为不规则却有韵律的留白,成为画面中的“气眼”,营造出空灵、生动的艺术效果。正是这样着眼于中国画艺术本体的探索,使得田黎明再一次与中国传统对接——意境从来都是中国画的首要特征与必然要求,而在许多探索性的水墨实验中,却失去了中国画应有的韵味。从乡村题材转入都市题材的创作之后,田黎明又将光斑处理为几何形的直线硬边,呼应了现代都市几何形的建筑风景,使画面更为融洽,也成为他充满个性的表现符号。

  “空气·阳光·水”,是田黎明此次个人展览的主题。当这些不同题材的绘画内容集中呈现在观众面前时,不难发现那些令田黎明青睐而不断展开的创作母题,一直贯穿在他几十年的创作过程当中,一方面为我们营造了艺术美的幻象,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从中窥探田黎明的内心世界与艺术理想。在田黎明看来,阳光、空气、水代表了生命存在的三要素,更是和谐、纯净、飘逸、美好的代名词。因而在他的笔下,所有这些美好的象征,都幻化为质朴美丽的乡村少女,或是童年记忆中的少年伙伴,或是美丽优雅的都市青年,抑或是躬耕山林的隐士高人。他们在自然中生长,在阳光下呼吸,在流水中畅游,那种自由自在、自足自乐,悠游于山水自然之中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构成了田黎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也为今天处于喧嚣中的都市人提供了心灵的休憩之所。绘画,借此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